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这一重要概念的界定和解析,设计了包含科技创新基础能力、科技创新投入能力、科技创新产出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并运用模型对华东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水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华东高校科研水平总体稳步上升,但增长速度差异较大,同时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如科技投入产出效率不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普遍偏弱,值得引起政府与高校重视.  相似文献   

2.
基于三阶段DEA的高校科技创新绩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7年我国高校科技成果产出均处于效率前沿的省份为研究对象,在国内首次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进行效率分析。研究表明:科技成果转化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高校的科技创新绩效。去除环境、随机因素影响后,大部分样本省份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效率偏低,规模效率尤为低下。就环境因素对转化效率的重要影响,为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提升高校科技创新的绩效。  相似文献   

3.
科技和经济最重要的结合点就是科技成果的转化;高校和科研单位是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国家和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力量.和我国整体状况一致,与发达国家相比,郑州市的高校、科研单位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还有很大差距.该研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介绍了郑州市高校、科研单位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基本现状,分析了其中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提出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几种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4.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实障碍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对我国科技与经济的协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剖析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实障碍的基础上,提出了加速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政策工具理论,选取同为直辖市的北京、上海、天津3个城市作为重庆的比较对象,将科技创新政策分为供给型、环境型、需求型3类政策工具,建立Tobit模型实证分析科技创新政策对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供给型科技创新政策工具、环境型科技创新政策工具、需求型科技创新政策工具与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整体效率、科技成果产出阶段效率、科技成果转化阶段效率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在保证与国家总体政策一致的前提下,重庆市应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从而有效促进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相似文献   

6.
高校科技创新价值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现高校科技创新,要加大对高校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建立政府、高校和企业的链接平台,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开发与转化;同时高校自身要建立完善的科技管理运行机制,为科技创新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7.
"农业科技示范园"在普通高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农业科技示范园”运作模式的分析,提出了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是普通高校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手段,创新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运作模式、完善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功能,能有效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提高高校的科研和数学水平。  相似文献   

8.
校企缺乏互动是影响和制约我国高校技术转化的重要因素,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建立校企互动的科学机制.包括在大学设立专门科技成果转化联络机构;加强和扩大校企研发工作的交叉、渗透区域;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实行社会招标;积极开辟校企科技转化合作新模式;搭建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平台;建立高校科技协作网等,促进高校科技转化。  相似文献   

9.
管理绩效与科技管理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管理工作绩效与科技管理创新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用实例阐述了高校科技管理通过科技管理手段取得的绩效,并对高校进一步加强科技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几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新形势下,国家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的竞争,而科技的竞争不仅表现为科技创新的竞争,还表现为科技成果转化的竞争.近几年,高校科研力量的作用和地位不断上升,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高校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真正实现转化的还不到1/10,造成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较多,以安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状况为例,从内、外两个方面对影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制约因素进行具体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适合我国国情和高校实情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我国2013—2017年期间科技投入与产出的情况,总结归纳我国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所做的探索性工作,指出影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内因和外因,最后在成果转化机制、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作为抓手、科技金融等方面为高校自身提高科技成果效率提出了具体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高校科研成果管理的误区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学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是建设创新型国家重要的智力支持。现阶段我国高校科研成果管理存在重成果轻专利、重数量轻质量、重申报轻研发、重验收轻转化、重形式轻创新等问题。如何促进科技创新和加快成果转化,高校科研管理可以在创新管理理念、建立统筹管理机构、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建立复合激励机制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从高校科技戍果转化的现状出发,分析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探讨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施振佺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1):148-154
通过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和现状,分析基于大数据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平台的结构、要素、特征,研究提出通过科技创新成果精准转化模式来提高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效率。  相似文献   

15.
建设和完善高校创新系统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功能的高校创新系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针对我国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技术进步对经济的贡献蟀低的“两低”现象,分析了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和问题,讨论了高校创新系统对解决“两低”问题的作用以及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与政府创新系统、企业创新系统、社会化科技服务创新系统的关系。提出建设高校创新系统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建立创新组织完善运行机制,建设创新基地,培养科技人才;开展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和动态研究;建立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评审管理机构,提高科研成果的配套化、集成化、工程化和产业化程度,增强科研成果的竞争力;建立科技创业基金;建立创新网络,加强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6.
高等学校是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体机构。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高校的科技创新活动与科技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大环境相适应,也经历了几个不同的改革与发展阶段。在此过程中,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高校成为基础研究的主体,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通过创办科技产业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因此应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同时处理好科技与经济、教育与科研、科研与产业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技术创新是关键,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推动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重要环节,然而转化过程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为研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选取教育部直属的18所高等院校为研究对象,分析科研经费资金投入、科研人员数量、科研创新机构数量等多个因素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研究表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受多个因素的共同作用,受到高校科研经费投入、全职院士数量、国家级科研机构数量的显著正向影响,同时还受到高校SCI论文和专利申请产出的正向影响。最后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官鸿 《大众科技》2012,(11):202-204
根据国家科技创新大会的要求,把握中共十八大会议的精神,结合福建省最新科技工作思路。侧重从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的角度,提出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体系的大背景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意义,并借鉴国内外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的经验,提出福建在新科技工作导向下的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的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19.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是新时期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在于激励机制的有效性,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是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源头的高校,如何更好地发挥创新和高校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引领作用,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到成果转化中来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深入分析四川高校在职务发明混合所有制改革试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0.
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是社会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引擎和基础,是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实现国家全面发展、社会进步的摇篮,是综合国力竞争的灵魂和焦点,其主要功能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运用。高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创新的重要使命,在探索性较强的基础科学和前沿高新技术研究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因而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通过加强高校的科技队伍建设、加强基础研究、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开发与转化、加强科研管理以及扩大开放、加强与国际间的科技交流和合作来进一步发挥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