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20世纪上半叶,清华大学的学生运动特别活跃,学生们经常干的一个事儿就是驱赶校长,清华大学的校长因此当得很狼狈。然而,梅贻琦在清华做了17年校长,任何时期,清华学生喊出的口号都是"拥护梅校长"。梅贻琦受到清华师生如此崇敬,当然与他确立的"教授治校"的清华传统有关。在清华,做一个好教授永远是最神气的,梅贻琦说过: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他还说:我这个大学校长是帮教授搬凳子的。不  相似文献   

2.
1931年12月,梅贻琦就任清华大学校长,清华进入了梅贻琦时代。在梅贻琦治校时期,清华校务运转顺利,教学与科研等各项事业均取得了长足发展,同时也经历了抗战前学风凌厉的躁动不安阶段。在此期间,梅贻琦的治校思想与清华的教授治校制度得到了完美结合,教授会在治学、民主管理以及维持学风等方面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清华走上了抗战前发展的辉煌时期。在此意义上,梅贻琦成就了清华,清华也成就了梅贻琦。  相似文献   

3.
樊彩萍 《滁州学院学报》2006,8(2):98-102,121
梅贻琦任清华大学校长长达17年之久,是清华师生公认的对清华大学发展最有贡献的校长。梅贻琦教育思想的核心主要体现在他的“通才教育观”、“大师论”和“教授治校”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清华往事     
近日翻读冯友兰先生的《三松堂自序》一书,中间的称谓问题引起了我的一些注意,譬如,在1928年时。南京国民政府任命罗家伦为清华校长,罗家伦聘请“我(冯友兰)为哲学系教授兼秘书长。”首先是教授,尔后“兼”秘书长.这秩序在今天看来有些颠倒。  相似文献   

5.
王传涛 《教育》2012,(22):5
一年一度的高考之后,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抢生源"大战。而且,不仅仅是北大清华,就连打着"教授治校""去行政化"的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在高考之前都跑遍了大江南北,宣传自己的招生政策。对一些状元而言,是读北大,还是清华,还是读本地名校的本硕博连读,在自尊心极度满足之后成了一个"幸福的苦恼"。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清华的“教授治校”制度在大学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我国近代高教史的遗产,对当前教授组织参与大学管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简要介绍了民国时期清华的教授治校制度以及教授会这一“教授治校”的基础性组织,总结了其组织特征;简要分析了当前大学教授委员会的实施现状;并对历史与当下两种教授会制度做了对比分析,得出相应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为后人所称道的民国时期的“教授治校”,有其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以民国时期清华大学“教授治校”为例,教授会与评议会是其基础性组织。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在清华学校改办大学的过程中,“教授治校”制度的成立和“教授治校”管理模式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思潮引领、组织基础与人员支持。特别是留美“少壮派”作为中坚力量,在教授会与评议会成立过程与早期运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时,教授会与评议会代表着清华教师群体,在维护教师权益、践行“教授治校”过程中发挥了最为基础、最为核心的作用。以教授会与评议会为基础的教授治校制度,深深影响了清华二三十年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教工》2009,(7):34-34
全国政协委员邵鸿在今年的两会上发言批评大学行政化,提议大学民主管理,实行民主遴选校长。也许有人会说,上级任命的校长,也都是专家教授,他们当校长,就等于是专家治校,教授治校。可是,政治学常识告诉我们,权力的来源往往决定一切。教授治校,不等于让某个教授当校长.关键在于众多的教授是否认可他。  相似文献   

9.
没有一个大学生没有评论过教授,但也很少有像老清华的学生如此大胆又如此深情地大面积、公开化地大谈特谈教授甚至是校长的。我们不得不为老清华学生的大胆惊叹,更不得不为那时的宽松的师生氛围惊叹。从中能够领悟出的远不止是一幅幅教授众生相。“常言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这句话好像特别是为我们的刘叔雅先生而设的。记得那日国文班快要上课的时侯,喜洋洋地坐在三院七号教室里,满心想亲近这位渴慕多年的学术界名  相似文献   

10.
教授"治校":大学校长民主管理学校的理念与意义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教授"治校"是大学管理的传统,也是大学校长必须依靠的管理大学的力量.本文回顾了教授"治校"传统的形成以及教授"治校"的理论和实践,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教授"治校"的基本内涵以及教授"治校"理念对校长治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每一所名气很大的学校的校史上,都会有一位父亲般的人物。清华90多年的历史,经历过多任校长,虽然早期清华曾有过周诒春和曹云详两位颇有建树的校长,但清华还是把后来的梅贻琦校长视为父亲。 梅贻琦早年就读于天津南开中学。1909年考取清华“史前期”——“游美学务处”第一批“直接留美生”,在从630名考生中录取的47名学生中名列第六。1926年,作为物理系的“首席教授”,被教授会选为改制后的清华第一任教务长,时年37岁。他对新办的大学部进行了切实的整顿,使清华大学部成为一所现代大学之雏形。  相似文献   

12.
"教授治校"是民国时期大学管理留给当下的遗产。民国时期的"教授治校",首先在蔡元培先生执掌下的北大开一代风气之先,继而在清华、南开、东南大学等诸多高校也各自大放异彩。而清华大学教授治校制度,因其实施时间持久,教授权力广泛而著称。对罗家伦时代清华大学的"教授治校"体制的演变过程进行回溯分析,对当前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近日,各大媒体报道了一位52岁的浙江菜商范国梁"弃商从文",到北大当旁听生的新闻。我得知后不禁感慨万千,也不由得想起了已故北大资深教授季羡林在清华求学时,在北大旁听的一些往事!  相似文献   

14.
梅贻琦校长和清华大学密不可分,清华培养了梅贻琦,梅校长引导清华走向光明和辉煌。河北大学教育学院吴洪成教授的力作《生斯长斯吾爱吾庐——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以全新的视角和独特的构思向读者展现了现代高等教育家梅贻琦校长和在艰难中前进的清华大学。  相似文献   

15.
《教师教育研究》2015,(5):94-100
在西方大学史上,"教授治校"与中世纪大学自治和现代大学学术自由相伴而生。文章对教授治校的历史发展进行梳理,并结合现代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对其合理性进行重新审视与批判,以期对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国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落实教授治学提供思路与借鉴。  相似文献   

16.
7月4日上午10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终身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华裔科学家陈刚先生受聘担任襄樊学院荣誉教授聘任仪式暨学术报告会在致远楼一楼报告厅隆重举行。在受聘仪式上,襄樊学院校长李儒寿教授为陈刚教授颁发了襄樊学院"荣誉教授"聘书,并为  相似文献   

17.
2012年5月11日下午,教育部长江学者、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负责人鞠熀先教授莅临我校.校长曹奎、副校长陈向炜在平原路校区一号行政楼外事接待室接见了鞠熀先教授并同其进行了亲切交谈.曹校长对鞠熀先教授的莅临表示热烈欢迎,并对鞠教授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曹校长  相似文献   

18.
吴月辉 《教育》2012,(36):59
百年清华,成就斐然。这些与其历任校长的辛勤耕耘密不可分。其中,周诒春、梅贻琦和蒋南翔等3位校长的贡献尤为卓著,具有代表性。他们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以及所开创和秉承的治学理念,指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清华人奋发前行。周诒春:改革机制重教人格1913年冬,周诒春升任清华校长,在他引领下,清华历史开启了一页新的篇章。因为不满足在"工字厅"老老实实办留美预备学校,周诒春于1916年首先提出把清华逐步过渡到一所完全、独立之大学的完整计划。计划第一步便是大兴土木,扩建校园。在他的亲自规划督造下,大礼堂、科学馆、图  相似文献   

19.
曹云祥是清华学校时期任期最长的校长,以养成完全高尚人格为教育目标,文化思想上主张中西古今融会贯通,领导清华实现改办完全大学的目标并筹办国学研究院,积极延揽名师并在清华奠定了教授治校的基础,对清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金真 《教育》2012,(8):5-5
“年一度的高考之后,义迎来了一年‘度的“抢生源”人战。而且,仅仅是北大清华,就连打着“教授治校”“去行政化”的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在高考之前都跑遍了人江南北,宣传自己的招生政策。对一些状元而言,是读北大,还是清华,还是读本地名校的本硕博连读,在自尊心极度满足之后成了一个“幸福的苦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