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孙楚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人、散文家,今存文、赋、颂、赞论等四十五篇,诗八篇。通过对其作品的用韵分析,找出孙楚用韵的一些特点和规律,对研究这一时期晋语区作家用韵情况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利用古诗文的用韵来研究古代的韵部是汉语音韵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文章以东晋陶渊明现存一百四十首(篇)诗文为研究对象,全面分析这些诗文的用韵情况,归纳整理诗文的韵部,考察其用韵特点及反映当时的语音情况。  相似文献   

3.
语义韵不是节点词的属性,而是特定语境下语义共现关系所体现的一种语篇属性。语义韵受到一系列态度成分的渲染,呈动态性和功能性。积极(或消极)态度的词汇和表达可渲染、激发积极(或消极)的语篇语义韵,反之语义韵也可使其辐射范围内的成分具有同样的态度色彩。通过语料库数据的抽样统计,文章具体阐述了不同语境中语篇语义韵对“坚持”和“persist”的态度渲染,从而使其具有积极或消极的语义色彩。语义韵作为一种语篇属性,是构建语篇连贯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4.
《孙子》是我国和世界各国古代军事学宝库的一颗明珠。它用韵极其繁密。研究它的韵例,将有助于对《孙子》进一步的研究。其韵例共二十三则。(一)三句连韵例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居、途、虑韵——同属鱼部。)(《九地篇》)  相似文献   

5.
南宋楼钥律赋十四篇,今考知应试之作为《岁星所在国有福赋》,此赋并未犯哲宗之讳。其用韵方面颇有特点,除基本遵守《礼部韵略》规定之外,也在《礼部韵略》未明确规定的多音字的音义对应方面,做到了"不违反《礼部韵略》"。但在职韵偶与锡韵、昔韵、至韵通押这一点上,明显与《礼部韵略》规定相悖,可能是受到了当时实际语音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枕流漱石”是个成语,它的来历是这样的:西晋文学家孙楚,性情傲慢,不满社会现实,年方四十就打算避世隐居。他曾对王济说:“我欲枕流漱石。”“枕流漱石”是孙楚想象中的那种闲适的隐居生活。可这句话是讲不通的。于是王济就反问他:“流水怎么枕?石头怎能漱口?”显然,孙楚是把“枕石漱流”误说为“枕流漱石”了,他却灵机一动回答说:“枕流是想洗我的耳朵,漱石是想磨砺我的牙齿啊!”孙楚不愧是个才藻卓绝的诗赋文人,经他这样巧辩,一句荒唐怪诞之词顿时自  相似文献   

7.
<韵学集成>和<直音篇>为明代章黼所撰,均成书于明"天顺庚辰"(即1460)年,后者取名为<直音篇>,易让人误认为它是<韵学集成>所有韵字的"直音篇".本文从二书的编排体例、收字和注音等方面进行比较,认为<直音篇>具有注音并非都是"直音"、以部首为序编排、许多韵字的反切与<韵学集成>不同等特点.同时,认为二书虽然存在着诸多不同,但当属同一音系,是侧重点有所不同的姊妹篇,二者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完整的韵书体系.  相似文献   

8.
贾谊是西汉初期赋家,现存赋四篇,通过对其用韵的探析,归纳系联出16个韵部,并与王力先生考证的先秦音系对照,可知贾谊赋与当时的语音情况吻合。他的赋作换韵频繁,隔句押韵,韵句为主,散句为辅,韵脚字不一定是末字,贾谊还尽力把韵部按照平仄以类相押,"真"部和"文"部还可通押。以贾谊辞赋为代表的西汉辞赋在押韵方面无疑处于正在发展但尚未完备的阶段。  相似文献   

9.
据《诗经》用韵研究古四声,有四点需要分辨:一,《诗经》押韵有必韵句和非必韵句的区别,非必韵句对声音(本文关注声调)和谐的要求宽于必韵句,不重复的必韵句韵脚更能反映古声调情况的客观。二,《诗经》同部字相押,有的既同部又同声调,有的同部但不同声调。在符合一定韵式的规律性转换中,同部不同声调也是诗人有意识的换韵,应当视为四声分押。三,因假借、引申派生、语法音变等原因,有些字一字多个声调,根据音义相应的原则,应区别其不同意义和不同语法功能,以定其在具体诗句中的实际声调。四,《诗经》中,平、上、去、入各声,阴、阳、入各声,用韵情况很不同,了解古四声发展演变的不平衡性,各声应区别统计。根据上述四点主张,发现一些新的定例、韵式,以义辨音。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诗经》用韵的四声数据库,从而利用计算机对全诗305篇、1133有韵之章、1696韵段、5308入韵句的用韵关系进行分析和统计。得到以下数据:4548必韵句中,通押183句,占全部必韵句的4.02%。各声通押比依次是平声2.27%,上声5.42%,去声16.71%,入声1.44%。阴、阳、入三声的通押比依次为阴声韵5.88%,阳声韵3.29%,入声韵1.44%。阳声韵中,平、上、去声的通押比依次是1.26%、15.05%、17.86%。阴声韵的去声和阳声韵的上、去声,在《诗经》时代可能处于四声系统上发展完善的晚期。  相似文献   

10.
利用统计归纳法,对两种《楚辞韵读》用韵进行统计,发现两种《楚辞韵读》用韵同中有异。相同表现为对某些韵例入韵及无韵处理相同,对大部分韵脚字的韵部归部相同,对韵例有否合韵现象理解相同。相异表现为韵部多寡存在差异,个别韵脚字的归部、对个别字是否入韵以及异文处理等方面不同。  相似文献   

11.
二十年来,中国散文通史有16部,中国散文通论有7部。分体散文史中.赋史赋论7部,传记史论8部.寓言史3部,骈文史论4部,山水游记研究4部.杂文史2部,尺牍史、日记史、散文美学史、文章学史各一部。断代散文研究中,有关先秦13部.汉代散文3部,汉赋9部。六朝散文3部,六朝赋3部。唐宋共18部.其中合论唐宋古文及八大家者11部。明8部,清代近代12部,其中桐城派9部。  相似文献   

12.
骈文三题     
骈文的对仗在字的意义、词性甚至声调上都有讲究,它不同于散文的对仗和修辞意义上的排比。骈赋同时具备骈文和赋的文体特征,除押韵外,具备骈文的一切要素。曹魏时期,追求骈偶已成为普遍的审美追求,应视为骈文的初起时代。  相似文献   

13.
骈文是以对句 (或偶句 ,即甲乙两句之词性按两两相对的位置排列 )为主体构成文章。骈文是指不押韵的文章 ,即是一种散文。散句兼用在骈文中有其必要之处。骈文若变为四六则倾于工整 ,流于俗体 ,失去雄健、华丽、高雅之趣 ,这不只是文体之罪 ,作者本人更难逃其过  相似文献   

14.
汉赋作为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学形式,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汉都长安,作为汉代强大国力、昂扬奋进民族精神以及汉人宇宙意识和时空观念的载体,为汉赋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和精神发面的强大支持,对汉赋的兴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天人合一观念,深深地影响着汉赋的创作,一是表现为汉赋作家大力宣扬对帝王的“一尊”和“一统”的思想;其次,还表现为汉赋作家对天子仁政的歌颂;第三,汉赋中细致地描绘了天子的祭祀活动,从中也可以看出天人合一观念对汉赋题材的影响;第四,汉赋在对建筑的描写方面,同样充满着天人合一的观念。  相似文献   

16.
三十六体骈文继中唐骈文散化之后,重新回归六朝风调.集六朝骈文和唐骈之所长,在华美的形式之下,多了几分自然圆融、灵动之气.精工典丽、情韵并美,行文流畅,富于变化,展现出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相似文献   

17.
楚辞作为一个专有名词的出现,与语词的搭配和使用习惯有关。楚辞之辞乃文辞之意,汉代既已习用如屈原赋等语词,而楚之名与单个作家名在概念上不能并列,则楚赋之称殊为不类,此舍楚赋而取楚辞之由也。楚辞,亦即楚之赋,实为以楚声及屈原为特定指向的多位作家赋作之类称;而《楚辞》,则是一种特殊的屈原集。楚辞之名的出现,不会早于汉初。《屈原列传》好辞而以赋见称之辞,仍指文辞,断非楚辞之省称,亦非所谓与赋并列之文体。  相似文献   

18.
对骈文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一探索,以为骈文应是“骈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特有的一种主要由对偶句构成,具有对仗、用典、声韵、藻饰等四大修辞形式华美的文体”,骈文与辞赋有区别,不应将以赋名篇的作品归入骈文。骈文的兴盛期可定在南北朝到初唐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