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人合一”思想包括两层意思: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二是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础上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天人合一”思想对于保护西部生态环境的启示有:重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整体观念;树立生态伦理学观念;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追求一种和谐与统一,既包括人与自然又包括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统一。这种和谐统一的思想启示着我们保护环境,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发展世界和平与稳定,同时现代人又继承并超越了这种思想,可持续发展战略、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方针、和平与发展的两大主题都是对该思想的借鉴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儒家和谐思想包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关系团结和睦、个人身心协调发展等丰富的内涵。儒家和谐思想虽然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和谐”有着若干重大原则区别,但其中崇尚和谐统一的追求、“和而不同”的矛盾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协和万邦”的国家关系观以及“忠恕之道”的道德修养方法,对于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都有着重要而积极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高考命题讲究“稳”与“变”的和谐统一,其中的“稳”是指思想方法上的稳定.这些“稳素”是通过试题的内在来反映的,虽然试题的背景、形式发生了变化,但是解决问题的核心思想以及技巧技法保持稳定,所以我们在复习时应该抓住这些不变的“核心内容”,抽象升华为解题之道,并用之解决更多的新问题,以达到复习的最佳效果.为此,我们利用典型电学例题诠释这种想法,期望大家灵活应用.  相似文献   

5.
李国君 《教育艺术》2002,(11):36-37
今年5月 ,李瑞环同志在英中贸易协会演讲时强调了“和”的思想 ,即万事万物都由不同方面和要素构成统一的整体。在这个统一体中 ,不同的方面和要素相互依存 ,相互影响 ;它们相异相合 ,相反相成。“和”的思想反映了事物的普遍规律 ,它包含了和谐、和睦等内涵。和谐思想作为中华民族普遍具有的一种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 ,一直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据《国语·郑语》记载 ,最先提出“和”这一概念的是史伯 ,他提出 :“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认为“和”即是相异东西的综合统一 ,能不断产生新的事物。和谐存在于事物多样性的统一之…  相似文献   

6.
“情·知教学”思想集中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的认知过程与情性过程的和谐统一 ,即“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结合” ,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思想。从哲学人类学的视野中来看“情·知教学” ,会更准确地理解“情·知教学”思想的内涵 ,进而深刻理解素质教育的真谛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整体生成论”、“朴素辩证法”等思想与现代科学的“主客统一”、“整体有机性”、“和谐统一”等认识论和方法论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8.
老子、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之一。其中所蕴涵的科学的人文修养及和谐统一的价值观,有利于解决当今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庄子思想,特别是庄子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具有丰富的生态文明内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建设目标。这同时也是具有庄子“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一种深化概括。注重庄子“天人合一”思想的现实意义,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求我们在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等多种关系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建设“天地与我并生”的和谐统一的社会目标。  相似文献   

10.
邓海英 《文教资料》2006,1(1):26-27
本文试从马克思美学的和谐思想的理论渊源出发,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美学思想中的和谐观,即在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中,达到自然必然性与主体能动性的统一,而社会和谐的最终目标是建立起“自由人联合体”,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和谐与效率     
和谐,是目前在各类文案中最突出、最重要、出现次数最多的词语。而教学活动中的和谐,却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就清楚的体现出来了:“因材施教”“温固而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观点都在告诉人们,教学过程中的师生活动是和谐统一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孔子的美学思想集中概括为三个方面:其一,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等为内容的礼乐美学思想,体现了一种以“礼乐相亲”为审美原则的规范之美或秩序之美;其二,以“游于艺”、“尽美尽善”、“绘事后素”等为内容的艺术美学思想,在标明了对待艺术的态度——“游”之外,一方面体现了一种以“绘事后素”为审美追求的自然美倾爱,另一方面提出了一种以“善美相成”为审美标准的“和谐之美”诉求;其三,以“仁”为核心,以“文质彬彬”为审美理想的人格美学思想,生发出了一种以“文质协调”为审美法度的人格美水准。孔子的这些美学思想成为儒家审美的基石。  相似文献   

13.
孔子“和”思想与高校班级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提出“和为贵”的重要管理思想,并非简单的“尚同”,而是通过融合达到和谐统一。在高校班级管理中要关注大学生的发展性、多样性和自主性,管理者不应在管理目标、管理实践和管理制度上强求趋同,而应采用多元管理方式以达到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理论视角诠释了许渊冲的诗词翻译思想与翻译实践。研究表明,许渊冲诗词翻译思想与实践主要体现了翻译生态的“和谐统一”、翻译行为的“适应选择”、翻译过程的“弱汰强留”、以及译者追求的“译有所为”等生态翻译学理念。  相似文献   

15.
和谐思想是中国先秦哲学的重要内容,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孔子从人的心灵出发,强调人的修身自省在构建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中的重要性,他的和谐思想是由心及物的外推式和谐。而老子主张自然和谐是最好的和谐,人类在社会活动中的“强作妄为”破坏了这种和谐,人类应该回归自然,回归到无为而无所不为的内敛式和谐。孔子和老子和谐思想对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不可或缺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春良 《中国教师》2005,(10):57-59
一、“和谐校园”的内涵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和而不同”的重要思想,其实质就是倡导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和”与“不同”都是事物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条件。学者乐黛云指出:“‘和’的主要精神就是要协调‘不同’,达到新的和谐统一,使各个不同事物都能得到新的发展,形成不同的新事物。这种追求新的和谐发展的精神,为多元文化共处提供了不尽的思想源泉。”构建和谐校园就是丰富和发展我国传统的“和合文化”。和谐校园的“和谐”源于协调和默契,表现为水乳交融的自然状态,营造的是融洽的人际关系,协调的是各方面利益。和谐校园并非是校园人表面…  相似文献   

17.
在学理上,传统学者认为“道义论”和“功利论”相互对立,这是西方近代以来伦理学思想的两条主线。然而,“道义论”和“功利论”是一个问题的两个层面,它们统一于人的价值,二者的统一是社会和谐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8.
和谐是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依靠秩序和安排,将设计中的各元素进行组合得到协调,成为一个非常和谐统一的整体。本文从平面设计的角度,探讨和谐法则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并从“视觉构成要素的和谐统一”,“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艺术与技术的和谐统一”,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探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必须着意于其基本要求、核心理念、路径优化和理想目标。目标管理强调“关心工作”和“关心人”的统一,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基本要求;以人为本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构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核心理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有效路径需要通过创新方法实现优化;创造和谐、推动学校与学生的和谐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理想目标。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实践中,必须切实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思想,强化目标管理,注重方法创新,努力创造和谐,以促进管理对象健康、和谐与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和谐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把和谐思想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题中应有之义。它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谐社会的本质和内涵、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它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启示是:应当把服务和谐社会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应当建立家庭、社会、学校和谐匹配的机制;各种教育方法、方式应和谐统一;系统性和有效性应和谐统一;应密切关注“四类人”,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