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5 毫秒
1.
人口城市化是世界经济的普遍趋势。城市化与工业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城市化的模式主要由工业化状况所决定,又首先影响工业化的进程。我国“离土不离乡”的模式对于推进我国城市化曾起过重大的作用,但它只是我国80年代工业化特殊政策的产物,不应固定为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随着我国90年代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必然会产生新的城市化模式。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初期制订的乡村城市化政策是有其时代背景的,为避免“大城市病”而选择“离土不离乡”的小城镇发展取向看似具有中国特色,但小城镇中绝大多数人口规模过小,聚集能力不强,部分小城镇的规划建设过分贪大求洋,好看而不实用,不少小城镇的发展缺乏工业力量的支持。由此导致城市化水平缓慢增长,乡村城市化低于政府预期。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我国摆脱二元经济结构的根本出路,而以大城市为依托,通过城市产业联系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是目前提高城市化水平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中国城市化问题与城市化战略的新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城镇的道路并非是适合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选择,根据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提高、完善大城市与积极发展中小城市相结合,促进区域城市化的发展,有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才是中国城市化战略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4.
论农村城市化与农村工业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入新的世纪,我国已处于一个由传统农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过渡的大变革、大转型时期,农村城市化与工业化,共同构成我国社会大发展的主旋律。农村工业化是农村城市化的经济基础和内容,农村城市化是农村工业化的空间载体和果。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加速社会大发展,必须建立起农村城市化与工业化的良性互动机制,并使之协调发展,以促使我国农村城市化与工业化水平共同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5.
西部地区城市化道路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城市化的内涵、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历史和西部地区的实际出发,西部地区的城市化应该实行农村与城市协调发展的战略,构建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模式。  相似文献   

6.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是我国城市化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两种模式,不同体制下制度安排上的差异是决定两种模式特点的根本原因;中国城市化最终要走向市场型城市化,但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时期,制度缺陷引发了许多诸职离农人口“两栖化”、小城镇发展无序化、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农村病”。解决的根本办法在于制度:土地流转制度创新、城镇建设体制创新、城镇管理体制创新等。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进程与中国城市化战略的反思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村城市化道路虽在一定时期能适应中国城市化实践的需要,但它造成中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进程,使中国城市现代化整体水平低、城市化质量差。因此,中国应注重从现实国情出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循序渐进,坚持提高、完善大城市与积极发展中小城市相结合,促进区域城市化的发展,促进建制镇适当集中,有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释义     
21世纪是“城市世纪”。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成正比,呈现高速发展趋势。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现代文明标志及创新的载体,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信息中心,具有集聚、规模和辐射等功能效应。2000余年来,城市内涵随历史发展不断丰富。城市化一词的出现至今也有百余年历史,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理解不同。其实质是一个以人为中心、受众多因素影响的复杂多变的软硬件系统化过程,是从传统向现代全面转型和变迁过程。不仅是农业人口向非农、并向城镇的聚集,而且是城镇在空间数量、区域规模、功能作用诸方面的扩大,以及城市经济关系、居民生活方式改变的过程。城市化与城镇化、农村城市化、农村城镇化及城乡一体化等相关新概念有所区别。从区位论、结构论、人口迁移论、非均衡增长论到生态学派论,从梯度推移、增长极与地域生产综合论到产业集群论的演进,体现了城市化发展理论的深化。不同学者对城市化动力机制认识不同,但在“推拉”机制上形成共识。不同阶段和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地区,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相异,而其相同点包括:农业工业化推动、比较利益驱动、农业剩余贡献和制度变迁促进等。  相似文献   

9.
重新解读城市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城市化是一个为多学科所关注的概念和现象,对此概念正确认识的意义往往超越了理论的范畴,而直接影响到城市化的社会政策和实践,在考察了现存的多学科的城市化视野后,笔进一步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野探讨了城市化的深层次涵义,从动态发展观探讨了城市化的全过程涵义。深化这两个方面的认识,对于深入解读中国的“滞后城市化”和重新定义21世纪的城市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陈如为 《留学生》2011,(3):35-35
中国目前正处在城市化的进程当中.资源与劳动力正迅速向城市集中。城市在让人们生活更美好的同时,也给城市人增添着烦恼,如:房价高涨、交通拥堵、环境恶化,教育.医疗等资源相对匮乏。如何破解中国城市化进程当中面临的难题?如何从根本上医治这些“现代城市病”?  相似文献   

11.
本文历史地分析了中国近代城市化的发展类型与道路 ,总结了建国以来城市化的经验与问题 ,对目前的城市化模式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2.
世界普遍规律与国情有机结合,形成中国城市化模式: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它是完整意义上的主动式、内生型现代化的必经阶段以及第三步发展战略的科学选择;同时也是“三农”非农化转移的根本出路、城乡融合的有效载体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工程。  相似文献   

13.
我国人口城市化的文化论与第二次城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城市化、现代化和文化的一般关系理论观点;二、分析人口城市化的文化动力问题;三、探讨城市化的文化模式。提出了包括文化因素在内的台阶模式;最后作者首次提出第二次城市化的理论与进程。  相似文献   

14.
1949-1978年,中国城市化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长期徘徊在一个较低水平上。造成城市化停滞的根本原因,是国家长期推行“资本排斥劳动”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而且为了贯彻这一方针,实行了严格的计划体制和户口管制,从而阻碍了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渠道。1979年以后,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作用逐步加强,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到2000年中国城市化率已超过36%。由乡镇政府和农民群体力量推动的“自下而上”的农村城市化,对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做出很大贡献,形成了一种与世界其他国家很不相同的城市化模式,但这一模式也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目前条件下,只有采取多元复合型的城市化战略,才有利于加速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有力推动了城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也对中国的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有:“无边界”、计划与市场相互适应、统一化和差异化相协调、物质流与信息流相平衡、资源供给有限等。分析城市化快速发展对中国城市规划产生的影响,以期对城市规划的实际工作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作为现代化的主旋律。正在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通过对国内外典型经济带的城市发展模式的比较。依据辽宁“五点一线”的政策。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城市化过程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培育和构建以大都市连绵带为主导的城市化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战略是通过现有城市规模的扩张、功能的完善,以及大量新建城市的兴起,充分发挥城市的聚集效应、规模收益以及扩散效应,吸引大量农民脱离农业,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实现农民向市场经济主体的转变,促进城市化进程,带动整个国家现代化的发展。具体到我国,实施城市化的发展战略应注意三个基本原则:坚持效率原则,完善以大城市为龙头的城市化体系;坚持节约资源原则,推动小城镇的内涵式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实现“有形城市化”与“无形城市化”同时推进。  相似文献   

18.
我国城市化障碍的深层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从人口迁移的“供给”与“需求”,城市化动力机制、制度安排等三方面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目前城市化的障碍,其中,城市人口的双重剩余是目前城市化发展的最大障碍,工业化发展缓慢及户籍制度、人口迁移政策、土地使用制度及城市管理体制等因素也是我国目前城市化滞后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19.
杨小华 《考试》2011,(3):44-47
一、选择题 下图是“某城市不同时期人口密度与距市中心距离关系图”,读图回答1~3题。 1.按城市化发展过程,下列四幅图的排序依次是  相似文献   

20.
世界城市化规律可用S型曲线来描述,并可划分为城市化初期、城市化中期和城市化后期三个阶段。我国建国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平稳发展阶段、停滞与下降阶段、稳步推进阶段和加速推进阶段,这四个阶段相当于国际城市化规律的初期和中前期。应尊重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逐步消除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障碍,推动中国城市化稳定发展,这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