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吴姗姗 《文化学刊》2023,(4):186-188
语言是社会文化信息的载体,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所有语言也都是一种方言,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们用各自的语言可以顺畅沟通,他们语言之间的差异性可以理解为不同方言之间的差异,或者是同种语言下不同分支之间的差异。本文通过实地调查沈阳地区的三十余个民间流行习语来研究方言这一语言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2.
文化因素是第二语言教学的灵魂。为提高汉语学习者的汉语习得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就"汉语热"语境下的中外文化差异进行分析,探讨中外文化差异对语言教学的影响,第二语言教学应该导入哪些文化因素,怎样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导入文化因素,以期使汉语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克服中外语言语义和语用失误,形成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3.
语言是文化的物质载体,语言濒危对人类文化的保存与传承会造成巨大影响;文化是语言的精神家园,文化的缺失对一种语言或方言走向濒危极具内部杀伤力,会加快濒危的语言走向消亡的步伐。本文在对黑龙江站人及站话考察过程中发现,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站人源于站丁,清以后驻守在黑龙江各驿站的站丁的主体是由清政府发配而来的吴三桂手下的降兵,这些被烙上了“红字”的站丁后来不仅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群—站人,而且形成了由职业变体演变而成的通行于社群内部的交际工具—站话,久而久之站话变成了黑龙江方言中的一个特殊的方言岛。通过查阅大量历史文献以及对几个站人集中居住区的实地考察,我们发现站话目前正处于濒危状态,而站人社群文化的缺失是导致站话濒危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4.
清代是汉语北京方言出现大幅度变异的时期,这种变异主要是满族入主中原及定鼎京师的影响.清代的整体文化态势使满语淡出于历史文化场域,满族却通过与原来操汉语民族间能动而充分的双向交流互渗,将自身在语言方面的系列信息乃至语言习性,铸入到了北京方言之内.北京方言的突出特点——轻重音处理方式与"儿化韵"大量使用,以及若干满语词汇的留存,都与满人长期打磨玩味北京方言有关.满人在学说汉语文的过程中,本能地规避汉语古音韵及传统文言的态度,也拉动着北京的汉语方言向着自由、晓畅、俗白、平朴的方向伸展.曾经作为清代官话的"京腔京韵"的北京方言,其最为切近白话语体、极富表现力等多项优势,使之在中华民族的现实生活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方言岛作为方言中的独特语言现象,其研究对观察特定语言环境下的语言接触和语言演变意义尤为重要。湖南城步长安营虽属湘语区,当地人却不说湘语,而是一个西南官话方言岛,该方言岛的形成是历史移民和柯因内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与强势语言的接触下,该方言岛语言存在向当地方言和普通话靠拢的趋势,但由于人们对长安营话的认同程度依然较高,因此该方言岛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会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6.
周丹 《文化学刊》2008,(6):185-188
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既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镜像折射,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可被称为跨文化交际。但"跨文化交际经常会出现障碍,归结起来,原因或是语言方面的,或是文化方面  相似文献   

7.
商务汉语文化负载词是语言词汇系统直接或间接反映中国商务活动独特文化的词、词组、习语、成语、典故等。其文化负载内涵对来自低语境文化商务汉语学习者有一定障碍,缘于高低语境文化交际信息与语言编码传递、时间支配、隐私、集体与个人主义等差异。通过探索非等值、征喻性和交际性等文化负载词特点与实例,案例分析、对比与联想、线上线下等方法,使低语境文化学习者更好习得商务汉语文化负载词,提高在中国开展商务活动交际能力,对讲好中国故事、开展中国文化在世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方言是一个族群的社会符号和文化载体。然而,目前长岛方言已处于濒危状态,与之相关的民俗文化亦面临着失去传承的载体,因此加强对濒危的长岛方言或长岛渔家方言的研究和拯救已刻不容缓。本研究采取实证研究和文献考证并重,以期提升研究结果的信度与效度。研究结果认为:在现实生活中,长岛方言与普通话有着很大的互补性,人们的语言态度与语言使用具有正相关性,保护方言其实就是保护地域文化,放弃方言就意味着放弃一个族群赖以生存的文化基因。因此抓紧对长岛方言的收集、记录和整理,有利于拯救濒危的长岛渔家方言,维护其文化生态平衡,传承其颇具特色的渔家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9.
雷宏亮 《文化学刊》2023,(10):166-169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我国民众日常生活及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互联网的发展促生了网络语境,在“虚拟”“即时”的特殊交际语境中,出于对用语的需要,进而采取的一种局部的变异。作为一种社会方言,变异性是其语体特征的主要标志。笔者就网络语境为基础,针对汉语网络流行语变异修辞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我10岁的时候,父亲就对我说“你已经会说西班牙语,你的英语也还可以,你必须再学习一种语言。”我父亲的朋友都说:“学习法语或者德语吧。”可是我想,在哥伦比亚会说德语和法语的人不少。我得选择一种在世界上有很多人说,但绝大部分哥伦比亚人又不会说的语言。挑来挑去,我选中了汉语。  相似文献   

11.
对外汉语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习者能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不仅需要交际双方能熟练使用对方的语言,还需要对对方的文化有所了解与熟悉。对外汉语教学只有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合二为一,或寓文化教学于语言教学之中,才可能实现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一语言之于社会、之于文化的关系,曾经是语言学界争议较大的一个问题。现代语言学界关于语言性质的比较流行的一种基本认识是: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介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或以外)的一种特殊的社会  相似文献   

13.
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提高听说能力是提升汉语交际能力的关键,同时,把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又是新时代对外汉语教学所提出的现实需要,本文以汉语听说课为例,浅析在听说课中融入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4.
汉语传播过程中语言和文化是互相影响的两个方面。两者一方面有对称的依存和制约关系,同时又有复杂的非对称关系。在汉语国际传播中,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并重,双星并耀是我们理想的效果。但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应该以汉语言文字为主,通过汉语言文字的传授使学习者感受汉文化的深邃内涵。  相似文献   

15.
罗先丽 《文化学刊》2023,(1):202-205
壮族典籍外译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语用顺应论是指话语发出者在语言使用过程中根据特定的交际情境、交际对象或交际目的等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对典籍翻译有着极强的解释力。本文以语用顺应论为指导,旨在寻求壮族典籍跨文化交际外译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相似文献   

16.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地名是语言的一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可以说,地名是人类文明的活化石。研究山西太原的地名可增强对太原地名的认知,探索太原地名的来历,了解太原地名的真正含义。本文将从五方面对太原方言地名中蕴含的文化信息作出解读,希望能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除古汉语语音系统重新构拟这一大工程外,高本汉还写了不少著作研究汉语理论和汉语史。早在二十年代,他就写了《中国语与中国文》一书,分析了中国语言与文字的不同特性,以及二者之间在历史演化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他解释古代文字的起源与变迁,足以打破“六书”的陈见。他在论述汉语的词形变化、白话文中的助语词变化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他指出汉语语音进化的基本趋势是语音的单纯化。1926年,高本汉又出版了《中国语言学研究》一书,这是他在挪威人类文化比较研究会上的发言稿,主要阐述对中国语言文字特质的看法。中国语言文字是一种单音缀在孤注语,大多数的单音节词只有一个音缀,音缀在拼法上有许多限制,如词的起音和尾音,现在的任何一种方言都不含有复辅音的拼法,缀在末尾的辅音也只限于很少的几种。其次,他还提出了研究中国语言学的方法和途径,即对古汉语语音系统进行实验性分析和重新构拟。此外,他还讨论了中国语言改革的问题,介绍了胡适、钱玄同等“五四”钜子对汉语语言改革的激进态度,但认为他们仍然用旧文字写新文学不足效法。他感到文字的改革只有完全采取纯粹的音标系统才可能取得成功,而旧文字写的书则让专门的学者研究。在语言改革的过渡时期,采取汉字注音的方法解决书写与阅读的问题。19  相似文献   

18.
跨文化交际是不同语言及文化背景下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际者的语言交流能力或素养就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电商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一种体现,对于其从事跨境电商行业有重要的影响。在跨境电商活动中,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交易双方在语言沟通、价值观、消费观、审美观等方面存在差异,只有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更好地正视文化差异,促进贸易达成。该文首先介绍了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其次分析了跨境电商中存在的文化差异和跨境电商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指标,最后提出了相关策略,旨在提升电商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9.
本文拟运用应用语言学、文化地理学、民俗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调查分析桂林城市语言生活的实际状况,全面系统地了解桂林城市语言生活的基本面貌,考察在推广普通话和建设国际旅游名城的时代背景下桂林语言生活和城市发展共生共变的动态过程。计划将调查所得的语言事实材料用于桂林话和普通话接触变异研究,进而分析桂林普通话、新桂林话的特质及其发展变化趋势,最终就正确处理普通话推广和桂林方言文化传承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提出建设性的应对策略与措施。  相似文献   

20.
有文化差异的地方最美丽——美籍学者赵启光访谈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的夏天,《对外大传播》全体出席,与刚刚从世界汉语大会上归来的赵启光先生开了个十分热烈的座谈会。也许因为启光先生对科学和哲学有浓厚兴趣,因而无论多么浪漫的表达,都让人感到他的思考具有敏锐的穿透力。他说:“中华民族在南北交错对立融合中,产生了无限的生命力。”他说:“没有精神文明为基础的物质文明是建在流沙上的高塔,会在社会和自然突变前荡然无存。”他说:“有人担心,文化全球化会对中国‘弱势文化’不利,其实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何弱之有?” 1982年,赵启光赴美国留学,1987年在马萨诸塞州大学获比较文学博士学位。随后,受聘于美国卡尔敦大学,创建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并任美国卡尔顿大学亚洲语言文学系主任。当赵启光在世界汉语大会上朗读着自己创作的《中华文化铭》时,整个会场鸦雀无声,所有在场的汉语教学专家和与会代表都陶醉了。赵启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放弃中国语言,中国文化的根就断了。赵启光先生的文章在互联网上也一直炙手可热地被转载着。自从赵启光先生与《对外大传播》座谈之后,我们就等待着读者与他见面的时刻,今天,终于有机会将本文与“对外汉语教学”特辑一同推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