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动态     
“泛娱乐化”“泛娱乐化”倾向在当今社会四处蔓延,包括文学艺术、政治,甚至最严肃的学术领域,也出现了娱乐化的倾向,很多人感到忧虑。解放日报文章称,娱乐化是文化的一种本质属性,它本来就是为了让人满足和愉悦而生的。一个洋溢着自由和欢笑的社会总比一个拘谨和压抑的社会更好。  相似文献   

2.
网络泛娱乐化现象是近年来出现的社会现象。随着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中过度娱乐、娱乐至上现象时常可见。这不仅不利于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更对人们在认知、情感、信仰、行为等各个方面产生错误的导向和不良的引领。学界对网络泛娱乐化现象进行了一些研究,产生了一批成果。整理与分析这些成果,找出其中的问题和不足,对推进对网络泛娱乐化现象深入研究,提高网络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网络社会的迅速发展,网络政治、网络社会、网络经济、网络文化的和谐稳定发展对网络公民的网络参与意识、网络参与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网络公民的培育应考虑:在网络政治动员中培育网民的公民意识;在网络政治参与中锻炼网民的公民技能;在网络文化共建中强化网民的公民责任;在网络社会治理中树立网民的公民道德。  相似文献   

4.
在泛娱乐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呈现出一定的"娱乐化"倾向,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重感性轻理性、重形式轻内容、重叙事轻分析和重过程轻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守理论品位,把握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才能避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娱乐化"倾向。  相似文献   

5.
网络“泛娱乐化”现象愈演愈烈,处在精神世界建构期的青年在泛娱乐的裹挟下推崇“万事皆可娱乐”的价值理念、禁锢于“私人订制”的“娱乐茧房”、习惯以形象化的“视觉实证”代替理性判断,造成精神生活的泛娱乐化倾向。网络“泛娱乐化”对青年精神生活产生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精神生活质量的提升,即价值取向功利化弱化精神生活追求、审美取向庸俗化歪曲精神生活内容、道德信仰虚无化弱化青年精神生活动力。面对青年精神生活泛娱乐化的倾向,可以从加强思想建设、强化网络空间治理、加强主体自觉能力三个方面,引领青年精神生活方向、增强青年精神生活动力、提升青年精神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网络结社是公民借助于互联网获得的一种新的结盟方式,作为网民主体的大学生更多地参与其中.大学生网络结社的生成机理呈现出随事态发展逐步演进的特殊景象,价值倾向的认同、政治参与的共识、舆论议程的积聚、信息交互的强化引发大学生网络结社意愿的形成,推动大学生网络共振.  相似文献   

7.
网络舆情是网民所表达的多种信念、态度、情绪和意见的交错性集合,在公民社会构建中发挥着推动民主参与、营造公平正义氛围、促进社会互助、维护和扩大个体权益等作用,同时也存在着娱乐化、情绪化、超前化、群极化等弊端。  相似文献   

8.
网络民主,是由网民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政治参与的民主形式,其主体是虚拟空间的网民。网络民主具有虚拟化、去权威化、非正式化、交互性四大特点,在信息时代,网络不仅仅是大众传媒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种资源、一种重要的政治影响力。网络民主参与的广度、深度和效率,都具有传统民主参与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对民主建设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促进了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客观上防止和抑制了独栽专制行为的泛滥,巩固了民主的阵地,同时加速了公民民主意识和权利观念的形成,进一步促进民主程序的完善。  相似文献   

9.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了技术条件,激发了参与热情,拓宽了参与渠道,培育了参与型政治文化,塑造了参与型公民;但也有负面影响和局限性,诸如参与机会的不均等性、非理性化倾向等。为适应政治参与网络化的需要,政府需采取有力措施,增强积极作用,消解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泛娱乐化"是将表形形式和表现内容转向过度娱乐化,将不应包含或者原本不包含娱乐元素的事物转向娱乐化的属性,并且也是一种能够使人的价值观出现消极情绪的文化现象。中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阶段正处于疲软的发展状态,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需求。而"泛娱乐化"所主张的享乐主义以及消费主义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相脱节的,进而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面临一定的困难。鉴于此,主要分析"泛娱乐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提出"泛娱乐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并且具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泛娱乐化"的对策,以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  相似文献   

11.
当前,娱乐日益成为人们对现代时尚的追求,但娱乐的泛滥则催生了"泛娱乐化"思潮。思想政治教育在"泛娱乐化"背景下,越来越成为被娱乐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及其大众传播载体的功能日益受到冲击并逐渐弱化,同时也严重妨碍了青年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此,我们必须寻找有效的策略,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理念,并不断完善其内容体系和方法,规范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大众传播载体,进一步妥善应对"泛娱乐化"现象。  相似文献   

12.
我国网络公共领域的生成恰逢时代契机:国家和社会相对分离以及民主化程度的提高是根本前提;庞大网民群体的形成奠定了公众基础;W eb2.0时代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奠定了技术基础。但同时也面临着现实困境:网络世界不平等是现实世界不平等的延伸;国家必须对网络发挥主导作用,市民社会尚不成熟;网民理性不足,司法规约困难;商业化、娱乐化、私人化倾向损害了网络公共领域的基础。有鉴于此,政府应该做到不缺位、不越位;网络商业主体应该提高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网民应该提高参与能力和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13.
李田 《林区教学》2023,(12):14-17
随着智能媒介与人们日常生活的深度融合,智能媒介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泛娱乐化问题也日益凸显。内容全息呈现增强泛娱乐化对大学生吸引的感性魅度,数据精准画像增强泛娱乐化对大学生渗透的传播精度,算法致隐机制则增强泛娱乐化对大学生影响的侵袭深度,消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和家国情怀,淡化大学生的道德和法治意识,降低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奋斗意志,诱发违背道德要求和法律规范的网络行为。必须强化高校思政课应对泛娱乐化的理论解释力,提升大学生应对泛娱乐化的思想免疫力,提升风清气正智媒娱乐环境的营造力和强化优秀网络文化产品的供给力,有效防范泛娱乐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侵袭。  相似文献   

14.
网络文化是信息技术、资本、网民和平台等共同作用的产物,呈现出娱乐狂欢、趣缘圈层、虚实融合、深度参与等特征,并伴随着泛娱乐主义、虚无主义、价值相对主义等错误社会思潮向青少年精神生活渗透乃至扎根的演进态势。作为双刃剑效应的存在,网络文化既契合青少年求乐的青春天性,吻合广大青少年对“自我”的预设与期待,也会引发其自我认同危机,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塑,乃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拒斥。思想政治教育经由与网络文化平台合作,确保网络文化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实现合力育人;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从内容供给侧出发,大力建设一批蕴含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网络文化作品,实现对网络文化的自觉引导。  相似文献   

15.
网络政治是民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公民参与政治、了解政治的重要载体和途径,网民在网络政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对政府决策、政务管理都产生了极大影响。网民在网络政治中扮演着积极和消极的双重角色,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起着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网络政治是民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公民参与政治、了解政治的重要载体和途径,网民在网络政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对政府决策、政务管理都产生了极大影响。网民在网络政治中扮演着积极和消极的双重角色,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起着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当代青年在政治参与热情极大提升的同时,出现了政治参与娱乐化倾向;政治参与由少数精英青年向数量众多的大众青年扩散,参与话题由国防、主权等硬事件向文艺、体育类转变,政治叙事越发成为普通青年的日常叙事图景与娱乐方式的发展趋势;从文化研究的视角看,视觉传播介质、商业文化"、丧文化"等对青年文化影响广泛,是青年政治参与娱乐化倾向的主要途径。根据此特点,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上应以娱乐化的内容与生动形象的方式,用新时代主旋律与时俱进地引领青年的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18.
公民社会强调主体意识,网络舆情平等、自由、公开和实时的特征与之相适应,并在公民社会构建中公民参与政治决策、监督公共行为、表达矛盾诉求和培育道德意识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同时,网民素质参差不齐,数字鸿沟的存在以及利益驱使导致不实言论传播等消极因素也使网络舆情在公民社会构建过程中产生了反作用.通过改革加强引导,完善法律法规,倡导公平正义等促进网络舆情发挥积极作用的做法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信息技术、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的助推之下,"泛娱乐化"在我国有愈演愈烈之势,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了不良影响,让高校思政课堂出现娱乐化倾向,影响大学生良好价值观念、正确是非观念的形成。高校思政教师要有上好思政课的责任与担当,加强理论修养,坚守理论品味,科学运用教学方法,把握好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关系,拓展课堂教学,把网络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20.
对北京和内蒙古自治区17所高校在校大学生网络民主参与状况的问卷调查和实证分析显示,当代大学生的网络民主参与具有网络技术运用的娱乐化、参与途径的多样化、参与内容的广泛化、参与意识的理性化、参与过程中的差异化等共同特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进行工作方法与方式的创新和改进,以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