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老人与海》、《活着》分别是海明威、余华的代表作品,都蕴含着作者的生命意识,对生存命运的探索。本文从两位作家的生平经历、思想中死亡意识的形成入手,比较分析两部作品中作者对死亡的体悟。两部作品的主人公桑地亚哥、福贵在生存困境下分别选择了抗争、忍耐不同的生存方式,他们的人生充满了悲剧色彩,是作者对生存之重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基本困境,千百年来,受制于生存本能和人性弱点的人们,在面对相同的困境时难免不重路前人的覆辙。人生经验的积累在人性弱点的面前总是显得软弱无力,生命即是上天宝贵的赋予,也是我们难以超越的沉重负累。张爱玲及其作品向世人所揭示的,正是人面对这种生存困境时的尴尬与无奈。  相似文献   

3.
德裔美国女记者西尔维娅·纳萨尔的传记文学作品《美丽心灵》描述了美国数学家约翰·福布斯·纳什倾其一生顽强与自身精神分裂疾病抗争,在专业领域潜心研究并最终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故事。该作品被拍成电影后亦大受好评。本文将运用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理论,对纳什的行为和病因进行心理分析,阐述读者面对主人公的经历时所产生的心理共鸣,并进一步揭示该作品中所反映的隐藏在大众内心深处的集体无意识。  相似文献   

4.
程金芝 《德州学院学报》2006,22(3):12-14,83
萧红在《呼兰河传》中通过描述集体无意识笼罩下呼兰河人的悲剧人生,深刻揭露出集体无意识这张无形大网就存在于呼兰河人陈腐的日常生活、落后的民俗传承、愚昧的习惯势力当中,集体无意识已成为一个民族沉重的历史精神枷锁,吞噬着人们的生命,阻碍着社会的进步。作品寄寓了她对这种集体无意识的讽刺与批判。  相似文献   

5.
施蛰存是20世纪30年代率先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挖掘人物潜意识和无意识心理的作家。《春阳》这部作品较好地从主人公的精神层面诠释了弗洛伊德的白日梦与潜意识理论,展示了作家心理分析小说独特的创作手法,文章将从婵阿姨对于性渴望的无意识行为、白日梦幻想及金钱欲望与性欲之间的关系探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6.
借用著名心理学家E.H.埃里克松、卡伦.荷妮等人的理论,从社会和心理的角度,对莫里森的《爵士乐》女主人公维奥莉特的思想行为进行精神分析,探讨人物的悲剧根源及作品的主题意蕴,揭示作家的创作动机。维奥莉特的心路历程充分展示了美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时代新一代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的生存困境。该人物形象凸显了莫里森女性主义叙事中所浸含的对历史和现实的理性分析。  相似文献   

7.
《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它以儿童叙述回忆的方式给我们展现了人作为一种生命个体存在的生存境遇,同时这种生命经验又是非常规的。小说对于苦难记忆场景的冷静描写,对主人公精神、心理困境的描绘,和对人性、生存、历史的思考等等,都是真诚而有立意的,就是通过对苦难记忆的回忆描述,借以清醒地领悟昨天而体会到存在、生活的真意,从而在面对生存之苦时,有一种宽容与抚慰的力量。对生命本身的信仰,也许才是余华小说真意的所在。  相似文献   

8.
李岱 《海外英语》2015,(9):169-170
英国的文学大师D.H.劳伦斯在其小说中积极探索西方工业文明重压下人性归复的途径。他的短篇小说《马贩子的女儿》反映了工业文明对人类的戕害,探讨了生存意志、本能、热血和无意识等问题,蕴含着深刻的生命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英国的文学大师D.H.劳伦斯在其小说中积极探索西方工业文明重压下人性归复的途径。他的短篇小说《马贩子的女儿》反映了工业文明对人类的戕害,探讨了生存意志、本能、热血和无意识等问题,蕴含着深刻的生命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0.
周英顺 《文教资料》2010,(11):24-25
莫泊桑的《项链》叙述了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两次人生理想破灭的过程,体现了玛蒂尔德生存之困境.结合作者卓有成就的短暂生命历程分析。本文作者认为。《项链》暗含着对人类生存困境的关照,也正因为此,它的教育意义是常青的。  相似文献   

11.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学说是非理性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它的主要缺陷是:夸大了无意识在心理活动中的地位,贬低了意识在心理活动中的作用;制造了无意识与意识的绝对对立,抹煞了二者之间的相互绕一;割裂了无意识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否定了无意识内容的客观性;混淆了无意识与生理本能的界限,把人的心理过程生物化,把人的行为自然化了。  相似文献   

12.
在作品《城堡》中卡夫卡描述了土地测量员K和城堡村的人们如何在"城堡"和人生的困境中打转,营造出了一个谎言叠加另一个谎言的效果,从而使作品本身像迷宫一样,凸显了人生的荒诞和人们生存的困境,也反映出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3.
赛珍珠和托尼·莫里森是美国著名的女性作家。两人的处女作《大地》和《最蓝的眼睛》中都描述了女性的命运与土地息息相关,对土地的依恋正是生态女性主义者所强调的女性与自然在孕育生命的特征上是具有相似性的,男性对女性的压迫,黑人对白人的压迫,就像人类对自然的压迫。这种共通性从两部作品中的女主人公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两部作品通过描述女主人公阿兰和克劳迪娅的女性意识,刻画了自然生态意象"土地"。赛珍珠和莫里森共有的"土地情结"深刻反映出两人的生态女性主义观点。  相似文献   

14.
《荒野生存》描述了一个理想主义青年走入荒野的生命历程,打动人心的不是美国人心中的荒野情结,而是主人公身上一往无前的纯粹的理想主义勇气。从电影的四个雏度来分析《荒野生存》的多重视点叙事手法和意义,有助于更好地欣赏时空视听叙事魅力和充分领会电影的主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巴金长篇小说中同样罹患肺病的各色主人公为切入点,运用社会历史分析方法对其不同的死亡催化剂进行分析。从而认为巴金出色地运用现实主义手法,真诚地再现了当时知识青年所面临的三大生存困境,使作品中处处洋溢着现实主义光芒与人道主义关怀。  相似文献   

16.
心理分析批评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建构起来并不断发展的艺术批评模式。它是把现代心理学知识与艺术批评结合起来,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解读评价艺术作品,分析艺术现象的一种批评形式。伊格尔顿认为心理分析批评可以“研究作品的作者、作品的内容、作品的形式结构、或者读者”①。心理分析批评的中心点是心理,主要是无意识领域的本能、欲望。由于以本能、欲望作为批评的中心点,心理分析批评在我国长期受到歧视,随着心理学与生理学的发展,无意识领域越来越被人们所注重,心理分析批评也逐渐被人们理解。尽管心理分析批评家们都以无意识领域中的本能、欲望作为批评的切入点,但各自在批评中形成的批评模式是有区别的:或者是通过艺术家的心理联结艺术家与艺术品;或者是通过艺术品中的人物的心理联结艺术品与读者;或者是通过读者的心理联结读者与艺术品。于是心理分析批评可归结为三种批评模式。 从艺术家到艺术品的批评模式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命若琴弦》中两个盲人主人公的命运遭际,认为小说的文本意义在于作者通过主人公的命运揭示了人类生存困境的永恒性,强调“注重过程”是消解生存困境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18.
本能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其中性本能更是对人类生命形式有重大影响。在二、三十年代 ,沈从文从生命个体的性本能欲望出发 ,细致描摹了湘西世界和都市世界的生命存在。沈从文对生命本能的描述 ,传达了二十世纪中西文化思潮接轨的讯息  相似文献   

19.
《追风筝的人》于2003年一经发表就广受好评,其作者卡勒德·胡塞尼也借此在文学界崭露头角。它通过对主人公阿米尔的生活经历的描述,展示了阿富汗人的真实生存状况和人生困境。胡塞尼运用存在主义思想深入刻画了阿米尔的人物形象与人生经历,表明自由选择的重要性,最后通过阿米尔自我救赎的途径升华了作品的主题。《追风筝的人》所构建的人物关系符合存在主义的思想,社会的动荡、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更为深刻地反映了这一点。本文从存在主义角度对《追风筝的人》进行解读,揭示主人公在荒诞的世界中面临的情感磨难及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历史小说《铸剑》是一个"困境"隐喻,作品表现出了强烈的文化焦虑和思想困惑以及冲不出的困境意识。其中"困境"的呈现是一组悖论矛盾:善与恶、强与弱、胜与败、是与非。作者的无意识的困境意识,在作品整体的思想上以及人物的行为上表现出了强烈的自我否定、怀疑、反抗以至超越的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