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鲁迅的《孔乙己》写于1919年3月,发表在同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这是应《新青年》的特约而撰写的。他说:“《新青年》的编辑者,却一回一回的来催,催几回,我就做一篇,这里我必得记念陈独秀先生,他是催促我做小说最着力的一个。”(《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所以他称这时期的小说是“遵命文学”,“不  相似文献   

2.
《语文报·初中版》第159、165期分别刊登了甘人的《小说中的人物、事件能作论据吗》以及王延学的《论据虚假》。两篇文章一致认为“小说中的人物、事件是不能用作论据的,因为它们是虚构的,而议论文的事实论据应该是真实的……”对此,本人不敢苟同。因为在论据的“真实性”问题上.他俩过分强调了“生活真实”,却排除了“艺术真实”。殊不知,从文学理论的角度看,“艺术真实……从更高的意义上说,它比生活真实是更  相似文献   

3.
拙作《是“这里”还是“那里”》(《教师之友》1998年12期)认为《少年闰土》的两处“这里”系作者的误用(见下文)。朱宗金老师(《“这里”没用错》,《教师之友》1999年12期)对此发表了不同的看法,认为,作者并没有用错,用错的是闰土;并指出这是“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是闰土的年龄、身份的真实反映”,符合人物个性化的要求,是闰土“奋不择言”的产物,符合人物语言情绪化的要求;换言之,作者是故错,并非笔误。然而,这种说法却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4.
《孔乙己》生动而深刻地表现了辛亥革命前一个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的复杂性格和悲惨的一生。这篇小说自发表至今已有89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不少人依然认定:“孔乙己的悲剧告诉人们,是封建科举制度摧残了他的肉体和灵魂……小说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性。”因此,这里就有一个对小说主题的再认定问题。孙伏园先生在《鲁迅先生二、三事》一文中说,《孔乙己》深  相似文献   

5.
孙犁先生以朴素而自然的艺术笔触,对小说《荷花淀》作了富有诗情画意的描绘。他的这篇小说时代色彩鲜明,生活气息浓郁,如那白洋淀里的"映日荷花"秀丽俊逸,清香四溢,沁人心脾。西哲黑格尔认为:"美只是真实的一种表现方式,……艺术家之所以为艺术家,全在于他认识到真实,而且把真实放到正确的形式里,供我们观照,打动我们的情感。"《荷花淀》的艺术美首先就表现在选取题材的真实感上:本文  相似文献   

6.
看《十月》     
2008年第1期《十月》以汪曾祺先生的早期作品辑佚开篇,赢得喝彩;2009年第2期,《十月》再发表沈从文的两篇小说拾遗,以飨读者。此次由裴春芳先生辑校钩沉的中篇小说《梦与现实》和短篇小说《摘星录(绿的梦)》是沈从文后期的小说作品,与其创作前期的“都市讽刺写实”、“乡村抒情想象”和“经典戏拟重构”三种标盘性文体迥然不同,是沈从文模糊小说、散文、论文的文体界限而作的实验。论者往往认为,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乃是对其个人感情生活的过程记录,然而在记录的过程中又隐曲、抽象,使之升华为具形而上意义的人性探索。  相似文献   

7.
《文教资料》1994年第5期曾刊出陈美林先生有关《儒林外史》研究论著目录和韩国学者赵宽熙对其专著《吴敬梓评传》的评价文章.这里所发表的是陈先生本年度出访韩国时,韩国中国小说研究会报对他所作的采访.该会经常采访各国研究中国小说的著名学者,先后发表过对美国韩南教授、法国陈庆浩教授、俄罗斯李福清教授、中国华东师范大学郭预适教授等人的访谈录.  相似文献   

8.
A郁达夫小说的最明显特色在于主观性,因而他笔下的人物往往是代表了或一定程度地代表了 作者本人,这与前面论述的题材的“自传”性和主题的“自我表现意识”是一致的。 这些人物,一类是以“我”的第一人称出现的,《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过去》、《茑萝行》、《迟 桂花》等皆是如此。另一类是假以人物的签名,其实则也包含着作者的影子,如《沉沦》中的“他”,《茫茫夜》和《秋柳》中的于质夫,《采石矶》中的黄仲则,《东梓关》和《烟影》中的文朴。当然,这并不是说这些人物就等于作者,他们是并且只能是作者笔下的艺术典型,但反过来说,内部又无不包含了作者自身。“郁达夫小说中的人物,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戴着各种假面具的他自己。”这名话也许多少道出了它的实质。郁达夫在《小说论》第6章“小说的人物”中明确提出:“小说家的人物的来源可分三种。第一,是由他自家亲眼观察得来的。第二,是听见人家说,或者在书报上看来的。第三,是由他的想象造成的。不过小说家在小说上写下来的人物,  相似文献   

9.
“乡土文学”的提法不是鲁迅最先使用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一九八二年第一期上,刊出金宏达同志的《论早期的“乡土文学”》一文。他认为:“乡土文学”形成于新文学运动的第一个十年。“将这个提法运用于这一个时期的文学,是从鲁迅开始的。”其根据就是鲁迅在《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的两段话: 蹇先艾叙述过贵州,斐文中关心着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 ……许钦文自命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为《故乡》,也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自招为乡土文学的作者。  相似文献   

10.
《对“满堂灌”的再认识》一文(《语文学习》一九九0年第四期)的作者写他自己在“听到一位教学经验颇为丰富的教师讲授《荷塘月色》”后的感受,他断定“这节课无疑是典型的‘满堂灌’”;认为这堂课的“效果”好,为“满堂灌”说了许多“好话”,要求“恢复”“满堂灌”。这表明作者把讲授法与“满堂灌”简单地等同了起来。这堂课的效果实  相似文献   

11.
陈翠岚 《广西教育》2012,(18):58-59
1918年5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第四卷第5号上,发表了鲁迅先生的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一篇“表现深切,格式特别”的白话创作小说。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诞生。从《呐喊》到《彷徨》,鲁迅的小说是中国小说现代化进程中的第一块奠基石。小说题材“多采自病态社会中的人们”,目的是“要将旧社会的病暴露出来,催人留心”,写出“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以“引起疗救的注意”。同时也留下他在追求探索中孤独、苦闷、彷徨的心灵轨迹。  相似文献   

12.
近读1999年第3期《语文世界》登载的马奎春同志写的《〈藤野先生〉中的两处语病》(以下简称《语病》),把鲁迅先生散文名篇中的两个佳句误作病句,不禁联想起“有眼应识荆山玉”这句流传久远的俗语。《语病》作者之所以把《藤野先生》的两处佳句误作病句,一处是因为他把双宾句子误作兼语句子,另一处是因为他把修辞现象误作语法现象。先看第一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语病》作者认为:“车里的客人”与“大家”语义重复,给人以口罗嗦之感。他提供了修改办法,其中有:a.叫车里的客…  相似文献   

13.
王独清,陕西蒲城入,是创造社早期的成员,以诗歌闻名于世。《暗云》是其唯一的小说集,一九三一年在上海由光明书局印行,一九三四年即被国民党政府查禁,因之流传不广,所知者不多。 《暗云》共收小说三篇、《三年以后》,《子畏于匡》、《信仰》,是作者在创造社时期小说创作的结集。 《三年以后》发表在一九二七年七月出版的《创造月刊》第一卷第七期上。它写度浸先生从意大利庞贝城游历归来后,再度来到了他三年以前在法国居住的一位老居停主人的庄园。废浸先生在这里曾居住过两年之久,庄园主人的女儿玛格丽特,当年曾深深  相似文献   

14.
一郑振铎的《猫》是一篇文字朴实、描写生动、感情丰富、寓意深刻的作品。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将它与《荔枝蜜》、《小麻雀》、《挖荠菜》等组成散文单元。但是,作者是把它作为小说的。《猫》写于1925年11月,被收在1928年作者自己选编的小说集《家庭的故事》里。作者在《家庭的故事·自序》中指出:“我写这些故事,……并不是我自己的回忆录,其中或未免有几分是旧事,却决不是旧事的纪实。其中人物更不能说是真实的。”长期以来,特别是“五四”前后,一虚一实,大体是区分小说  相似文献   

15.
曾祥芹先生的《新概念阅读教学宣言》(载《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 0 0 1年第 1- 2期 ,以下简称《宣言》)敲响了阅读教学改革的新世纪大钟 ,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广泛的响应。《宣言》说 :“所谓‘新概念阅读’ ,是针对非科学的落后的旧概念、旧传统而提出来的 ,它并非排斥有用的阅读老概念 ,反叛中外阅读的优良传统 ,而是容纳一切有用的阅读老概念 ,继承和发扬中外阅读的优良传统……树立起现代化、民族化的科学阅读理念。”笔者在这里提出“指导学生自己读书”这个“有用的阅读老概念” ,就是要把这一“老概念”纳入“新概念阅读教学”的大系统之…  相似文献   

16.
<正>《边城》的散文化倾向突出而独特,充分体现了沈从文先生在小说内容和形式上的大胆探索与创新精神。沈从文曾说:"将文学限于一种贫泛定型格式中,使一般人必如此如彼才叫作小说,叫作散文,叫作诗歌。习惯观念既束缚住了一支笔,写出来和习惯不大相合,也不成功!……两者拘束都应设法努力解放,才会有真实文学,有崭新作品……揉小说故事与散文游记而为一的混合试验外,自成一个新的型式。"①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苏雪林就说"他好像是专门拿Essay的笔法来写小说的",并称沈从文为"文体作家"②,凌宇先生认为:"他的《边城》等以湘西  相似文献   

17.
1922年底,鲁迅先生将他的14篇短篇小说结集为《呐喊》,意在“呐喊”,以应和时代的主题。其中,《社戏》则更多地属于个人感喟与思索,在这篇小说中,作者与第一人称叙事者“我”的身份难以区别,因为“作者是进入‘故事’之中,基本上叙述的是‘自己的故事’”。  相似文献   

18.
《文学研究动态》一九八一年第九期介绍说:“对苏曼殊及其创作,三十多年来,很是冷落,几乎没有一篇研究文章发表.一九八○年,情况变了,任访秋……写出了《苏曼殊论》(《河南师大学报》一九八○年第二期),……介绍了苏曼殊的生平,分析了他的诗歌、小说、散文、翻译.”这一介绍是很客观的.任访秋同志的文章确实打开了研究苏曼殊的局面.这篇文章,见解很精辟,论据很翔实.尤其是评述创作那几部分,写得有理有据,观点鲜明.这对人们正确地认识清末民初的重要作家苏曼殊是很有帮助的.但披阅之余,觉得任文论述苏曼殊生平部分,有一些似欠妥当的地方.究其原因,恐怕除了编校的疏漏以外,或许同作者所据的资料有关.  相似文献   

19.
一九二四年二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叶圣陶先生的《作文论》。这是作者为振兴汉语文章学作出的第一个重大贡献,也是作者驰骋文坛,成长为现代文章家的第一座里程碑。《作文论》共十节,分文章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论述了文风、文源、章法、文体、表达、语言六大问题。 (一)文风论叶圣陶认为,文风既指内容,又指形式;从内容讲,要“求诚”,从形式讲,要“独创”。“求诚”,就是要求所写的必须是“自己的  相似文献   

20.
一、是叙事化、形象化的“诗论”王蒙先生在谈到《红楼梦》中的“香菱学诗”一段时,以他惯用的戏谑笔调写道:“显然作者也在通过黛玉、香菱之口发表自己的‘诗创作发凡’或者‘写诗入门’。……立论相当扎实,路子是对的,完全可以把这一段复印下来作为诗歌函授学校的教材。”作为“封建社会百科全书”的《红楼梦》(其实不止“封建社会”),在诗歌这一“科”的确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就,令人惊叹!综观全书,我们感到“香菱学诗”在《红楼梦》中绝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小说中一大批诗人的“诗歌创作”和全书浓郁诗情氛围的有机结合。如果说,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