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计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学校体育改革的目的在于增强全体学生的体质,全民健身计划的推出,为深化学校体育改革,提供了依据,指明了方向.作者论述了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计划的关系,主张高校体育要以全民健身为主业,分析了高校体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许朝洲 《精武》2013,(17):91-91,93
体育教育和学校体育投入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关键,二者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本文以高校体育教育为例,在探讨全民健身与高校体育教育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就高校学生体育的投入现状进行分析,最终提出了强化学生体育投入,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高校体育改革是成功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保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尔丽 《体育学刊》2000,(3):21-22,25
高校体育在世纪交替的重要关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全民健身计划赋予了高校体育崭新的素质教育内容,为高校体育改革找到了基点和契机。文章探讨了全民健身计划对高校体育的新要求.提出了高校体育改革的内容措施,以利于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高校体育在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中的优势和赋予的任务,以及推行全民健身计划与实施终身体育教育的关系,并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对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计划接轨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计划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提出了高校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以及与之接轨而进行改革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6.
“全民健身计划”与高校体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即将出台的全民健身计划是体育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它将对我国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产生重大影响。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是学校后体育(国外称大众体育,我国称群众体育),从宏观看,高校处于学校走向社会的转折点。本文从研究全民健身计划出台的背景,主要内容以及提高对全民健身计划的认识着手,探索高校体育为全民健身计划的逐步贯彻落实,必须抓好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转移,教学重点的调整,教学考核内容的改革,并建议采取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7.
高校体育教育是学生在校接受系统体育教育的最后一站,也是接受体育教育的最高层次,具有与社会体育相衔接的特点。国家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指出,全民健身应以终身体育为目标。因此,高校体育教育是关系到学生未来体育生活化和体育终身化实现的关键。为了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技能与习惯,各高等学校对体育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改革,并取得了显的成绩,充分推动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因此,为了高等学校体育改革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使高等学校体育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贯彻实施,深入的研究高等学校体育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全民健身计划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跨世纪系统工程,高校体育是这个系统工程中的一个子系统,是全民健身的辐射中心,高校体育改革能否借全民健身计划的东风,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完成时代赋予高校体育的历史使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相似文献   

9.
高校是青年的集散地,青少年和儿童是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沃土,是通向社会的窗口。它牵动着学区体育的开展,必将促进“全民健身计划”健康有序的实施和执行。  相似文献   

10.
改革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组建健身俱乐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阐明了当前学校体育现状与全民健身计划要求不相适应的方面,转变人们对体育的思想观念,为适应全民健身的要求,在高校率先组建健身俱乐部,论证高校实施健身俱乐部的可行性以及具体方法和运作方式。  相似文献   

11.
论“体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丹 《体育与科学》2011,32(3):1-10
本文首先从体育概念的语源、本义,说明体育不是斯泡特(sport),而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并引三个国际文件为据。接着分别论述了体育的属性、对象、目的或目标、手段、体育课、体育教师和体育的形成史。最后,论述了我国当代体育发展的若干特点。  相似文献   

12.
新课改后体育教学中热点问题的阐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新课改后"健康第一、增强体质、培养"三基"、全面发展、快乐体育教学思想的反思与技术健身教学目标确立"、"竞技运动项目教材化"、"体育教师的科研意识"、"学生的主体性"等4个体育教学中的热点问题进行反思与诊释。从中可以厘清模糊的理论认识,解释可能被忽视的真实的、但又确实是影响较大的事实或理论,为解决体育教学实践提供思想依据。二来能够为体育教学改革提供思考素材。  相似文献   

13.
在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和深化体教融合发展的背景下,综合运用文献资料、个案分析、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归纳了美国体育教育制度的演进历程与治理特征,提出了提升我国体育教育制度治理能力的举措。研究认为,美国体育教育制度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治理体系,治理特征体现在:联邦、州和地方教育部门上下联动的分权化治理,地方学校、社区和家庭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化治理,以体质健康促进为导向的法治化治理,国家体育教育标准的保障性治理,学校体育教育计划的引导性治理,青少年体育教育健康法案的靶向性治理,特殊体育教育制度的补偿性治理。研究提出,要健全我国体育教育制度治理体系,完善政府、学校、社会、家庭联动的体制制度,推动体育教育的协同化治理;打造以体教融合为导向的精准扶持制度,强化体育教育的补偿性治理;制定青少年体质健康教育强化制度,实施体育教育的靶向性治理;健全监督、评估、激励"一体化"制度体系,实现体育教育的法治化治理。  相似文献   

14.
运用知识考古学、历史分析法、文献解释学等理论与方法,立足人们对身体的认识,探寻古希腊到欧洲中世纪体育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古希腊早期体育教育思想之自然秩序的信仰;古风时期到希腊化时期体育教育思想之生命整全的追寻;古罗马体育教育思想之世俗价值的实现;欧洲中世纪体育教育思想之宗教神学的桎梏。它们存在共有的特征:从体育教育思想产生来看,体现为人之身体进入世界的方式;从体育教育思想倾向来看,则是以德性为体育教育的价值取向;从体育教育思想呈现方式来看,体现为体育教育认识的未分化性;从体育教育思想内容来看,体现为体育教育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古希腊到欧洲中世纪体育教育思想的演进,为中国特色体育教育思想体系构建提供了历史借鉴与启示:激活和回归人性是构建中国特色体育教育思想体系的原点;创新和回应体育教育实践需求是构建中国特色体育教育思想体系的生长点;不同思想的融合与借鉴是中国特色体育教育思想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5.
以现代生命教育的理念审视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对教育及学校体育的本质进行反思,对当前教育环境的变化进行了剖析。研究指出:在学校体育中融入生命教育理念是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理性选择,以生命教育为价值取向的大学体育教学顺应了教育本质的回归,符合当前构建和谐小康社会的国情。以人为本,树立以"现代生命教育理念"为指导的体育教学思想,有利于学生"人"的发展的整体教育,符合当前学校体育教学走出困境的改革需要。  相似文献   

16.
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移植"与"复兴"探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不难发现民族传统体育逐渐让位于西方体育,这一结局虽然意味着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在“移植”西方近代体育之后显得充实、丰富,但同时也标志着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衰落。学校是西方文明的输入口,学校也应成为东方文明的输出口。从实际出发,“复兴”民族传统体育,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教学内容体系,是面向新世纪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体育课堂教学生活化实现途径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课堂教学生活化是现代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实现体育课堂教学生活化要从体育教学基本要素的生活化着眼,即体育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学生的生活化、体育教师的生活化、体育教学目标的生活化、体育教学方法的生活化。  相似文献   

18.
全纳教育背景下我国体育资源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纳教育思潮指引下,从我国特殊体育教育的发展现状和特殊体育本身的特性出发,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提出:积极引导体育资源教师进行以教学反思为主的个体发展,建立集培养与培训一体化的高校为本的职前培养和校际联动发展下的职后教育培训体系,提供政策保障、经济支持、制度建立为一体的体育资源教师专业化发展思路,实现体育资源教师个体发展与体育资源教师教育发展的同步与持续。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法调查了目前辽宁省中学生的对体育的认识,分析研究了形成中学生体育认识的内外因素,为培养中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今后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并提出以家庭体育教育为起点,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体育教育一体化的新体系;要从体育管理部门入手,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加强中学阶段体育课程设置的建设;要增加体育教育资金的投入,为学生的体育学习和锻炼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20.
李月红 《体育科技》2004,25(4):92-93
高职院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之一 ,具有与社会全民健身衔接的特点。为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在不断增强体质的基础上进行能力和兴趣的培养和教育 ,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