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革命军起,革命党消”是章太炎为适应武昌起义之后中国政制转型之需要而提出的政治口号。“革命党”是秘密结社,与依托议会开展事法政治活动的“政党”有着本质区别。消除“革命党”是为了组织“政党”,推进中国的民主政制建设。然而,一度因应形势改建“政党”的国民党,其革命情结始终难以消去,其党人的思想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革命阶段。“宋案”发生后,国民党回归“革命党”立场,重新走上“革命”之路。在国民党“继续革命”过程中,不仅袁世凯和北洋军阀成为打击目标,孙中山等人在革命之初选择的西方议会民主政制也在事实上遭到否定。这种一箭双雕的政治打击,对近代中国的政制建设产生了“破旧”却没能真正“立新”的复杂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2.
国民党政权在民国时所进行的乡村政权建设,导致中国农村中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即新乡绅阶层。这个阶层接受过新式教育,掌握着乡村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资源。他们依附和服务于国民党政权,是广大乡村地区的实际控制者,是国民党在乡村的统治基础。但又阻碍了国民党乡村改良政策的推行。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唯一适合中国社会特点的政党制度.它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寻求、尝试、比较和选择的结果.本世纪初以来,历经清末资政院政党政治的流产,民初资产阶级政党内阁的天折,国民党一党专政制的毁灭,终于走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道路.本文拟从中国社会特殊结构的视角,探索中国政党制度的演化进程,从而说明这一新型政党制度的深厚根基和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4.
香港殖民政制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占领中国领土香港后,为维护其殖民利益,建立了以港督为标志的殖民主义政制。这种政制因历史的发展,经历了早期殖民政制、新殖民主义政制以及过渡时期政制三个阶段。“九七”后,香港政制发生历史性转变,即废除现行殖民政制,建立符合“一国两制”和香港实际情况的民主地方政制。  相似文献   

5.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一直致力于中央集权国家的构建,以蒋介石为核心的国民党势力在四川的党化进程中试图采取军事策略、组织控制、民族主义的诉求、分化瓦解等方式到达控川的目的。文章拟从国民党党治实践与政制体系的整合与构建的视角去解读民国四川中央化的进程与困境。  相似文献   

6.
专区和地区政制在现当代中国地方政制架构中起着连接省、县之间制度运行的独特作用,但这一事实又与法理存在着某种不协调,体现出治理空间与制度的不适应。其缘由是省县之间的治理空间客观上造成了治理困境,必须在省县基本制度架构之外,加以制度补充,专区和地区政制也因之成为省县之间一个必然的制度层级。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尤其是一个国家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治理空间的调整和制度选择是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7.
对于封建专制传统积淀深厚、国家规模超大、现代化进程属于后发外生型的当代中国来说,建设和发展以民主法治人权为核心的现代政治文明的任务甚为艰巨。其中,政制发展是核心和关键。政制发展不仅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其现实诉求和动力源泉。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优选之路就是从制度建设入手,在理性渐进的政制改革中探索和开辟前进的道路,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制,充分发挥和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国家政权建设的关键是在乡村社会取得合法性,国共两党采取的方式不同,结果也不同,国民党试图从外部将自己的代理人植入村庄而未能,只得依赖旧式精英统治的村庄,共产党在村庄内部有效地培植了自己的代理人而实现了政权的合法化建设,完成了制度的创新。  相似文献   

9.
保甲组织是国民党统治的基层组织,也是剥削、压迫人民的工具。新中国成立初期,绥远省深入开展了废除国民党保甲制度和建立城镇、乡村基层人民政权的工作。经过半年的努力,绥远省彻底废除了国民党统治时期建立的保甲制度,并建立起农村行政村级人民民主政权和城市居民的闾组组织,使人民群众彻底获得解放,不但极大地促进了全省生产建设事业的发展,而且为开展各项社会民主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0.
国民党北伐成功,定都南京后,开始按孙中山五权宪法的设想,仿效西方官制度,开始了官制度的创设,这套制度对国民党支持八年抗战,以及败退台湾后,对台湾的政治经济发展均起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1.
西柏坡时期的基层政权建设担负着新中国政权建设探索和实践的重任,村、县政权是这一时期基层建政的基础,党内已达成理论共识。土地改革、整顿党支部以及一系列的基层政权建构的法令奠定了西柏坡时期基层政权建构的权威基础。通过建立村、县人民代表会议,选举各级政府委员会,构建了西柏坡时期基层政权的组织体系,有继承也有创新,体现了其转折性和开拓性。西柏坡时期基层政权的建构为基层政权建设提供了一些经验,比如,把获得农民的政治认同放到了首位;尊重民意、深入基层、实事求是以及开拓创新;善于总结经验,指导基层政权建设;时刻注意克服官僚主义和腐化堕落思想的侵蚀等。在基层建政的迫切性以及现实条件的制约下,西柏坡时期基层政权建构过程中难免暴露出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12.
村务公开制度是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而形成的,它是促进基层民主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实行村务公开制度可以保障村民的知情权,确保村民对农村各项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实行村务公开有助于促进农村管理工作民主合法地开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地区由于村务公开工作不完善,侵犯农民利益的行为也时有发生。一些甚至演变成恶性的暴力抗法事件。因此,如何完善村务公开制度,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在当前的农村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乡村发展面临新挑战下的战略选择,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村干部治理能力深刻影响着乡村治理成效。乡村振兴对村干部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村干部治理能力的提升面临着认识理念滞后、工作任务繁重、基层党组织弱化、基层动员难度增加等挑战。为此,加强人才培养、优化村干部成长机制、坚持“红色领航”、重塑基层公共性,是提升村干部治理能力的有效选择。  相似文献   

14.
Peshal Khanal 《Compare》2011,41(6):769-784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issues and concerns of Nepalese teachers in relation to Gaynor’s (1998) three models of teacher management (administrative, grassroots and alternative), constructed in the context of decentralisation reform around the world. The article suggests that the existing teacher management policies in Nepal are problematic and controversial, embracing both the administrative and grassroots models of teacher management and maintaining both the centralised and decentralised policies of teacher selection, promotion and financing. With problems similar to those of many developing nations in Africa, decentralisation of teacher management results in growing division and hierarchy among teaching staff, and favouritism, cronyism and corruption at the local level. The lack of equitable distribution of qualified teachers across regions and schools is another concern. The article concludes that the decentralisation of teacher management is problematic particularly in the countries where a dual approach to teacher management has been adopted and where the political, economic, institutional, technical and educational systems need to respond to the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and needs of schools and communities as a whole.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在广大乡村地区建立起基层政权,形成了一种单中心秩序.这种单中心秩序在人民公社时期得到了极大地强化.改革开放后,"乡政村治"的乡村治理结构的确立,对单中心秩序带来了一定程度地冲击,但未能根本动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我国乡村治道需要进行一次深刻的变革,从单中心秩序走向多中心秩序,实现乡村社会的善治.  相似文献   

16.
一些基层单位传统政工方式方法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注重人文关怀和一心理疏导应是开创政工新局面的着力点。本文在分析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涵义后,从三个方面提出建议。一是政工干部要加强传统人文修养,学习基础心理学知识,二是建立政工培训、考核机制,三是善于营造环境,掌握若干基本方法,创造性提出建立职工人文和心理档案的设想。  相似文献   

17.
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一件大事。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有关村民委员会选举的政策法规,保障人民群众民主权利的充分实现,有利于促进农村民主建设进程,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中国县以下基层政治从传统的乡族自治向现代民主宪政意义上的地方自治转型,肇始于清末宪政,历民国而不辍。"溶保甲于自治中"的新县制,是南京国民政府在总结前期经验教训基础上,对基层政治转型的一次重要尝试。新县制时期(后苏区时代)的赣南,进行过大规模的基层政治转型制度建构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笔者以为,大多数学者对新县制乃至南京国民政府基层政治转型的评价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19.
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干部肩负着组织领导各族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的重任。近年来,民族地区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力度不到位,干部工作机制运行不到位,干部队伍建设的舆论宣传导向不到位等。因此,民族地区必须进一步深化执政思想建设,形成干部经常受教育、群众长期得实惠的长效机制;加强执政主体建设,建立健全长效的激励机制;加强用人机制创新,切实选好配强农村基层干部,着力提升整体素质;加强考评与激励机制创新,强化管理措施,稳定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加强领导协调,重视刨新工作与责任机制,切实落实抓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责任制。  相似文献   

20.
农村妇女参与村民自治的现状及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农村妇女人数众多,妇女能顶半边天,但与其参与经济建设的程度比较而言,她们参与基层民主的状况甚忧。如何实现农村妇女参与村民自治,让农村妇女参与村务管理,成为改变农村基层民主状况的主要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念的体现,也是尽快实现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