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周家华 《铜仁学院学报》2009,11(5):72-74,88
民国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演革是以官治和自治两种基本模式的相互排斥和结合为主轴进行的,经历了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前后期三个阶段。北洋政府时期,确立了省、道、县三级制的地方行政制度,开始了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现代化历程,但不稳固。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建立起了一套从省到邻、闾的严密的地方行政制度,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后期推行“新县制”,建立地方自治与国家行政相结合,自治与保甲制度相结合的新县制。但囿于国民政府本身政权性质、经济极度困难,“新县制”最终没有摆脱失败的厄运。  相似文献   

2.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为维护其统治的合法性及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在地方自治的推行中采取一系列措施防范土豪劣绅。然因惩办土劣力度不足,加之南京国民政府地方事业的推行离不开"公正士绅",地主豪绅的势力不降反升。随着地方自治事业的推行,地主豪绅不仅把持乡村行政机关、垄断乡村政治机构的组成分子,还勾结南京国民政府的基层党员与基层官员;随着保甲制的推行,地主豪绅成为南京国民政府基层政权的组成部分;地主豪绅势力的强化使得地方政治进一步恶化,同时也加剧了农民的苦难。  相似文献   

3.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为维护其统治的合法性及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在地方自治的推行中采取一系列措施防范土豪劣绅。然因惩办土劣力度不足,加之南京国民政府地方事业的推行离不开“公正士绅”,地主豪绅的势力不降反升。随着地方自治事业的推行,地主豪绅不仅把持乡村行政机关、垄断乡村政治机构的组成分子,还勾结南京国民政府的基层党员与基层官员;随着保甲制的推行,地主豪绅成为南京国民政府基层政权的组成部分;地主豪绅势力的强化使得地方政治进一步恶化,同时也加剧了农民的苦难。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国民政府的指令,湖北省政府在全省范围内实施了新县制。其内容主要是重新划定县等、扩大县政府组织、增强县政府职权、调整裁减区署、裁撤联保、建立乡镇公所、重组保甲,以及普及教育、整顿财政体系等等,其目的是建立党政军教一体、管教养卫合一的基层政治和管理体制。新县制的推行,加强了国民党对农村基层政权和人民的控制,与其所标榜的“地方自治”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5.
20世纪40年代新县制下重庆地方自治的推行及其成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重庆市作为抗战期间的陪都,是新县制的策源地。其对各种具体的自治法规的研究、制定以及自治的指导、监督工作都较其他地区为优;重庆市还进行了民选基层行政及自治人员的尝试。重庆市建立的基层“民意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众的呼声,维护了基层民众的利益,但是,由于没有真正实现人民直接选举,因而不能避免在选举和经费筹募等事务中的腐败现象出现。  相似文献   

6.
管教养卫是国民政府乡村基层社会控制与建设的政纲,四者中,先有教养卫,后有管。蒋介石、杨永泰以及当时的众多县政专家对管教养卫的解释都不尽相同,他们在理论上对管教养卫的内涵与外延不断地加以改变、丰富,经历了从最初单纯强调某些问题的重要性到与地方自治、保甲制度、新县制融会贯通的过程。在实际运作中,国民政府地方基层行政人员大多借用管教养卫的概念,以加强对基层民众的政治压制与经济盘剥,民众感受到管教养卫带给他们更多的是负担与义务,而非利益。管教养卫的提出与宣扬,是民国时期基层社会控制体系转型中国家行政控制力向下延伸的理论表现。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视阈中政府与社区的宪政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和谐社会,社区建设是基础。要从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将基层群众自治纳入到国家宪政法律体系中,建立基层社会管理宪政格局。要从宪政的角度,处理好基层政府和社区的关系、社区自治组织和社区居民的关系,实现法治社区。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山西"村政"改革力图建构山西"乡村自治"行政体系,以基层政治制度变革带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但特殊的时代背景使"村政"蜕变为地方实力派的政治工具。山西"村政"是中国现代化社会转型中具有实际意义的基层民主实践,使人们亲见传统基层社会向现代转型的种种政治可能与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9.
直隶地方官对宪政的认知体现在许多方面,尤其在加强政治新体制的建设方面有较深刻的认识,并将地方自治和谘议局建设作为官绅相资为治之机关.直隶地方官十分注重宪政知识的宣传,并使其成为直隶宪政改革较为成功的经验之一.在直隶宪政改革中,直隶基层官员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一方面通过译介西方宪政书籍传播民主思想;另一方面,针对宪政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寻找对策,加强了对基层改革的督导力度.  相似文献   

10.
民国建立以后,由于西方政治制度的影响以及国内自治思潮的不断推动,中国各地逐步开始实施自治运动,与之相应的自治机构也纷纷建立起来。如单纯从政治演化和社会管理的角度分析,这一运动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从财政经济和基层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一运动又具有十分明显的缺陷。探讨阎锡山在实施自治运动过程中政府机构的过度增加及自治事务的日渐繁杂,可以看到自治运动对山西基层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并了解到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山西乡村社会贫困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刘魁  李霞 《大连大学学报》2012,(2):42-47,55
保甲制度作为南京国民政府一项重要的农村基层政治制度,学界对其关注在20世纪30年代即已开始。不过,严格意义上讲,学界对保甲制度开展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围绕保甲制度的概念与性质、缘起、推行、民意机构、与地方自治的关系及评析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本文试图从学术史考察的角度,对国民政府时期保甲制度的研究历程作一梳理,以期对国民政府保甲制度研究有所殷鉴。  相似文献   

12.
土地革命战争初期 ,中共中央对南京国民政府性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 ,曾把南京国民政府当成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权或民族资产阶级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联合政权。究其原因 ,主要是 :党的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能力较差 ,共产国际的影响以及南京国民政府阶级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这种认识上的偏差是党内连续出现三次“左”倾错误的重要思想根源之一  相似文献   

13.
南京国民政府政治视野中的西南边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中国实现了由传统王朝国家政治体制向近代民主政治体制的跨越,中国边疆地区的社会政治形态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西南边疆的社会政治生态在这一时期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而其在南京国民政府政治视野中的地位也经历了复杂的变化,不同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对西南边疆重要性的认识变化较大。南京国民政府对西南边疆认识的变化,是传统与现实多重社会政治因素合力作用的体现。南京国民政府虽然认识到边疆的重要性,但其政治视野的中心是重塑统一的中央政治权威与一党专政的政治目标,其对西南边疆重要性认识的演变是其政治目标在具体社会政治变迁过程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14.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乡村政制更动频繁,国家政权借助以土豪劣绅为主体的乡村基层人员逐渐强化对乡村的控制,在制度上赋予他们各种特权。文章拟对国民党县区以下基层人员进行制度分析,从这一视角去透视国民党乡村政制的反动性、腐朽性。  相似文献   

15.
诺那事件是民国时期藏族活佛诺那凭借中央政府支持,于1935年10月在康北发起的反对川康地方实力派刘文辉,欲实现其"康人治康"的地方自治主义理念的地方政治事件,同时也是蒋介石暗地授意支持地方民族精英通过发动政变,削弱地方势力,达到控制西南的政治活动。  相似文献   

16.
晚清民国时期校董会制度经历了从清末民初的法外生存与制度失序,到北洋政府时期的进入立法与权力规范,再到广州、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立法强化与权力转向等发展阶段。校董会制度的教育立法进程受到制度来源、制度试验,以及国家战争、民族主义、教育经费、文化观念、教育权力等多重因素的交互作用,遵循着历史制度主义的路径依赖、断裂平衡原则,并借国家政治权力的介入,从民间试验走进国家立法,从制度失序走向制度规范,从制度危机走向制度平衡。晚清民国时期校董会制度的立法进程,实质是政府与学校、社会、教会等多元办学群体的一场教育权力博弈,并在学校所有权与治校权的离合之中,最终完成了校董会权力的合法性转向。  相似文献   

17.
国民政府县财政政策演变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政府县财政政策主要着眼于政治发展,以国家财政系统变迁为线索,以筹划税收配合县政、推动自治事业为政策目标。国民政府通过县财政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逐渐打开了县政黑幕,将其权力触角下沉到基层社会。不过,国民政府县财政政策的演变仍然是以国家政治为归依,而非地方自治理念。政策绩效受货币政策影响甚大,自抗战后期县财政政策逐渐走入死胡同,陷入恶性通货膨胀的泥潭,所谓自治财政政策最终变质为摊派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