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校外教育开展中儿童文化的缺失主要表现在成人对儿童行为的干涉、对儿童权利的忽视、对儿童人格的不尊重,以及不良社会风气的污染。儿童文化应是自由而无拘无束、纯真而无邪质朴、乐观而信心十足、自主而积极主动的文化。儿童文化视野下校外教育的价值追求应该为了儿童的自由与超越、和谐与发展,策略为关注儿童的需要,关注儿童自身的文化本质,给儿童自由活动的时间与空间。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存的教学理论也在不断更新,为了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校外教育理论被广泛应用,并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校外教育关系着儿童的身心成长,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该文就儿童校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3.
儿童文化是基于其天性和需要并通过同伴交往所形成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是儿童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总和.儿童文化定义了儿童艺术,儿童艺术反哺着儿童文化,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儿童文化在幼儿艺术教育中的缺失主要表现为沉默的自由主权、缺失的游戏精神、消逝的诗性逻辑以及破碎的感觉和反应.儿童文化缺失的最直接原因是成人文化的专断控制,最深层原因则是对儿童以及儿童艺术的误解.重构儿童文化需要重新认识艺术中的儿童,确保儿童文化不受侵蚀;需要提升教师艺术素养与能力,净化儿童文化环境、丰富儿童文化资源;需要艺术教育回归生活,立足儿童文化的生长基地.  相似文献   

4.
当前整个教育系统因为没有正确处理儿童自由与教育权力的辩证关系而走入了歧途,不仅没有实现预期的实践之效,而且导致了对儿童自由的错误阐释。应该肯定教育权力的正当性并保证其在促进儿童自由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地位,两者在教育实践中统一的基础是教育的根本使命,即促进儿童的成"人"。  相似文献   

5.
理解儿童     
理解儿童要基于儿童特点。从"思维能力"、"双重生命"、"心理预置"、"幼态持续"、"儿童的原始特质"及"儿童世界的丰富性"等几方面来理解儿童,就是为了更好地去对儿童进行教育。理解儿童的教育,要相信"人可以教育";要尊重自然,引导自由;要关注成长"关键期";要重视游戏的价值。理解儿童就要走进儿童的世界。鉴于此,要尊重儿童本能;要坚持儿童立场;要关注儿童成长的完整性;要构建"润泽课堂";要重视教师的人格引领以及文化熏陶对儿童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理解儿童     
理解儿童要基于儿童特点。从“思维能力”、“双重生命”、“心理预置”、“幼态持续”、“儿童的原始特质”及“儿童世界的丰富性”等几方面采理解儿童。就是为了更好地去对儿童进行教育。理解儿童的教育,要相信“人可以教育”;要尊重自然,引导自由;要关注成长“关键期”;要重视游戏的价值。理解儿童就要走进儿童的世界。鉴于此,要尊重儿童本能;要坚持儿童立场;要关注儿童成长的完整性;要构建“润泽课堂”;要重视教师的人格引领以及文化熏陶对儿童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论儿童权利的本性及其教育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权利是儿童凭借特殊的身份而享有的正当自由或者利益,这些正当自由或者利益是由道德以及法律所规约的.法律或者道德在确认儿童享有这些正当的自由或者利益时,明确赋予了父母、教师、一般社会公众以及国家所承担的相应义务.受教育权是儿童的一项积极权利,也是儿童的一项基本权利,这一权利的保障对儿童实现其他权利具有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儿童权利对教育提出了承认、尊重和认真对待自身权利的根本性诉求.  相似文献   

8.
媒介素养教育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而校外教育更多注重少年儿童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品质的培养,在推进儿童媒介素养教育方面存在许多天然的优势。应切实利用这些优势,努力探寻更加科学便捷的途径,在开展校外教育活动中大力推进儿童媒介素养教育。在现代媒介社会背景下,媒介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社会文化和娱乐的提供者。所谓媒介素  相似文献   

9.
走向儿童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晓利 《教育科学》2001,17(3):62-64
我国基础教育中的问题基本上都与不尊重儿童文化有关。儿童文化是儿童群体特有的,儿童文化的精神是自由和平等。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有区别,但是它们处在一个共同的连续体上。协调好儿童文化和成人文化的关系是取得好的教育效果的关键。但是儿童文化在社会和成人文化的压制下,有趋于消亡的危险。走向儿童文化是时代的召唤,而走向儿童文化的前提是必须尊重儿童。  相似文献   

10.
当前,回归自然、纯真质朴的原生态艺术受到普遍关注.原生态艺术的传承特点主要表现为师者身传口授、习者在艺术活动中耳濡目染,传承过程通常伴随着集体展演,与当地居民文化生活密切相关.为此,我们重新思考了儿童艺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儿童的角色定位问题,提倡紧密联系艺术文化背景和儿童生活开展儿童艺术教育活动,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关注儿童的即兴表达.  相似文献   

11.
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具有异同性,它是整体感知反应的、诗性逻辑的、具有游戏精神的文化。成人文化是儿童文化的演进方向。儿童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在得到进步成长的同时又失去了纯真天性,在获得“哺育”的同时又受到了“污染”。成人文化经常对儿童文化进行引导和侵袭,尤其成人文化在教育、语言文字、媒体、制度、商业方面的侵袭,使儿童失去了真正的童年。只有让儿童自由的说、自由的行、自由的思,儿童才能更好的成长,人类才能拥有更为文明的未来。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中央与政府正在积极推进校外教育场所的免费开放,这符合校外教育机构的公益性质,但是校外教育机构的免费开放不同于图书馆、博物馆和文化站等文化场所,前者是以人化人的地方,关键在人,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素养很重要,后者是以物化人的地方,关键在环境,作品、展品承载着的文化内涵很重要。校外教育的功能在于塑造人,应该承担起促进儿童人性发展的教育职能。  相似文献   

13.
儿童游戏的性质是由天性与文化两方面来规定的.作为天性,游戏象征着和谐、自由,是人之为人的标志,教育应该建立在儿童游戏活动的基础之上.作为文化,游戏又有着丰富而具体的内涵,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社会的变迁而变迁.这一问题的辨析有着重大的教育学意义,它使我们在肯定教育顺应天性的同时,也要考察游戏活动的具体形态,并对儿童生活的现实进行分析和反思.  相似文献   

14.
日本智障儿童的数学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日本特别支援教育理念,智障儿童数学教育历史、现状与案例,旨在唤起人们对智障儿童数学教育及其研究的关注,促进我国智障儿童得到切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数学教育.  相似文献   

15.
我国基础教育中的问题基本上都与不尊重儿童文化有关。儿童文化是儿童群体特有的 ,儿童文化的精神是自由和平等。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有区别 ,但是它们处在一个共同的连续体上。协调好儿童文化和成人文化的关系是取得好的教育效果的关键。但是 ,儿童文化在社会和成人文化的压制下 ,有趋于消亡的危险。走向儿童文化是时代的召唤 ,而走向儿童文化的前提是必须尊重儿童  相似文献   

16.
当前教育中儿童的成人化倾向省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的成人化倾向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中的一大诟病。从中古以前的儿童混同成人,到近代童年概念的确立,及至当代儿童与成人的界限再度模糊,教育的历史使命也在不断发生着演化。当代教育中的儿童成人化倾向主要表现为儿童需要、探究、语言及交往行为的成人化,而来自教育内部的影响因素包括学校文化、教育目的论及儿童观等的偏失。扭转这一倾向的突破口在于关注并提升教学德性。  相似文献   

17.
儿童的社会化过程是个体成长为社会人的重要生命阶段.制度化的学校教育并非儿童社会化的唯一路径,在家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形式引起了学界与社会的高度关注.本文基于儿童本位的视角,主要从在家教育儿童的学习态度和人际交往两个方面对研究对象的社会化发展情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个案描述和归纳式分析,进而得出结论,“在家上学”的教育方式具有培养“自主型”儿童的可能,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规训教育是一种无视儿童天性,强调对儿童进行训化、操练的教育。这种教育抹煞了儿童的个性,压制了儿童的天性与自由,塑造了儿童一味顺从、驯顺的奴性人格,使儿童成了装配线上生产的"机器人"。规训教育在本质上是非人性、反人性的。本文试图通过对这种规训教育的分析,揭示其带来的不良后果,提出一种崇尚儿童天性、尊重儿童主体性、能动性、敬畏儿童缪斯灵性的教育。  相似文献   

19.
儿童观与教育行为之间是相互构建、相互生成的。不同的儿童观决定了儿童哲学教育的不同理念和路径,儿童观的确立,在中外都经历了从单一平面到多面立体、从简单对立到复杂多元、从客位视点到主位立场的演变。儿童哲学正在引起越来越多国家学术研究和教育实践领域的关注,我国的相关研究与实践探索,让儿童哲学不仅作为一门课程而独立存在,而且作为理念和方法向更多的学科课程乃至课外校外活动拓展延伸。儿童是属于未来的,也是体验和见证当下的;儿童哲学要面对的未来社会和未来学习是值得期待的;未来的儿童哲学教育,将走向对“人”与“智慧”的兼爱,走向哲学与学科及生活的融合,走向时时处处、人人可学的“大众哲学”。  相似文献   

20.
游戏是儿童精神的全面展示。儿童的游戏精神是一种自由的精神,而自由是人文文化的核心价值。儿童教育的游戏化实践就是人文的自由取向在现代教育中的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