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将新生代农民工的特性与社会发展对其素质的要求结合起来,通过社区教育提升新生代农民工整体素质既是社会的责任,也是农民工自身的义务。并在调查石家庄市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生存和融入现状的基础上,从文化融入、培训管理、精神干预和法制教育等四个方面建构新生代农民工社区教育的理想模式,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在制度认可之下的社会认同,共享城市化成果、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分布在社会各行各业,为城市繁荣、农村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近五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表述表明,政府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从基本生存状态的关怀到文化生活需要的关心以及对他们社会地位的重视。政府工作报告对引导各级地方政府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指导,社会福利保障和精神文化需求有重要指导作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相关内容也折射出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地位的渐变。  相似文献   

3.
新生代农民工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主力军的作用,但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生存状态并不乐观。为了更好地化解城乡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必须采取一系列促和性措施:大力发展和规范劳动力市场,做好就业信息服务工作;加强农民工组织建设,拓宽新生代民工的权益表达渠道;逐步降低入户门槛,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分期分批融入城市;鼓励非政府组织参与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再社会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陈甫英  沈裔翀 《职教论坛》2016,(6):65-69,75
文化资本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本形式,对于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目前在城市打拼的极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原本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人际交往、价值观念等文化资本的缺乏,阻碍了他们融入城市,还影响他们的文化素养、职业能力和社会地位。本文通过分析浙江嘉兴市郊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资本存量,提出助推新生代农民工文化资本生成与积累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作为社会结构转型期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新生代农民工渴望融入城市生活却又不被真正接纳。剧烈的文化冲突使这一群体难以融入城市文化,同时对乡土文化和主流文化又有一定程度的疏离和怀疑。重塑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认同,应以变革城乡二元制度、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权益、扩大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消费途径为切入点,培育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自觉,强化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自信,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6.
新生代农民工与农村渐行渐远又融不进城市,职业选择上面临诸多的问题,重精神生活受到社会歧视,其生存处境面临非传统挑战.这既有生活环境变迁的原因,也有制度等问题上的问题,还有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原因.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生存处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制度、政府、社区、市民以及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层面,进行全方位改善.  相似文献   

7.
从市民化要求出发考量,新生代农民工在身份认同、地域认同、文化认同、地位认同等方面存在诸多不乐观的情况。必须认清制度、社会、文化、地位等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认同的影响,增强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的社会认同度。  相似文献   

8.
当前,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但他们在从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流动性较大及就业盲目性等问题,影响了其在城市生存和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针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开展具体的职业指导和职业培训,有利于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自身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及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针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需求转化困难的主观与客观表现,提出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新生代农民工要通力合作,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工作.以此,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需求,帮助其更好地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10.
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是"80后",较老一代农民工有着较高的文化水平,并认同城市的价值观,迫切希望融入城市,但就业权利的不平等仍然是社会的普遍现象。本文在解构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的形成并分析其特征的基础上,从定性的角度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不能实现平等就业的种种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11.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教育需求与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陈艳 《职教通讯》2011,(13):39-42
新生代农民工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农民工,与其父辈相比,他们的文化水平高,而对务农知识却知之甚少,因此他们渴望融入城市生活。为了在城市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他们对教育的需求强烈,不但渴望提高自身整体素质,而且对其子女教育问题非常重视。这就需要国家、社会、企业及社区共同努力,以使新生代农民工能够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相似文献   

12.
杜永红  李鑫 《职教论坛》2012,(18):49-52
新生代农民工具有强烈的融入城市愿望,他们渴望通过培训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增加在城市生存与发展的机会。然而,政府培训管理与投入不到位、企业参与度低、培训机构培训实效性不强、社会支持不足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效果不佳,不利于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因此,需要通过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提高企业的培训积极性、增强培训机构的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构建培训的社会支持环境来进一步完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从而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13.
<正>深圳市总工会曾主持的一项"深圳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显示:深圳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数没有务农经历,一年也难得回一趟农村,他们渴望城市生活,对未来充满信心。农村回不去,城市又难以融入,不少外来务工群体都存在身份认同危机。农民工及新生代农民工是经济发展及城乡一体化的必然产物,他们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显然不能沦为被遗忘的群体。老一代农民工具有务农经验,在经济不景气或无法务工时可以退守农村,拾回务农老本行;但对没有务农经验且不习惯于农村生活的新生代农民工而言,无法指望  相似文献   

14.
继续教育是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最强有力的工具.继续教育应提高供给质量与效率,根据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具体需求进行"精准供给",推行"学历+技能"职业教育模式,增强岗位胜任力,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经济水平;搭建社会交往平台,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提升文化素养,增进文化认同和融合;消除心理障碍,提升归属感和幸福感,使新生代农民工从经济、社会、心理层面融入城市生活,成为城市的"主人翁".  相似文献   

15.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对其个人发展、经济持续增长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问卷调查显示的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若干障碍,应加快制度建设,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给予其更多平等机会,丰富其文化生活,消除歧视,提升其竞争力和素质。  相似文献   

16.
倪倩 《华章》2012,(16)
本文通过对铜陵市南部城区40名农民工的问卷调查,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进行调查对比,总结出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生存特点和精神文化状况,对于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现状出发,对新生代农民工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必须具备的素质进行论述,以期实现其自身价值,更好的服务于经济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对山西大学范围内10位新生代农民工的访谈资料,从融合现状和融合困难方面,研究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合问题。研究表明:新生代农民工融合意愿强,融合程度高;学历普遍较高,但技能储备不足;工作更换较频繁,从重待遇向重兴趣转变;生活方式更城市化,消费方式也更前卫;对城市发展很关心,但社会参与有待提高;收入偏低,城市融合经济基础弱;社会保险参保率低,对社会保险政策认知水平低。  相似文献   

19.
新生代农民工渴望在城市就业、生活,渴望被城市接纳并最终扎根城市,但是由于受到制度、社会以及个人因素的制约,这一群体市民化的道路注定不能一帆风顺。调查发现:二元户籍制度、收入低且不稳定、住房问题、参保率低、长期留城信心不足等是制约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障碍因素。现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构建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收入的保障机制、农民工社会权益保障、推进住房制度改革、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等方面,提出了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路径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产业工人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体制和制度等原因,新生代农民工不满情绪压抑在内心深处,形成怨恨。造成新生代农民工怨恨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社会分层理论看,新生代农民工属于社会下层;从社会身份理论看,新生代农民工属于"边缘人";从社会交往理论看,新生代农民工仍是初级交往为主;从受教育程度看,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怨恨感的压抑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危害:伤害农民工自我心灵,阻碍社会进步;引起农民工思想混乱,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降低政府公信力,削弱社会的整合能力和动员能力。在此提出化解农民工怨恨感的对策建议:提升农民工的社会政治地位,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进一步提高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切实保障其合法权益;完善农民工就业培训,增强其社会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