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代武举制在中国武术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是唐代尚武文化的载体和重要推动力。本文以唐代武举制及武术的发展为研究对象,对武举制与武术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17,(32):192-193
为研究浙江社会变迁背景下武术文化适应过程,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法,得出以下结论:社会变迁必然会引起武术文化进行调适,浙江武术文化变迁的动因有设武举取仕,武术从民间逐渐步入正途,南宋定都,促进全国武术在浙江的文化融合,防寇、抗倭兴武,藏武于民,民国国术馆成立,武术名师荟萃。浙江武术文化有"三态",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种基本形态。舶来运动对浙江武术文化产生了较大冲击,浙江武术文化采用了文化救赎、传承救赎和经济反哺三种适应模式。  相似文献   

3.
宋武举制度体系的发展较唐时期相对完善,但在其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崇文抑武的异化特征。该文通过资料法,对我国宋代武举体系进行了探究。分析表明这种异化特征主要表现在:宋代武举考试内容表现出以文为主;宋代封建皇权重文治不重视武举选拔;武将人才的补充和晋升渠道不以武举选拔为主;宋代理学思潮崇文抑武的特征对其武举科考的消极影响;以及宋代政治腐败都加剧了宋代武举崇文抑武的这一异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资料,分析了宋代武举制度的利弊,以及对以后武举制度的影响。宋代的武举经历了从唐代继承而来的单纯“尚武”甚至自荐的灵活方式,到文武兼备突出以德、才为重以及后期的重文轻武的不合理倒置选拔标准。打破了封建社会根深蒂固的等级用人制度,为赵宋王朝选拔了一批为自己服务的武将人才。但由于封建社会固有的制度缺陷,使宋代的武举制度不可避免的也存在诸多的问题。但其在我国历史上正式确立了封建时期的武将选拔制度——武举制度。为以后的金、明、清时期的武将选拔制度,提供了很好的指导思想和进一步完善的现实蓝本。  相似文献   

5.
唐代的武举     
<正> 唐代创设的武举,属于科举制中专门选拔武艺人才的常科科目。它的出现,是对科举制度的重要发展,使我国古代军官的选拔开始步入经常化和规范化的阶段,堪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史和军事制度史上的重要一页。一、武举的内容及实施过程唐代武举属于科举制中每年举行一次的常科科目。唐代武举考生的来源,因当时未设武学,各类学校通常亦不教授武艺,故惟有乡贡  相似文献   

6.
中华传统武术文化在西方强势体育文化的"笼罩"下迷失了方向。武术教育也主动趋附于西方体育教育思想,陷入了重竞技武术轻传统武术,重技术轻理论,重套路轻攻防,重知识轻理念的困惑境地。本文以传统文化为视角,剖析造成武术教育现实困境的深层原因,探索武术教育的应然走向,旨在回归武术之本质,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7.
唐代武举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在唐长安二年(702年),唐朝设置了武举,改变了以往选拔武官的方式.它的出现,是对科举制度的重要发展,使我国古代军官的选拔开始步入经常化和规范化的阶段,堪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史和军事制度史上的重要一页.虽然不论广义、狭义的科举都是由中央主持的考试,并以成绩作为取舍的主要依据,但是针对武举而言,武贡举与武制举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唐代武贡举的创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制度价值.  相似文献   

8.
随着奥林匹克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内蓬勃开展,弘扬中华武术和武术进奥是武术研究热点.本文用文献检索和社会调查等方法,分析和综合了宗教文化对我国武术文化的影响.发现儒家文化的深远影响和对"文武之学"的提倡起到了推广和传播武术文化的指导作用;佛教和道教的修炼内容与武术密不可分,起到了对武术文化间接推广作用.宗教也提供了武术技术水平提高所需要的传承、交流、研究和提高等客观条件.另外,儒家文化还提出发展武术文化的原则:道教文化为武术文化技术理论完善提供了支撑;佛教文化对武术的传承提供了借鉴对象.  相似文献   

9.
赵秀萍 《考试周刊》2013,(48):193-193
在幼儿园课程体系中引进武术文化,可以丰富运动课程内容,有效地促进幼儿在健康、社会等领域积极发展。"武术文化"的涵盖面很广,包括武术行为的指导思想、哲学意识、行为美感等,使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思想既集中又深刻,既有本质又有表象,既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共性的反映又具有武术本身独特的个性内涵。作者分析了幼儿园武术课程体系中渗透武术文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竞技武术是在中国传统武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竞技体育项目.竞技武术的诞生和发展不仅拓宽了中国古老武术的发展空间,丰富了武术的体育文化内涵,也推动和促进了武术运动的发展和武术文化的传播,激发了其它武术形式的开展,带动了武术在学校的发展.竞技武术对整个武术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通过分析武术在促进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方面自身的优势,探讨了武术在促进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对促进我国社区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研究表明,当代武术文化生产的特性决定其自身发展需要生产者践行时代内涵为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具体表现为:敬业精神可以很好地推动武术文化社会谱系构建和发展;精益求精的态度和行动是"身体的文化"精益化生产机制的必然要求,可以促进武术文化的"精品"生产,顺应社会日益发展的精品化消费趋势;专注精神是武术文化生产者由普通生产者变为"工匠"所必备的精神特质;创新精神是武术文化发展的灵魂,它可以为武术"杂交文化体"的时代性生产注入生命力和活力,为武术文化发展提供不竭原动力。  相似文献   

13.
<正>人才是多元的,选拔方式也应多样化。古代科举考试就有文举和武举之分,如今的研究生招录也有学术型和研究型之别,相比之下,高考制度却一直以来在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显然不合理,难以全面反映广大考生的兴趣和特长,不利于人才选拔和培养。为此,2010年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休闲社会的到来,休闲成为人们重要的生活方式,也成为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武术休闲是休闲文化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结合体.在"以人为本"的当代社会中,武术休闲成为人的发展的重要手段.研究认为:武术休闲有利于人的需要的发展;有利于人的多方面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和谐发展.武术休闲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价值体现,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武术不仅仅是我国重要的民族文化,而且在强身健体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上世纪末,国家体育总局开始实施《中国武术段位制》的相关策略,从而更好地推动了中国武术的发展和传承。在促进高校武术教学新时期发展的目标导向下,本文以高校武术教学为研究对象,就《中国武术段位制》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开展情况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在简要介绍《中国武术段位制》促进中国武术发展重要作用的基础上,论述了《中国武术段位制》在武学教学中的发展和实施现状,最后提出了促进《中国武术段位制》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环境下的中国武术文化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而武术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必须借助媒介。新时期,网络新媒体的出现,为弘扬中华武术文化,促进武术的推广,在全球范围传播中华武术提供了契机。文章首先分析了网络新媒体对中国武术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然后提出了在网络媒体环境下武术文化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15,(60):15-16
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可追溯到改革开放初期的"武术热"。武术作为体育产业的先行者,几十年来历经几次发展良机,却仍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在产业化的进程中始终停滞不前,因其庞杂的体系、深邃的文化尚达不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相结合的方法,结合逻辑化思维研究武术文化在武术产业化进程中的影响,探索出一条以武术文化引领武术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16,(71):26-27
武术运动起源于中国,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的国粹。武术操的学习更注重"德"与"礼"的培养。这与当前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相吻合,也为道德建设提供一个鲜活的载体。针对应试教育及对独生子女教育普遍存在的弊端,强化体育教育功能和思想道德教育功能更显重要。在武术体特色活动中进行"乐美文化"的教育是指通过武术锻炼对学生进行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继承祖国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培养优良品质的教育。因此,本校在乐美文化的引领下打造武术体育特色,使教师的专业技能得到提高,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发展,最终提高我校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教育理念当中,武术的教育工作被严重忽视,尤其是在高校当中,武术教育被定位在学生课余时间消遣的范畴之内,在教育与传承方面都显示出了明显的局限性。武术是我国的国粹之一,也是灿烂的中文文化瑰宝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教育更应该体现出高度的传承性,将武术与文化相结合,升华至"授技育人"的层面,弘扬"人文体育"的精神。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啦啦操发展的近况以及啦啦操的表演方式,研究啦啦操与中华武术文化之间的交集与联系,并探讨了在啦啦操运动中融合中华武术文化精神,以弘扬中华武术文化,推动啦啦操运动的开展,促进啦啦操运动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完美融合,从而为啦啦操的普及推广和更好地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