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提到魏晋南北朝文学,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文学开始关照自身,并从功利主义到审美主义的转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此时,以逍遥世外、任情放达、风神萧朗为特征的所谓魏晋风度开始成为中国美学的一个表现形态,并一直贯穿魏晋南北朝文学,并对之后的文学产生重要的影响。就它的美学内涵而言,可以概括为魏晋士族的内在品格、精神气质的呈现。其集中体现在魏晋文章之中。在理性精神渗透的当下,魏晋风度愈加显示出一定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曹琼晓 《文教资料》2010,(28):93-94
文章论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造形理论与人物画的实践.其中主要通过探讨顾恺之绘画及其“以形写神”、“传神写照”和“迁想妙得”理论,谢赫“六法”之“应物象形”与“气韵生动”的辩证关系及其人物画创作等问题,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造形理论的统一性及传承性。  相似文献   

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文章和专著中所阐述的“文学的社会作用”,实际上就是在阐述文学的社会功利性;以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最先倡导的“诗赋欲丽”为支持“文学自觉”的重要论据,只是持“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时期”论者断章取义的主观臆断。陆机在《文赋》中谈文学创作,更多考虑的不是辞藻如何华美的问题,而是“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尴尬。梁昭明太子萧统则明确否定了片面追求语言华美的审美意念。认为魏晋六朝文论是在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也是持“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时期”论者断章取义的臆断。“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时期”论者既肯定出现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文章和专著”是判断“文学自觉”的标准,实际上又对那一时期文学理论文章和专著中对文学分类的一些阐述加以否定,这样就形成了悖论。  相似文献   

4.
"逸气"是中国古典美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范畴,在魏晋南北朝时形成和成熟,表现为山水游观时的散逸超脱和对人物品藻时的自然之美。本文从审美范畴的内涵出发,探析魏晋六朝时期"逸气"审美范畴的表现形态与价值作用。  相似文献   

5.
公元三至六世纪,中国社会经历了急剧的动荡,同时也孕育着巨大的变革,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作为魏晋南北朝文化主体的六朝文化,一直是魏晋南北朝史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和关注对象。为了拓展和深化对六朝文化的研究,并检阅近年来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水平,198年9月6-10日,“六朝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暨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六届年会”在六朝故都江苏省南京市召开。参加此次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及日本、韩国的100余位专家学者。会议收到论文、专著80余篇(部)。与会者围绕“六朝文化”的主题,就六朝的文化、政治、经济、文物与考古及魏晋…  相似文献   

6.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多灾多难的时代,又是一个“礼崩乐坏”、多姿多彩的时代。在这个时期形成了破漏不顾、潇洒不群、若无其事、飘选自得的魏晋风度。作者以为魏晋风度是对作为儒家诗教——“温柔敦厚”这种文学批评准则或审美追求的不断继承、突破。  相似文献   

7.
魏晋南北朝时期,河北经济发展引人注目,在北方的地位迅速提升,成为“天下腹心”。其发展的过程主要有魏晋和北朝两个阶段,根本原因在于劳动人手的增加。  相似文献   

8.
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封建史学彻底摆脱“附经立说”的束缚,在学术领域形成一个独立、完整、多样化学科的重要时期。民族史是史学史重要内容,历史文化认同是民族史撰述的重要特征。本文试图从宏观角度简要概述这一问题,清理魏晋北朝的民族史撰述.以阐明其中所反映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历史演进和现代价值为主线。  相似文献   

9.
论魏晋南朝都督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东汉末年的州郡领兵制度,助长了地方势力的发展;魏晋南北朝的都督制度,更加剧了外重内轻的局面。都督制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它关乎魏晋南北朝整整一个历史时代的盛衰,很有研究的必要。北朝的情况比较特殊,拟另文论述。这里仅就魏晋南朝的都督制作一扼要探讨。  相似文献   

10.
以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曹仲达为代表的人物画画家在艺术表现形式上融通中外推陈出新,在思想旨趣上别开生面卓尔不群,造就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人物画的鼎盛。这些成就的取得与当时险恶的政治环境、复杂的社会思潮、佛教文化的传入、多种艺术门类之间的交融互通等原因有关。分析魏晋南北朝人物画特点和意义,对于当下中国画创作具有强烈现实指向。  相似文献   

11.
古代吴地人物画在中国画坛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出现了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等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一代宗师,并由此蕴育了明代绘画的辉煌。其独具的吴文化特色的人物画传统,影响了数百年中国人物画的创作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又是四年一届的全国高校美术学本科专业毕业创作即将拉开序幕,笔者通过近年美术学本科工笔画毕业创作指导教学工作,归纳梳理出来当代工笔人物画常见的问题,期望我们学生在毕业创作时期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尽量避免这些问题出现,进而创作出更多精品力作来,为自己四年的学习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相似文献   

13.
倪元璐在书法艺术上追求神明变化的境界,他在继承文人画传统的基础上主张神形兼备;在创新方面倪元璐提出了中国美学史上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论——“传神”、“我法”、“四傅”。  相似文献   

14.
中国意笔人物画是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视觉艺术,其繁荣和发展却迟至“洋为中用”观念盛行、封建社会土崩瓦解的二十世纪初期,而自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以来,受西方哲学思想、文艺理论以及国际当代艺术信息的影响,中国意笔人物画开始呈“井喷式”多元发展形态,虽然其中对新材料、新技法以及西方艺术观念的追捧给中国意笔人物画带来画种身份和特征消解的困惑,但是“宁要创不完美的新,也不要守完美的旧”才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艺术的造型观念是意象的 ,是作者把现实的物体怎样转化为心中所要表达的 ,并通过具体形象来表达的一种艺术创造。意象审美具有深刻的社会性 ,我国远古时代的人们在进行审美时采用的方式就是意象的 ,而不是写实的。在中国传统中一直以来都是以意象审美对物进行观照的 ,意象审美牵涉的方面很广 ,绘画、诗歌、音乐、书法、建筑等都以意象审美为基础 ,各个领域在审美上又有许多相同和相通之处。对于绘画来说 ,书法与它的联系是最紧密的 ,书法线条的特殊性和更强调意象的审美含义 ,使绘画从书法中吸取了经验、技巧 ,在表达形式上呈现出更加丰富的笔意 ,把要表达的物象的意境表达得更加突出。对中国古代绘画的造型法则———意象审美进行学习 ,才能使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绘画 ,在继承中求发展  相似文献   

16.
工笔人物画写意性的提出为高等院校工笔画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对提升国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支撑性。结合创作实践而进行的工笔画技法研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笔者认为在工笔人物画教学中,采取以灵动的线条、主观的色彩以及重视墨色作用等技法措施,达到人物画通透、空灵之意境,才是工笔人物画写意性的正确表达。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画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科,人物画起源最早。随着社会的变迁,人物画也由兴而衰。直到近代,透视,色彩,光学结构,素描写生等造型手段融入中国画,特别是建国后中国人物画家走向,加之改革开放后政治文化开明,经济繁荣,把中国人物画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相似文献   

18.
赖辉 《凯里学院学报》2013,31(2):181-183
与西方绘画不同,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构图有它独特的表达方式。通过灵活多变的空白、散点透视法以及画面时间的呈现,体现出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的独特魅力。以上特征对于我们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创作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魏晋名士是传统社会的明星,是传统美学的承载者,后现代明星则体现了后现代美学的若干文化意蕴,当将二者并置在一起进行比较时,可以探究到传统美学与后现代美学的许多差异。二者都对自身形象表现出了极大关注,前者具有形而上追求,后者却只有功利目的;前者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后者却是瞬时的、速朽的。这体现了传统美学与后现代美学的不同。  相似文献   

20.
刘勰《文心雕龙·谐隐》指出 :“魏晋滑稽 ,盛相驱扇”。可见 ,高雅飘逸的名士也有滑稽世俗的言行举止。导致这种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有两点 :天下沉浊 ,不可与庄语 ;玄风的熏染。本文试图运用滑稽美学的理论来探讨“魏晋滑稽“的表现方式及其反映的名士心态 ,以便人们更清楚地认识魏晋风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