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经》第八章对水的七善德进行了充分的论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任法融道长在《道德经》释义中是这样解释的:最善的事物莫过于水。无水,则不能产生云云业生的生命世界;无水,任何生物都不能生存。水生育万物,滋润群生而与物无争,不求后报。它柔弱温顺,总是处于为人们所鄙弃的最低下的地方。所以,水最相似于道。常言道:‘人向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总是喜欢奉上欺下,攀高附贵,青云直上,而水则总是流向低凹的、最安全  相似文献   

2.
正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第八章《道德经》第八章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说: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它总是处于人们所厌恶的低下地方,所以最接近"道"。"上善",最好的善、第一流的善;"若水",像水一样。老子的话,似乎与我们接受到的教育不一样。我们受到的教育往往是叫人要坚韧,要刚强,要宁折不弯,  相似文献   

3.
<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 善治是一种新的教育管理理念.所谓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善治是现代治理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治理的目标就是善治.可以认为,善治涵盖了以下价值性要素:民主、自治、法治、参与、公正、透明、责任、稳定、和谐.  相似文献   

4.
老子曾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即人最高的道德境界应如水,水利于万物而不与其争高低,甘居下游奉献而不求有回报."人往高处走",故低处是"众人之所恶",而偏偏"水往低处流"--这才是"上善",才最接近于"道"."厚德"才能"载物",最高尚的道德才可以包容最广大的东西.孔子讲"水有五德",它守法、正直、明察、有志、善于变化,它集德、义、道、勇于一身,它的美德常使君子遇而必观.  相似文献   

5.
《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j故无忧。”善治是一种新的教育管理理念。所谓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善治是现代治理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治理的目标就是善治。可以认为,善治涵盖了以下价值性要素:民主、自治、法治、参与、公正、透明、责任、稳定、和谐。  相似文献   

6.
张韶龙 《现代教学》2015,(Z1):104-105
老子《道德经》有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我们所理解的"对话教学",是指基于教学主体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内在需求,在民主平等、尊重信任的氛围中,通过不同教学主体之间的思想碰撞、信息交流、心灵交汇、差异认知、互动生成、经验共享,创生知识和教学意义,从而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形态。基于"对话"的课堂教学,因为融入了"水"的品质——"柔美、谦逊、灵动、包容、宁静、激荡、深邃、多元、变化"等,使基于  相似文献   

7.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德经》,第八章) 《道德经》是我国春秋时代伟大思想家老聃的传世之作,虽只五千言,但微言大义,后世的养生家、政治家、学问家、艺术家甚至寻常百姓都从中寻找思想启迪。虽见仁见智,但大而言之,这本书讲了两大问题,一曰“道”一曰“德”。“道”是与宇宙间普遍规律,“德”是人世间特殊规律,是“道”的具体体  相似文献   

8.
古文今解     
[古文]`` 上善若水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②,故几于道③.居,善地;心,善渊④;与,善仁⑤;言,善信;,善治⑥;事,善能;动,善时⑦.夫唯不争,故无尤⑧.  相似文献   

9.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在周金源的办公室,挂着这么一幅醒目的字.周金源是瑞金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瑞金中专)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毕业生,现任江西七善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相似文献   

10.
老子之所以揭橥“上善若水”,是因为水能够滋润万物;水顺应自然而不争;水性柔弱,不择地而流,常常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与物无争……,因此,圣人应师法水德,“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以成就上德者之人格。  相似文献   

11.
在学校里,"水往低处走"的善利万物不争,犹如教师们的默默奉献:"夫水淖弱以清,而好洒人之恶"的清澈本性,宛如学生们的纯洁心灵:"滔滔江水向东流"的执著,更如师生们认准目标、无悔向前的精神.为使校园文化建设更具内涵,更有作用,我们以水为媒,打造和谐发展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2.
"上善若水",我们教师是"善"的传播者,要能让我们的学生具有"善"的基本意识,教师必先具有"上善".何为"上善",即"水"也,是故日"教师之善,应若水".倘无水之.善",则不光不善为教师,更不善于教师之道也.故善为师者,应若水也.……  相似文献   

13.
《老子》第八章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于物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他告诉我们:做人要像水一样,锁定目标,和别人不争,同自己去争。哪怕你处境如何艰难,都要忍辱负重,勇往直  相似文献   

14.
圣人是老子推崇的理想人格,也是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要修身成圣就必须以道为师,以道为师就是取法道之德性。老子指明了天地之无为而化生万物、江海之谦下和水的善利万物而不争等特性类似道之德性,并将以上几种道之德性归结为"慈"、"俭"、"不敢为天下先"。  相似文献   

15.
刘波 《山东教育》2010,(9):12-12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笔者认为,教育要走上科学发展之路,必须走人性发展之路。应该具有水的品格。  相似文献   

16.
自古以来,水的精神元素就被智者倚重。弘扬水德,可以使学校文化精神有一个更生动的载体。水有服务精神。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孔子说水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赞美的都是水的服务精神。水有孕育生命之功,可却非常低调,哪儿低就  相似文献   

17.
《阅读与鉴赏》2002,(9):69-70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孟子曰:"若所行似善而非善,毋宁不为;若所行似恶而非恶,毋宁为之."匆匆的人生路途,匆匆的行路脚步,匆匆的心灵选择.在这匆匆之间,又应点燃一盏怎样的心灯?  相似文献   

18.
在这个充满凉意的雨夜,开一盏温暖的台灯,拿起曾经阅读过的《老子·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默念这些关于水的字句,如  相似文献   

19.
自己“动善时”,亦能推动别人的,是水;经常探求自己的方向从而“居善地”的,是水;“心善渊”而能容清纳浊的,是水;“正善治”,以自己的清洁荡涤他人污浊的,是水;“事善能”,为云为雨为冰为雪为霜为露为雾,而不论其变化如何却仍不失其本性的,也是水;以其“不争”是故“无尤”从而“善利万物”的,仍然只能是水。  相似文献   

20.
《老子》第八章明确提出"上善若水"的隐喻判断,并直言"故几于道"。全文中谈及了"水"与"道"共有的七种特点"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仅从文本上看,这七种特点应为"人"所具有,是"道"的分述,而无法得知为何"水"会具有且代表这七种品质,现着重探讨由始源域"水"到目标域"道"的隐喻机制和思维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