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豫剧新歌是采用豫剧音乐或唱腔音乐素材,运用歌曲创作的旋法技巧创作的艺术新品。其产生的前源是“散曲”。内因是音乐文化的多元化,外因缘于豫剧的衰落;其发展阶段可以分为萌芽、奠定基础、逐渐形成和较快发展四个阶段。符合一门艺术形式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2.
周彦 《华章》2009,(17)
豫剧是中华民族戏曲文化中的优秀一支,她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形式.面对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不景气局面,豫剧艺术通过"梨园春"这个传媒平台得到了成功地宣传和弘扬,让这门传统而又现代的艺术大放光彩.本文论述了豫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并结合"梨园春"的成功经验发出深思,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发展不能远离大众.  相似文献   

3.
樊粹庭在豫剧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他开拓性地促成传统豫剧向现代豫剧的转型,被誉为"现代豫剧之父"。他推进了豫剧都市化进程,创作和改编了一批豫剧经典剧目,大幅提升了豫剧品位。他确立编导中心制,组织管理新型团队,促成豫剧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的现代化,并为豫剧的传承发展培养了大批骨干人才。  相似文献   

4.
豫剧新歌以传统豫剧唱法为基础 ,运用歌曲的旋律和结构 ,吸收中外民族、美声唱法的优长 ,而成为深受欢迎的独立的艺术表演样式。与服从剧情的戏曲唱段相比 ,豫剧新歌对音乐形象塑造的变革 ,唱法、表演、伴奏的创新 ,既不离豫剧之本 ,更突出现代色彩 ,着力于现代社会的艺术传播。豫剧新歌不仅是戏曲艺术派生出来的一种崭新样式 ,而且对传统戏曲与时俱进的革新发展具有众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豫剧是我国有着鲜明艺术特征的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是我们中国千年戏曲文化的重要部分,豫剧艺术同时也代表着中原文化精神。豫剧充满了民族特色与艺术品格。本文通过分析豫剧的艺术价值,进一步对豫剧与高校音乐教育的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6.
豫剧,节奏明快利落,不似京剧的拖腔带势,也不似越剧的缠绵悱恻.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豫剧不断改革创新,创作由粗到细,粗中有细;由俗到雅,雅俗共赏,表演艺术日臻完美.本文通过对古装《花木兰》和现代《朝阳沟》两类豫剧进行比较,讨论传统古装豫剧和现代豫剧中所体现出的地方特点,总结豫剧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桑振君不仅是豫剧的重要传承者,而且开创了豫剧桑派,为豫剧的发展创新做出了贡献。她对豫剧声腔艺术的贡献,是从"误打误撞"开始,即由不自觉的、甚至迫不得已的"借鉴",到自觉、主动,甚至有意识的引入别人的长处。她的唱腔设计在与琴师的合作中能起主导作用,是因为她自有一套"章法"。她后期在邯郸东风豫剧团的教学实践,为她的豫剧创新提供了一个新的舞台天地,为桑派艺术奠定了厚实的艺术基石。  相似文献   

8.
豫剧作为河南旅游文化资源的一个重要篇章,对于实现我省旅游立省的目的很具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豫剧文化的艺术特色剖析,探讨豫剧文化如何促进河南旅游的发展,并针对豫剧文化与河南旅游的结合从产品开发、营销机制、政府扶植和人才培养四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豫剧的复兴值得广泛关注。回顾豫剧乃至中国戏曲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豫剧繁荣与衰败的规律。探讨现代大众文化对豫剧的冲击,可以认清豫剧发展的现状。大众文化的消费主义倾向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有必要用体现中原"小传统"的豫剧来纠正这些不良影响。豫剧的振兴需要借鉴大众文化所催生的新艺术形式来增强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豫剧板胡的产生、发展及特点,板胡在豫剧音乐中的演奏艺术。  相似文献   

11.
《邢台学院学报》2016,(1):151-153
豫剧是中国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仅次于京剧,居各地方剧种之首。特别是在邯邢地区,豫剧文化基础深厚,演出团体繁多,受众群体广泛,但其生存状况不容乐观,发展前景堪忧。因此,邯邢地区豫剧艺术的保护与传承,需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排演反映贴近人民群众生活的现代题材和剧目,营造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环境,打造邯邢地区豫剧文化品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多样性的需求,使豫剧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繁荣,与时俱进,迎接豫剧艺术提高、发展、创新的新时代,努力实现豫剧艺术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2.
《邢台学院学报》2016,(2):146-149
邯郸雄起于战国,居晋冀鲁豫之核心地域。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博大精深、底蕴深厚、兼容并蓄、集东西南北文化之长、融雄浑与柔美为一体的古赵文化。邯郸的豫剧发展同样演绎着赵文化博采众长的生命轨迹,在化俗为雅求美求真的艺术理念指引下,一种极富赵文化底蕴,唱腔与表演并重、雄浑与柔美并举的"新豫剧"在邯郸诞生,因其独特的艺术特色被命名为"豫剧北派艺术"。论文从学术角度对"豫剧北派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3.
经过漫长的发展,豫剧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特色。豫剧板式的结构和形式也有着不同的艺术特点与表现风格。本文主要介绍了四种板类,即二八版、慢板、散板、流水板的结构形式与表现特色。  相似文献   

14.
王丹 《华章》2011,(23)
豫剧是中原地区具有典型地方特色的戏曲,作为一名在地方高校从事艺术教育的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对豫剧这一地方戏曲民族文化进行研究,并注重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进行学习和艺术传承.教师应该牢牢把握住音乐课堂这个基础阵地,勇于和学生之间搭建起沟通,交流的桥梁,让学生对家乡的戏曲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热爱和传播它,从而达到保护、继承和发展豫剧的作用.使地方戏曲这个民族传统文化永不流失,薪火相传.  相似文献   

15.
板胡是中国北方传统戏曲等艺术形式的主要伴奏乐器,其音色淳厚、坚实激昂,富有极强的穿透力,在拉弦乐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板胡在音色与表现力等方面与高亢明亮、富有激情的豫剧相契合,在豫剧表演中起着为豫剧表演补足戏剧曲调,为其音准节奏保驾护航、丰富豫剧声腔韵味、烘托豫剧剧情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豫剧是中原文化中最具有特色的传统艺术瑰宝.如今的豫剧在创作剧目、演唱技法、从业人员及未来发展上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如何弘扬豫剧文化,如何做好中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使豫剧走出低谷,重新焕发出她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将是我们共同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7.
豫剧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享有很高的声誉。而今,经济全球化对豫剧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种形势下,广大豫剧工作者应将振兴豫剧作为自己重要职责和使命,从与时俱进、制定规划、培养人才、改革剧团、创新剧目、传承创新六个方面寻求豫剧的创新发展路径,实现豫剧的再度繁荣,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守护中原人民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8.
河南豫剧是产生于并主要流行于河南省的一种地方戏曲艺术。其舞台语言以形成地的方言为基础,显示了突出的河南地方方言特点,代表了中原地区的区域文化。河南豫剧在传播发展的过程中,舞台语言也不断演变,表现出继承和变异的特点。从共时角度对河南豫剧舞台语言的语音进行描写和比较,可以发现地方戏曲舞台语言的继承、融合和演变状况,为深入探究地域方言提供新的视角和素材。  相似文献   

19.
豫剧是比京剧更古老的剧种。豫剧随着时代不断发展革新。它在创新和提高过程中,一直保持着自己的民间特色。同时,豫剧的编剧与演员,剧本文学与表演艺术,基本上是相得益彰的关系。豫剧的剧本创作与表演艺术时刻不忘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群众。  相似文献   

20.
在中原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豫剧担当了排头兵的角色,其精品剧目多次走出国门。但由于目前豫剧剧名的翻译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这直接影响了豫剧文化的传播范围和效果。同时关于豫剧剧名翻译的研究也是一片空白。豫剧剧名可分为三大类,即人物名、事物和线索名、剧情名。对于以人物命名的豫剧剧名,其英译应以意译等归化策略为主;对于以事物、线索命名的豫剧剧名,其英译应以直译为主;对于以情节命名的豫剧剧名,其英译应以意译为主,“直译+释义”、直译为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