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慎(1488—1559或1568),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六年(1511)举殿试第一,授翰林院修撰,时年二十四岁。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年(1524)因“议大礼”,倡导百官同僚议论明世宗生父的庙号和祭祀的斗争,仗义冒死跪伏在北京左顺门请愿,世宗大怒,廷杖杨慎等一百六十余人,被贬官和废黜的一百八十人,并将杨慎流放云南永昌(  相似文献   

2.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县人。生于明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在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时参加殿试,考中状元,后任翰林院修撰,经筵展书官,殿试掌卷官等职。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他因反对撇开明孝宗、明武宗的正统地位而尊封明世宗未作过皇帝的父亲兴献王为太上皇一事,即所谓“议大礼”,被世宗严刑毒打,死而复生,后被流放在云南,直至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时死于云南。  相似文献   

3.
杨慎论民间传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祖籍四川新都,出生于北京一个书香世宦大家。父亲杨廷和是明武宗、世宗两朝的名宰相。杨慎以贵胄出身,又盛负才名,自幼被李东阳目为小友,人称杨门“贾谊”。正德六年(1511年)殿试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出仕馆阁。嘉靖三年(1524年)因“议大礼”忤逆世宗,两遭廷杖,大难不死,被“永远充军”,谪戍云南永昌卫,居三十一年,客死戍所。  相似文献   

4.
有关杨慎生平年代的订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昆明师院学报》1979年第4期上聂索同志写的《杨慎和他的“升庵诗话”》一文说:“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正德年间(1506)试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世宗在位的嘉靖五年(1527),以直言极谏,谪戍云南永昌”。这里,共提到杨慎的生平、卒年、进士及第和谪戍云南等四个年代。这四个年代中,除杨慎生年正确外,其余三个都不确。这有的是聂索同志一时疏忽弄错了;而有的倒是《明史》及《杨升庵先生年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文学史上,有一位永远值得推崇的诗人和作家,这就是明代的杨慎。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正德年间(1506)试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世宗在位的嘉靖五年(1527),以直言极辣,谪戍云南永昌。当杨慎谪戍云南期间,他曾为蔚然大观的山水感到吃惊,不禁流连忘返。面对着碧波浩淼的滇池,他诗情满怀,挥毫赞颂:“昆明波涛南纪雄,金碧混漾银河通。  相似文献   

6.
潮州自古为人文荟萃之地,山川清雄,人士秀伟。自秦汉而降,政教南被,人文渐著。邹鲁流风,韩赵遗泽,历代不替。至有明一代更盛,菁华翕聚,英贤辈出。薛侃堪为时贤之翘楚者。薛侃,字尚谦,曾号钝子,又号常思子,阳明先生“以其质虚,赠号中离”,故又号中离先生。潮州揭阳人。生于明宪宗成化二十二年丙午(公元一四八六年),卒于明世宗嘉靖廿四年(公元一五四五年)壬午,享年六十。他是阳明心学在岭南的传人。他二十九岁时,在南京师从王明阳,“服良知之教”,“是为先生隶王门  相似文献   

7.
“杨状元替主充军”的故事,在云南和四川百年流传,家喻户晓。历史上的这位杨状元,名慎、字用修,号升庵(1488—1559),四川省新都县人,正德六年(1511)进士第一,官翰林修撰。世宗即位,充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1),以议礼得罪,充军云南,直至七十一岁客死异乡。半生谪戍生涯中,去来行役,“往复滇云十四回”,多  相似文献   

8.
“杨状元替主充军”的故事在云南和四川百年流传,家喻户晓。历史上的这位杨状元,名慎、字用修,号升庵(1488—1559年),四川省新都县人。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进士第一,官翰林修撰。世宗即位,充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1年),以“议礼”得罪,充军云南永昌卫(今保山县),71岁客死异乡。半生谪戍生涯中去来行役,“往复滇云十四回”,多次奔波在川滇古道上。  相似文献   

9.
发生于明代嘉靖初的“议大礼”,是围绕着“旁支入奉大统”、如何“推尊本生”的封建礼法问题而爆发的一场大论争。起初,在议论中触怒明世宗朱厚(火总)的朝臣,有的“罢俸”,有的“谪官”,有的受“切责”,有的“逮赴镇抚司拷讯”。嘉靖三年(1524),此一事件达到了高潮。受祸的朝臣134人下狱、86人“姑令待罪”。结果,少数被“编伍”、“夺俸”,180余人受廷杖,17人死于杖伤。事后四年,已经罢去的大学  相似文献   

10.
文征明(1470-1559),明书画家、文学家,名壁,字征明,长洲(今江苏吴乡)人。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生于明宣宗成化六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岁。五十四岁以贡生应试史部,  相似文献   

11.
海瑞,字汝贤,广东省琼山县人。生于明武宗正德九年(公元一五一五年),卒于明神宗万历十五年(公元一五八七年)。明世宗嘉靖二十八年(公元一五四九年)举人,会试下第,嘉靖三十二年(公元一五五三年)谒选,授福建南平县教谕。后历任淳安、兴国知县,至嘉靖四十三年(公元一五六四年),任户部云南司主事,次年五月,上疏  相似文献   

12.
金代临洮邓千江的《望海潮》词,元代即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明代杨慎《词品》誉其为“金人乐府第一”。虽然各类文学史书均以金豪放词典范的身份收录该作,但对作家和作品的研究失于粗略,有必要辨明。该词最早见于金元好问《中州乐府》而非元人《唱论》;金人刘祁《归潜志》对《中州乐府》关于该词作者的生平、生活和创作方面有很好的补充;该词准确的作时在“金国初”,当在天会二年(1124);作者的生年应该在绍圣元年(1094)至崇宁三年(1104)之间,卒年在金世宗朝(1161-1190)或略前;作者当属于金临洮府(后临洮路)人,非为临洮堡人;作者创作该词是为“投献”,但还有通达军门、为世所用、建功立业的用意;该词能够跻身名作之列与宋金“十大曲”的传扬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四库全书总目》为中国古典目录学集大成之作,既是四库馆臣学术思想的重要内容,亦是中国古代书籍与文化的大总结.蜀籍学人杨慎作为明代开考据之风气者,受到了四库馆臣精审之批评.指出其著述“瑕瑜互见,真伪互陈”,其学术“博洽冠一时”“只成杂学”.四库馆臣在继承并理性辨析杨慎考据工作的基础上,揭示其学术源流概况,表彰其考据中强调“博学”与“博征”.通过梳理《四库全书总目》对杨慎的评价,说明了清代考据学启蒙于中晚明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在一九五八年成都会议期间,曾亲手精选了《诗若干首·明朝人写的有关四川的一些诗》。文字依据清人沈德潜的《明诗别裁》,共录杨基、杨慎、李攀龙、谢榛等十二家诗十九首。诸家风调不同,各有佳胜,而以杨慎入选的诗为最多(凡八首,内并包括其夫人黄氏一首)。杨慎是明代著名的学者、诗人,在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中,遭到了打击,长期谪戍云南至死。《明史》本传指出:“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第一”。《列朝诗集》小传说他的诗:抗衡七子,别张壁垒,“沈  相似文献   

15.
陈第字季立,号一斋,福建连江人,生于明世宗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他少年聪颖,博学自负,颇喜谈兵,为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所赏识。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俞大猷将陈第召致幕下,教以古今兵法及战守方略。大司马谭纶巡察福建,高度评价陈第的军事才能,誉为“俞、戚之流亚也。”从此陈第开始了戎马生涯。他起家京营,出守古北  相似文献   

16.
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生于元武宗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卒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他是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也是著明的文学家。明四明杨守陈《诚意伯文集序》:“……汉以降,佐命元勋,多崛起草莽甲兵间,谙文墨者殊鲜。子房之策,不见辞章;玄龄之文,仅办符檄。未见树开国之勋业而兼传世之文章如公者。公可谓千古之人豪矣。……”这是按当时的事实来立论,不能说是溢美之辞。  相似文献   

17.
长联有五好第一、诵听观讲四好齐备。明诗人谢榛说:“凡作近体,诵要好(气势),听要好(音乐性强),观要好(语言美),讲要好(起承转合)。诵之如行云流水(顺畅舒扬),听之金声玉振(音调铿锵),观之明霞散绮(文辞藻丽),讲之独茧抽丝(条理贯通),此诗家四关,使一关来过,则非佳句矣”。  相似文献   

18.
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号阳明子,也称阳明先主,浙江余姚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七年。他是明代中叶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王守仁从自己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心学体系出发,并根据自己数十年的教育实践经验,在教育心理思想方面提出了一些颇具特色的见解。这些见解散见于其主要著作《传  相似文献   

19.
王守仁,字伯安,又称阳明先生。生于公元1472年(明宪宗成化八年),卒于1529年(明世宗嘉靖七年)。做官至南京兵部尚书。他是明代大哲学家,哲学著作有《大学问》《传习录》等,收集在《王文成公全书》中。王阳明的哲学思想是主观唯心主义。他发挥了陆象山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思想,提出天下无心外之物,无心外之理的说法,认为心是客观世界存在的本源。他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民爱物,即  相似文献   

20.
金世宗完颜雍在位期间,为防官吏贪赃枉法,采取了预防与惩罚相结合的措施:第一,崇俭倡廉,皇帝以身作则;第二,在告诫官吏勿贪的基础上,制定“职官犯赃同职相纠察法”;第三,对犯“赃罪”较轻的官吏给予杖罚,目的是让他们明廉耻;第四,对于再犯“赃罪”之吏,不论赃数多寡,一律除名,而对于除名之吏,重新任用则很慎重;第五,对于贪赃数额巨大之吏,则诛杀或杖后诛杀;第六,皇亲国戚或子弟、亲兵等犯有“赃罪”,同样严惩不贷。由于措施得力,大定一朝的吏治较为清明,世宗遂享有“小尧舜”的美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