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里的省略号,浸透着作者对老师的思念之情,让我们再次读出省略号的意味深长."课堂上这样不经意的一句过渡语.却留给了学生疑问.一下课,就有学生跑来问我:"怎样才能读出省略号的意味深长?"我诧异而又茫然地示范读了一次.便心虚地打发了学生.  相似文献   

2.
一、读“云房子”。享受美1.读出“美”。上课伊始,我出示词语:“傻傻地横着、美美地开着、笑眯眯的太阳、水汪汪的蓝天”指导学生在读正确的基础上,我说:“这些词语给你什么感觉?你能想象出它们的样子吗?你能读出美的感受吗?”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词语,  相似文献   

3.
一、读——发现美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每教一首诗词,都先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进行朗读。上课时,用个人读、集体读、分组读等多种朗读的形式贯穿整个讲课过程。我对学生“读”的要求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始初要求学生读得准,不漏读;继而要求学生读出节奏,读出轻重缓急;进而要求学生读出诗词的味,读出诗词的情。这样一直读到熟,使学生从“读”中产生共鸣,从而发现诗词中的美。如读到“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相似文献   

4.
[案例]学习《荔枝》一文,教学临近尾声,学生还沉浸在母子浓浓的情意中。突然,一位学生举手道“:老师,我觉得‘荔枝依旧年年红’这个句子后面的句号用得不合适,用省略号好。”话音刚落,同学们议论纷纷,并迅速形成两派——“句号”派和“省略号”派。到底是句号好,还是省略号好?如何利用这一质疑点、争论点让对话触及心灵,引向文本更深处呢?[课堂回放]师(:赞赏地)说说你们的想法?(“问省略号”派)生1:我觉得用省略号显得意味深长,能让我们感受到作者有千言万语想对母亲倾诉。生2:荔枝依旧年年红,年年看见荔枝就想起母亲,思念永远不会停止。生3…  相似文献   

5.
这道题要求学生学习“省略号的用法”。教学时,可以这样进行: 一、讲清省略号的用法。省略号表示文中有省略的部分,它的用法较多.但我们不要面面俱到地都教给学生,必须从训练要求出发,依据这三个习题.让学生切实掌握好省略号常见的四种用法. 1.“咩.咩……”小羊亲热地朝我叫了起来。这句中的省略号表示声音的延长。表示声音的延长,有时也可以用破折号,其区别是表示“余音袅  相似文献   

6.
本色中绽放出精彩 一、“读味”足 叶老师非常重视“读”,让学生充分地读,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以读促思,以读悟情。如:对三处写景的句子进行引读、品读、赏读、带着动作读等,读出了湖水的平、静、清,读出了湖水的美;读出了山石的动势、动感,读出了山石的奇形怪状;读出了小鱼捉迷藏的快乐,读出了小鱼嬉戏游玩时的顽皮和活泼可爱。  相似文献   

7.
姚玉 《四川教育》2008,(5):39-39
一、读。涟接语”,明确学习任务。师:今天我们学习第4课《顶碗少年》,这是我国著名作家赵丽宏先生的作品(简介作者)。清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前面的“连接语”。看看我们将如何学习本文。 生:默凑课文。想想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说说自己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  相似文献   

8.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自读,在阅读中学会发现 “书读千遍,其意自见”。在阅读教学中,“读”是关键,是“问”和“悟”的基础,因此,“读”一定要落到实处。一篇文章,必须让学生反复地阅读,读通、读懂、读熟。读出重点,读出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发现问题,有所感悟。 1.展示课题引导读。学生接触课题后,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想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有什么要问的。从而激  相似文献   

9.
“讲”无罪     
王群 《内蒙古教育》2004,(12):40-4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和尊重他们对语言材料有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越来越多的老师认为.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必须做到“少讲”,甚至“不讲”.在一些疑难处、甚至关键处.都乐于让学生反复诵读,读出意思来,读出体会来.读出韵味来。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学生泛泛而读.冠以“自读自悟”.  相似文献   

10.
【案例呈现】 师:同学们,请你再读一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甸诗,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从云崖读出了金沙江两岸都是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 生:我从铁索读出红军过大渡河真不容易。 生:我读出了……为什么云崖会“暖”,铁索会“寒”?  相似文献   

11.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阅读教学是一以贯之的主线,是教学活动的“绝对力量”。“听”以“读”为伴,“说”以“读”为源,“写”以“读”为基础。要使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对学生进行从“学会”到“会学”的培养,就应从“读”开始,将“读”贯穿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一、培养阅读兴趣阅读兴趣的培养是形成阅读能力的基础,是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前提。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有很多方法。一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读出语气轻重、抑扬、急缓的变化,读出感情,读出意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领悟丰富的言语意义,感受…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纵观当今的语文课堂,一味地进行“双基”训练。条分缕析、深挖细掘的现象的确少了.“没有琅琅的读书声算不上一节好的阅读课”已成为共识。于是.课堂上始终如一地贯穿“以读为本”,一读到底:“读出精彩来”“读出感情来”之类的提语不绝于耳,可谁知道精彩在何处.感情从何而来?随着一声声“读一读你喜欢的句段”.于是完整的文章被读得支离破碎。听者不难发现,不少的是为朗读而朗读,有的是朗读走过场.有的是只重技巧的指导.朗读成为点缀和附庸.只图形式不求实效的随意性朗读充斥整个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13.
(一)朗读指导不具体深入课堂听课,我发现不少小学语文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够具体,泛泛而谈。如有个老师上《鸟的天堂》一文,学了第八自然段“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后,要求学生用赞美、喜爱的语气朗读这一段,可学生还是地达不到要求。请问:什么是赞美、喜爱的语气?怎样才能读出这样的语气?教师没有作具体的指导,学生也读不出来。同样,许多老师上课也是有要求,可具体怎样读出要求的语气,学生不知道,也读不出来。我认为教师不光要指出用什么语气读,还要作具体的指导,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有必要教学生读一两遍。这样,学生才会明白。(二…  相似文献   

14.
笔者在执教《月球之谜》一课时,有学生问:“文中第六段之后,用了一个省略号,这个省略号是否也可作为一个自然段呢?”关于这个省略号,《教师教学用书》解释:“第七自然段只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省略号。他表示文中的列举并没有穷尽……另外,省略号也使文章结尾具有了开放性……”如果照书上原文直接叙述,学生理解起来势必产生一定的困难,对此,笔者并未正面作答,而是故意将问题交给学生,让其分小组讨论这个问题,并将得出的结论予以归纳整理之后再来讲解。通过一段时间的讨论,绝大多数同学认同这个省略号代表了一个自然段,理由有二:一是省略号所省…  相似文献   

15.
看到这个题目.或许很多老师都不陌生,特别是对“老师.我不想读”这句话。对于对这句话不太清楚的人而言.我还是有必要先讲一讲它的出处。这句话出自一个有名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一位老师在上一节公开课时.他请一位学生起来读一下课文.可是这位学生却以“老师,现在我不想读”拒绝了老师的要求。但是这位老师却一点儿也不生气,反而“笑容依然”地请学生坐下,让他等到想读的时候再读。  相似文献   

16.
课堂教学中,以“读”为本,指导学生有效地“读”,读出“语文味”,是引导学生“潜心会本文”,砥砺语言文字,形成敏锐语感的佳径。一、“如出我心,如出我口”——读出强烈的情感体验“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阅读,必须要透过语言文字体会作者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情感火花,潜泻着的情感激流,并以此促进认识的深化,对语言文字获得丰富的形象感受。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为例,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如  相似文献   

17.
深入课堂听课,我发现不少小学语文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够具体,泛泛而谈。如有个老师上《鸟的天堂》一文,学了第八自然段“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后,要求学生用赞美、喜爱的语气朗读这一段,可学生还是地达不到要求。请问:什么是赞美、喜爱的语气?怎样才能读出这样的语气?教师没有作具体的指导,学生也读不出来。同样,许多老师上课也是有要求,可具体怎样读出要求的语  相似文献   

18.
何成君 《时代教育》2006,(12):114-114
教师要实实在在帮助学生读通、读顺,读出画面,读出情感,从中“感受语言的优美”,“关心自然和生命”。同时在“会读、爱读、乐读”中形成良好的语感。请看《棉花姑娘》一文的教学片段:师:七星瓢虫真热心呀,不一会儿就把蚜虫吃光了,棉花姑娘的病好了。大家快读读最后一段。学生饶有兴趣地自由读书,有的大声,有的轻声。然后指名读。  相似文献   

19.
一、课堂教学要立足一个“读”阅读的一般流程是:认知读→感知读→感情读→探究读→积累读。例如:我在教学《春》一文时,对诵读逐步提出“读准,读出语气,读出形象,读出韵味儿”的要求,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学生在“揣摩朗读”这一环节中,通过对“要重点读好哪些关键地方”的讨论,竟水到渠成地捕捉住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景物特点。在诵读环节中教师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要形式活泼多样,可以根据需要灵活采用自读、轮读、赛读、分角色读、合作背读等多种形式。二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的体会、揣摩…  相似文献   

20.
在很多文本中,标点符号都向读者传达着作者的心声,对此,我们不仅要关注标点的停顿,更要关注这些标点符号“停顿”所带来的语言的变化。如“小鹰急促地喘着气,对老鹰说:‘现在……我总算……会飞了吧?’”(《小鹰学飞》)在这句话中,我们不仅要关注“?”,读出小鹰询问的语气,体会小鹰的虚心,更要关注这中间的两个省略号。文本中的“……”并不表示省略了什么话语,而是表示小鹰的呼吸快而短促。因此,在朗读课文时,就要指导学生读出小鹰急促地喘着气的样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