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长期以来,高中历史教师因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在“教”教材方面狠下工夫。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化教学行为,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高中历史教师若不转变教材观,还死抱着传统教法不放,可能会落伍于课程改革大潮。那么,高中历史教师怎样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呢?  相似文献   

2.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再到用教材教,这是新课程实验中教师观念转变的标志之一.我在一线教学教研中,切身感受了师生共同成长的新理念,教材不再是束缚教师教学的“圣经”,而是成为教师发展的课程资源基石之一,成就了展示教师智慧的平台.笔者以为只有用心做到“新”入人心、贴近生活、振奋人心,才能真正意义上做到用教材教.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高中历史教师因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在“教”教材方面狠下功夫,底蕴十足。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化教学行为,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高中历史教师若不转变教材观,还死抱着传统教法不放,可能会落伍于课程改革大潮。那么,高中历史教师怎样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呢?这既是摆在我们每位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也是亟待解决的新课题。笔者近两年在参加国家级课题及“校本教研与教学优质化研究”实验、及我校初中课程改革实验研究中,进行了大胆探索、有益尝试。实践让笔者深深体会到高中历史教师要从“教”教材转变到用教材“教”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高中历史教师因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在“教”教材方面狠下功夫,底蕴十足。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新课程要求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转化教学行为,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高中历史教师若不积极转变教材观,必然会落伍于课程改革大潮。那么,高中历史教师怎样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呢?这既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  相似文献   

5.
数学教材是数学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一种重要资源。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育思想,其中教材观的转变对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按照新课改的要求,教材是教师教学活动的蓝本,并非教学活动的“圣经”。“新课程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一方面,教材上出现的内容不一定都讲,另一方面,教材上较为概要或没有的内容教师要展开或补充,  相似文献   

6.
课程改革以来,中学物理教学出现了许多变化,其中之一就是多种版本教材的出现.教材内容结构、知识呈现顺序和方式等“硬件”的变更使得中学物理教师的教学行为随之变化,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这是一种教学理念的转变,同时也反映出教师在对待教材这一传统教学媒介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该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突破传统教学观和教材观的全新理念,也为我们提出了明确的课程目标,要求教师要积极主动地、灵活地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使标准和教材成为支持教学的课程资源,而不是束缚教学的绳索。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个要求隐含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然而,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用教材教”的理念并没有被教师真正领会和把握:一方面是多数教师依然故我,不折不扣地“教教材”;一方面是少数教师脱离教材,任意地拓展和生发。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个要求隐含着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相似文献   

10.
数学教材是数学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 ,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一种重要资源。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育思想 ,其中教材观的转变对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按照新课改的要求 ,教材是教师教学活动的蓝本 ,并非教学活动的“圣经”。“新课程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一方面 ,教材上出现的内容不一定都讲 ,另一方面 ,教材上较为概要或没有的内容教师要展开或补充 ,或针对某些内容开展专题研究或小课题研究”。教师应在深刻领会编者编写意图的前提下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不断调整、充实学习材料 ,变“教教材”为“用教材” ,为学生的创新学…  相似文献   

11.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转变.《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对教材的建设和使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实现从单一的课程"执行者"向课程的实施者、建设者、研究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等多重角色的转变.在此背景下,针对过去教师教学中存在的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所熟悉的“教学大纲”被“课程标准”所取代。课程标准成为教师教学行为的行动指南.这是因为课程标准不仅直接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更是时代精神的化身。而且课程标准为教师在课堂层面实施提供了参考和依据.为新课程的管理实施和评价提供了指针。如何处理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之间的关系,事关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成败。在推行课改的这些日子里.经过不断学习、思考、实践.自己产生了一点肤浅认识——今天的教师要转变观念,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才能胜任教师工作.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千百年来.一代代教师一直将自己定位于“教书匠”.并且以为教师的职责在于教书.教得越卖力.对教育事业越忠诚。  相似文献   

13.
“用教材教”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与传统的“教教材”不过一字之差.其内涵却有霄壤之别。正是在这一教学思想的指引之下.语文教学更加“开放”.向课外拓展延伸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我们在欣喜于这种变革的同时,也发现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忽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过多地补充课外内容,甚至脱离文本随意“拓展”。“用教材教”,重视拓展了,还需要“教教材”吗?本期的三篇文章。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4.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再到用教材教,这是新课程实验中教师观念转变的标志之一。我在一线教学教研中,切身感受到了师生共同成长的新理念,教材不再是束缚教师教学的“圣经”,而是成为教师发展的课程资源基石之一,成就了展示教师智慧的平台。笔者以为,只有用心做到“新”人人心、贴近人心、振奋人心,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用教材教。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高中历史教师因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在“教”教材方面狠下功夫,底蕴十足。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化教学行为,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高中历史教师若不转变教材观,还死抱着传统教法不放,可能会落伍于课程改革大潮。那么,高中历史教师怎样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呢?这既是摆在我们每位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也是亟待解决的新课题。笔者近两年在参加国家级课题及“校本教研与教学优质化研究”实验、及我校初中课程改革实验研究中,进行了大胆探索、有益尝试。实践让笔者深深体会到高中历…  相似文献   

16.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科学课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以来.大家在实践中对此作了较深入的考究,认为这个转变不仅是教材使用方式的变化,而是对教学目标重新认识的结果。有了这种认识,就不再把教材视为“圣经”,只是“见物不见人”了,我们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教学就有了一个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实施建议的教学建议中提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它不仅仅是对教材使用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教学理念的深刻变化。要求我们教师不再把教材视为“圣经”,而是作为“教”与“学”的材料,是提供给教师进行教学的素材。教师通过这个素材和思路,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科学素养的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钻研课程标准、领会编者意图、研究学生基础,完全可以处理教材,架构起“教学素材”与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彩虹桥”。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能一味地“教教材”,而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新的发展。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仔细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努力做到“用教材教”,因此在教学过程享受到一些“用教材教”的乐趣。  相似文献   

19.
“课改中的教学怎样进行”?一个老师的理解,主要集中反映在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上。 首先,体现在教学思想的转变上。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把教材当作“圣经”,在规定的时间内教完教科书,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任务完成的标志和评价师生的依据。这是对教学的片面理解,也是对人类文  相似文献   

20.
杨九俊 《宁夏教育》2006,(5):41-41,43
首先,“教教材”是以书为本的教学,它以教材为中,教材怎么说,教师就怎么讲,这种教学以教材为唯一的“孤本”和“圣经”,重视的是相对固定的结论和教材规定的任务,这样的教学归根结底是对教材负责;而“用教材教”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人本教学”,在这里,教材是“范本”,是“凭借”,教学讲究的是以教材为载体,从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维度去考虑发挥教材对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最大功效。这种理念下的教学,教材既是知识之“舟”,也是能力之“桥”,还可以是心灵洗礼之“池”。因此,“教教材”和“用教材教”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