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情绪智力是个体加工和处理情绪信息的能力,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学前期是儿童情绪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给予儿童适时而恰当的训练,会促进儿童情绪智力的快速发展.在情绪智力理论中,情绪智力三维结构理论对情绪智力的界定清晰,便于操作,适合对儿童情绪智力进行专项培养.  相似文献   

2.
小提琴学习越来越普遍,但教师与家长对于如何根据心理特点才能对孩子以智力上的帮助与发展并不是很清楚.本文以“儿童心理学”为依据分析了学前期儿童的心理特点,对家长了解学前期儿童学琴时的心理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3.
已有的大量研究表明,学前期是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关键期,4岁左右是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关键年龄.但是,并非4岁儿童均能通过错误信念任务,不同个体之间心理理论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探查心理理论发展差异成为近年心理理论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相似文献   

4.
智障儿童在情感发展上表现出发展迟缓、不稳定、自控力差、情感体验不深等特点,常常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通过对一位中度智障儿童情绪情感问题的个案研究,分析了生理、心理和外部三个方面的产生原因.提出以理育情提高认识,加强语言训练提高表达能力,家庭学校密切配合和相应干预的解决措施,以期帮助智障儿童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  相似文献   

5.
3·A·查包洛热茨系前苏联教科院学前教育研究所的终身所长,苏维列鲁心理学派的重要成员。他毕生致力于研究先学前期和学前期儿童的心理与教育问题,从人的心理发展的整体观的高度出发,系统研究了儿童的运动、知觉、思维、情绪和个性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自成风格的动作心理学理论体系。查较成功地解决了儿童心理发展的条件和动因,以及心理年龄的发展规律等问题。他的有关各个年龄阶段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缺漏任何一个阶段都会给发展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以及一个成熟个性的结构应当是其认知素质和情感动机素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统一的、整体的,多层次的活动系统的思想,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的科学遗产,对我国心理科学和学前教育科学的建设亦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黄希庭教授将其概括为:自尊、自立、自信、不断的幸福的进取.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富有特色的心身组织.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健康取决于人格各部分关系的和谐一致,以及个人与他必须生存于其中的现实世界的协调.他认为,成人的人格特征是由各种婴幼儿时期经验决定的,5岁时人格业已形成.因此,从学前期就重视儿童健全人格的发展,是保证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对学龄前儿童多动反应的教育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活泼好动是幼儿的天性,但过分的“多动”有可能是儿童多动症的早期表现。多动反应幼儿普遍存在心理、情绪、行为方面的问题,影响其正常的发育。一、正确认识儿童的多动反应1多动反应儿童的特征。一般说来,小学期、少年期临床医学诊断的“多动症”儿童,其心理行为模式的发育、发展过程,可追溯到学前期或者更早的多动反应。多动症儿童在新生儿期,有易兴奋、易惊醒、夜哭、常需抱着入睡的特点;在婴儿期开始出现多动现象,如抱在怀里乱动、不安宁,容易激惹、发脾气;幼儿入园后开始表现出多动,上课时小动作多、话多、东张西望、干扰…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9,(31):186-187
情绪课程在欧美国家走过了针对少数问题学生的干预阶段,现如今已经发展到适用于全体学生的预防阶段。学前期作为儿童情绪发展的重要时期,对情绪规则的认识、情绪调节的能力以及对他人情绪理解的能力在这一阶段均发展迅速。在这一阶段对其进行情绪训练,对其情绪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而我国目前只是将情绪教育作为辅助手段,并没有专门的情绪教育课程,一方面是由于相关专业知识不足,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对儿童情绪发展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相似文献   

9.
幼儿情绪能力是指个体察觉、理解自己与他人的情绪,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表达、调节控制,以帮助自己应对挑战、达成目标以及有效参与社交互动的适应性情绪反应.情绪能力对儿童社会适应性发展、学业成就、社会能力发展均有重要的影响.教师作为儿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在儿童情绪能力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目前在教师培养儿童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已经有大量的研究,但是对于教师如何影响儿童情绪能力发展的研究还较少.本文主要从教师对儿童情绪表达的回应、教师影响儿童情绪能力发展的因素以及促进儿童情绪能力发展的策略三个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述评.  相似文献   

10.
汶川大地震后,灾区儿童社会性发展方面存在着安全感普遍降低、情绪情感休克麻木、心理行为障碍、精神崩溃和自杀倾向四个方面的问题。应从为灾区儿童搭建安全依恋关系、让他们融入同伴群体、进行艺术治疗、对相关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以使其能解答儿童的心理困惑、建立儿童心理健康档案并跟踪观察和强化辅导等五个方面给予疏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