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明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一统王朝,其官吏制度在前代的基础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试从明代的官吏选任制度、任官的回避制度、官吏的考课制度、官吏的监察制度、官吏的俸禄制度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揭示其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不可避免地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它既是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改革成功的一个保证。经济现代化,政治民主化,都有赖于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和结构的合理优化。本文就选拔、录用干部的模式进行一些探讨,以就教于行家。一、历史的溯源迄今为止,在选拔、录用干部(旧称“官吏”)的问题上,大抵有四种模式:委任制、聘任制、选任制和考任制。而这四种模式,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上,都可以  相似文献   

3.
继《秦汉人物》之后,沈星棣教授又把他的《中国古代官吏退休制度史》奉献给了学术界和广大读者。全书共有34万字,由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7月出版同世。该书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官吏退休制度史研究又迈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特别是有着极其发达的政治思想、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官吏退休制度即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官吏退休制度源流极古,滥觞于商周,至今绵延不断。然而对官吏致仕这个至为重要制度的研究却很薄弱,以往的研究多侧重于某一历史时期,对官吏退休制度史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却无人问津,至今还没有一部有份量的学术专著问世。《中国古代官吏退休制度史》一书则对我国起源甚早而又未能完臻的古代官吏退休制度进行了全面而又系统的、深刻而详尽、多侧面多层次的分析,从而第一次梳理出我国古代官吏退休演变的基本脉络,成为官吏退休制度研究的拓荒之作。披览全  相似文献   

4.
官僚政治统治中国两千多年,其基本特征是“人治”,吏制的好坏全系于官吏一身。但历代统治者在吏制方面不断地因袭沿革,进行自我调节,在铨选、考课、监察等方面拟定出一些措施、制度。笔者认为,今天在探索干部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有必要对历史上曾经一度采用的这些措施、制度加以回顾思考,批判地继承其中有益于当今干部制度改革的某些因素。  相似文献   

5.
唐朝前期,政清人和,吏治清廉,促成了唐朝在我国历史上的盛世地位。本文对唐初的防腐治贪措施归结为五个方面:德才并举的官吏选任、完备的官吏考课制度、完善的监察制度、防范官吏腐败的回避制度、对贪污受贿行为严厉惩处。“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反思历史利弊得失,企以有古为今用之效。  相似文献   

6.
我国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官吏致仕的现象,西汉时期官吏致仕制度正式形成。致仕制度既是汉代官吏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汉代养老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汉代官吏致仕的主要原因是高龄导致的身体状况不佳。汉代官吏致仕,形式上是主动退休,实质上是在礼俗和制度约束下的被动退休。汉代官员致仕后回家养老的基本费用得到保障,保证其晚年生活无后顾之忧;而且很多官员受到政治礼遇,可以继续发挥余热。汉代官吏致仕后死亡时也享有一定的丧葬待遇。  相似文献   

7.
国家行政机构效率的高低与官吏队伍吐故纳新的方式密切相关。选拔官吏是“纳新”;官吏的退休是“吐故”。中国古籍所称的“致仕、休致、致事、告退、乞退、归隐、乞骸骨”等等,都是指官吏的退休。就中国的官吏退休制度而言,其源流极长,滥觞於商周,一直绵延至今。令人遗憾的是,中国官吏退休制度史不如官吏选拔制度那样幸运,它长期被史学界所忽视,沈星棣教授的新著《中国古代官吏退休制度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7月版)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8.
科举制是我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虽然其间几经废黜和改革,但还是持续了1300余年之久.其原因主要在于它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以及包含任人唯贤、追求公平公正等积极的因素.这些积极的因素仍然能为当今的人才选拔制度所借鉴.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历代统治为维护自己的封建统治,十分重视对作为统治机器的官吏的铨选和控制、管理,并创立了一套完整、规范的官吏管理制度。保举连坐即是其中之一。保举连坐制度是我国古代保举人才与连坐思想的合璧之作。从秦朝开始,直至清朝,这一制度都有立法规定,但具体的连坐方法有所不同。历代统治都较重视对这一制度的贯彻实施。保举连坐制度在中国古代职官管理制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我国正在进行的机构改革以及干部铨选也有可鉴之处。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当代史学界,熊铁基先生作为著名的秦汉史专家,系统地论述了秦汉官吏制度、军事制度的基本构架和发展变化,详细地阐发了秦汉思想文化尤其是新道家的主要特点及汉唐文化发展的轨迹和规律,深入地分析了汉代学术的基本成就及其历史地位,为秦汉史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三国志》"七擒七纵"这个历史故事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便牵涉到民族官吏(干部)与民族问题的关系。古往今来的中外历史证明,任何一个国家,要实行有效的管理,人始终是最核心的要素。少数民族干部在解决民族纠纷、治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优势是有其历史、现实和理论依据的。在培养和选任民族干部的时候应从辟源、增才、放任、立德几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2.
旧中国的权力制约机制一、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监察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重要构成部分。它创始于秦汉,发展于魏晋南北朝,日臻健全于隋唐,高度完备于元明清,在漫长历史演进过程中,其体制之健全,沿革之清晰,规制之详密,世所罕见。其内容主要包括御史制度和谏官制度两个方面。御史制度是一种由中央御史台及郡御史所构成,依据皇帝命令和国家法律,替朝廷监察各级官吏的制度。它是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主干和核心,其特点有三:()机构独立,职责明确。早期的监察机关是行政机关的附庸,它们的长官由行政官员兼任。东汉御史台工作独立…  相似文献   

13.
"举孝廉"是我国古代发现和培养官吏预备人选的一种方式。这种人才选拔方式萌芽于上古,出现于春秋战国时代,其制度正式确立于汉代。举孝廉在两汉及魏晋时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在隋唐却一度中断。虽然在宋元明清代又有所复兴,但它最终走向消亡是历史的必然。在构建和谐社会与应对老龄化社会的今天,推行干部廉洁从政、倡导家庭美德与弘扬职业道德已经蔚然成风,孝与廉是否可以作为人才选拔与干部考核的依据之一,当代领导者可以从中获得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4.
清季十年官吏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主要原因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使旧的官吏制度不能适应社会需求;20世纪初国内的政治改革气氛以及诸多社会问题又为官吏制度改革提供了一个必要前提;外部环境也为改革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刺激作用;中西文化交流又为官吏制度变革提供了一个思想文化前提。  相似文献   

15.
清代任职回避制度的历史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职回避制度是我国历史上一项行之有效的官吏管理制度。古代的回避制度主要是在官吏任用上,为了避开地域上的乡情关系和亲属间的舞弊嫌疑而特意实行的一种政治制度,法治的成长要从历史进程中吸取养分,站在社会关系的视角,对照古今,认真分析与总结“清代回避制度与现行公务员法中的回避制度”的异同,汲取精华,去其糟粕,对于更好的完善和执行现今的公务员法有着很大的裨益。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我国历史上秦朝的俸禄制度,对秦的俸禄制度,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认为秦的俸禄制度是“秩禄制”;一种认为秦的俸禄制度是“爵禄制”。本文认为秦的官吏物质待还是秩禄制,不是爵禄制。通过对秦俸禄制的研究,不仅仅是为弄清秦的俸禄制度,更主要的是为研究和改革我国国家机关工资制度提供确实的、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如何选官""如何管官"是我国古代吏治的两大主题,集中体现在官吏的选任、考核、监察三大制度上。其中,举荐制是一大历史进步,有利于激励官吏的进取精神,而科举取代荐举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官员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文化素质,亦有力遏制了在选人用人上的任人唯亲、贪污腐败之风,对古今中外产生过重大影响并有着深远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刘廷富 《文教资料》2012,(19):137-139
从隋代至清末的一千三百多年间,科举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国家管理与政治实践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作为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考试制度,科举制度有其合理性与进步性,但其后来内容上的规范化、形式上的程式化和价值取向上的利禄性,使其最终走向极端封闭和衰败,阻碍了我国社会形式进化,延缓了我国近代化进程。重新审视科举制度,客观评价科举制度对我国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影响,有助于新形势下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的建构和完善。  相似文献   

19.
隋唐时期 ,是我国封建社会官吏考课制度进一步发展和成熟的时期 ,本文从其考课的体制、办法及效能等方面对此作一述论。隋唐官吏考课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对于整饬吏治 ,促进官僚队伍的廉政建设 ,巩固隋唐王朝的统治 ,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并为后世的官吏管理制度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美国研究型大学学术近亲繁殖防范制度的演变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历史演变过程及运行特点进行分析以探寻学术界内部的运行逻辑,并为我国大学建立防范学术近亲繁殖制度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