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圆明园残简     
一读圆明园,如同读一册简牍散佚的残简,断章残句,我无法标点。她原本是一篇美文,行云流水的音律,跌宕平仄的韵脚。朗之吟之,如痴如醉。读圆明园,如同一串珠玑丝裂的玉链,遗珍散珠,蒙尘染垢,我捧玉心焚。她原来是一身珠光宝气,晶莹剔透,瑞光四射。抚之玩之,如梦如幻。雨果从巴黎圣母院走来读她,他如痴如醉了:“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的一切都汇集于圆明园。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一种如同月宫似的仙境,那就是圆明园。假定有一座集人类想象力之大成的灿烂的宝窟,以宫殿庙宇的形象,那就是圆明园。如果不能亲自目睹圆明园,人们就在…  相似文献   

2.
读完《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我的心灵被耻辱啮噬着,被愤怒的火焰灼烧着。作为一个中国人,谁不想看看有许多美丽传说、极精美的、举世无双的圆明园呢?那具有中国特色的精致的亭台楼阁,那奇异的花草树木,那价值连城的珍宝……然而,这一切都不存在了,留下来的只是几根残缺不全的石柱,孤零零地躺在那里。它们好像在向人们诉说着当年的屈辱和痛苦。九十多年前,嗜血成性的八国联军,无视中华民族的尊严,恣意践踏中华国土,大肆掠夺圆明园的文物和财宝,推倒圆明园的亭台楼阁,毁坏了圆明园的奇花异草。为掩饰其罪行,他们放火烧毁了圆明园。大火烧了…  相似文献   

3.
几年前,一位台湾的摄影家,要拍一幅圆明园的夜色写真,选择了月圆之夜,我陪他前往.但是到了圆明园之后.面对那断垣残壁的历史沧桑,我们忽然意识到圆月下的圆明园,拍出来虽然好看,但不如一钩残月下的圆明园更富有含金量.因为我们面对的不是令人开心的风景,而是中国百年国耻的纪念园.虽然这比在圆月下拍摄要艰难许多,但最终他还是等到了乱云遮月--圆月被吞噬成一弯残月的更深时分,重新开动了摄影机.  相似文献   

4.
郭静 《大学生》2012,(Z4):112-113
2011年5月一个早晨,我跟着杨春霖老师重走圆明园,在废墟上追寻失落的园林文化。杨老师常说:"跟我游圆明园之前,请你们捂上耳朵闭上眼睛,放下你们脑海中的刻板印象,拿起相机跟着我一步一步去追寻,这叫什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同学们很喜欢这位业余老师——这个有些固执的老头儿,喜欢听他讲圆明园的故事,喜欢看他神采飞扬地比划着什么,喜欢他花甲之年却时不时地冒出两句很潮很时尚的网络语言,喜欢跟着他在废墟里爬上爬下,比起课堂上的老教授们,这位业余  相似文献   

5.
正杜老师:《圆明园的毁灭》中有这样一句话: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其中买卖街加了引号,而山乡村野却没有加引号。很明显,"买卖街"上的引号是第三种用法——表示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那山乡村野呢?既然  相似文献   

6.
正保利艺术博物馆送走了最后一批参观者,展厅里顿时寂静无声。这里正在展出著名的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它们不好好地待在圆明园,怎么跑到这儿来了?呵呵,故事得从100多年前说起。事件回顾说起圆明园,那可是赫赫有名。圆明园是大清朝的一处皇家园林,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则是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它们呈"八"字形,分列在喷水池两旁的人身石台上。每个兽首就是一个喷泉机关,每到一个时辰,相应的兽首口中就会喷水两个小时。因为古人的一个时辰就是现在的两个小时,十二个时辰正好是二十四小时。到了正午,它们就要一起喷  相似文献   

7.
阅读下文,完成1-5题。圆明园残简(王和声)一①读圆明园,如同读一册简牍散佚的残简,断章残句,我无法标点。②她原本是一篇美文,行云流水的音律,跌宕平仄的韵脚。朗之吟之,如痴如醉。③她原本是一身珠光宝气,晶莹剔透,瑞光四射。抚之玩之,如梦如幻。④读圆明园,如同一串珠玑丝裂的玉链,遗珍散珠,蒙尘染垢,我捧玉心焚。⑤雨果从巴黎圣母院走来读她,他如痴如醉了:“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的一切都汇集于圆明园。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一种如同月宫似的仙境,那就是圆明园。假定有一座集人类想象力之大成的灿烂的宝窟,以宫殿庙宇的形…  相似文献   

8.
致圆明园     
“小天使”铜像奖征文最佳作品奖圆明园,为了我相信你并没有死,为了那顽强的生命的活力还存在于你那大理石廊柱残破的躯干里,为了你深深的沉默中那些只能用心去倾听的语言——圆明园,我把我的心声献给你。  相似文献   

9.
几年前,一位台湾的摄影家,要拍一幅圆明园的夜色写真,选择了月圆之夜,我陪他前往。但是到了圆明园之后,面对那断垣残壁的历史沧桑,我们忽然意识到圆月下的圆明园,拍出来虽然好看,但不如一钩残月下的圆明园更富有含金量。因为我们面对的不是令人开心的风景,而是中国百年国耻的纪念园。  相似文献   

10.
圆明园     
圆明园里荒野的风呜咽着向我们讲述一个古老的故事一个国家的耻辱我这才明白明白那几根洁白的石柱挺立在大地,凝视着苍穹任凭历史风雨侵袭因为那是中华民族的傲骨那是中华民族血泪的见证圆明园!629202$四川省射洪县洋溪中学2003级2班@蒲鸿军  相似文献   

11.
"法国所有的王室城堡都顶不上一个圆明园"1860年10月6日,法军和英军向圆明园挺进。晚上7点左右,法国人到达圆明园。历史学家皮埃尔·德·拉戈斯这样描写那个时刻:"大家以为大敌当前,殊  相似文献   

12.
成龙 《语文知识》2006,(8):41-4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哭泣的圆明园 张晓惠 一直以为,圆明园是哭泣的。八国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楼的残臂断垣穿越百年的风雨永远存在——伫立在那西洋楼大水法的遗址前,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疼痛,是那种切肤的痛。  相似文献   

13.
英军焚毁圆明园原因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60年10月,英军劫掠并焚毁了圆明园。关于圆明园被焚的原因,我国史学界大致有"掩盖罪证说"、"掩盖罪证,同时惩罚清帝说"和"军事行动说"三种不同的观点。上述三种说法,皆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英军焚毁圆明园的最根本原因,是要对清帝及清政府进行最严厉的精神打击,并留下报复的痕迹,使之对外国人更加驯服。英法侵略者有关清政府在圆明园将英法战俘虐待致死的指责,亦难以完全成立。应该修正以往有关侵略者焚毁圆明园原因的种种错误观点,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4.
一直以为,圆明园是哭泣的。八国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一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楼的残壁断垣,穿越百年的风雨永远存在。伫立在那西洋楼大水法的遗址前,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疼痛,是那种切肤的痛。  相似文献   

15.
张晓惠 《华章》2011,(12):16-16
一直以为,圆明园是哭泣的。八国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楼的残臂断垣穿越百年的风雨永远存在——伫立在那西洋楼大水法的遗址前,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疼痛,是那种切肤的痛。  相似文献   

16.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讲读课文。教学重点是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想象当年圆明国的样子,并了解它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导读。一、审题入手,捕捉中心讲读课文,从审题入手。先由前篇课文《颐和园》美丽景点的概括介绍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后板书"圆明园"。提出问题:圆明园也是一座皇家国林,它比颐和国更要气派辉煌。可现在怎样了呢?(出示圆明园残垣断壁的挂图)已被毁灭,成了一片废墟。在"圆明园"的后面加上"的毁灭",把题目补充完整。(激发学生的兴趣)圆明园当时是什么样子的…  相似文献   

17.
长城、长江、泰山、黄河,这些世界闻名的历史和自然遗产,彰显着中华民族的辉煌和自豪;但是,也还有另外一些地方,却记录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屈辱和苦难,比如圆明园、刘公岛甲午海战和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来到这些地方,我们不仅游历名山大川,了解历史知识,而且还会浮想联翩、思绪万千,产生关于历史与未来的种种思考。倪人杰的《在圆明园遗址前的思考》是一篇游记。小作者记录了游览北京圆明园的经历,他运用自己的想像,把现在能见到的各种园林遗迹还原成历史原貌:西洋楼的残垣断壁原来是富丽堂皇的宫殿,那一条条干涸的小河也一定是风景秀丽的奇观—…  相似文献   

18.
一直以为,圆明园是哭泣的。英法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楼的残壁断垣穿越百年的风雨永远存在——伫立在那西洋楼大水法的遗址前,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疼痛,是那种切肤的痛。  相似文献   

19.
小学高年级是学生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圆明园的诉说"是教科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不能忘记的历史》中的第一个主题活动。"圆明园的诉说"教学活动设计注重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学科特点,利用课件创设情境,通过圆明园前后的对比,讨论圆明园为什么会被掠夺以及是否可以重建的话题。教师可借此次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让学生体会到"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情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相似文献   

20.
“这不是柏杨说的那一套。”肖知兴讲话时,像是一个三年级的在读研究生,单纯、热情、书生气十足。他34岁,是中国最受尊敬的商业教育机构中欧商学院的年轻、广受欢迎的教授,之前他在法国的INSEAD商学院读了5年书,可能也是第一位在权威管理学杂志《管理科学季刊》发表论文的中国人。我们坐在圆明园的单向街书店里谈论他的新书《中国人为什么组织不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