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孟君 《现代传播》2016,(4):81-86
乡村是中国电影史中可与城市相提并论的一种叙事空间类型。与城市电影一样,乡村电影的发展始终和中国乡村社会的发展现实相呼应。通过对中国乡村电影的发展史及其空间叙事进行考察,发现中国乡村电影在空间图谱方面呈现出一个单峰波状图,在空间叙事方面则形成"农村"和"乡土"两种书写传统。  相似文献   

2.
电影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意义空间,它通过各种具象元素来表情、表意。当美食作为一种隐喻文本在电影视觉空间中被展示的时候,它不仅仅是一种口中之物、眼中之物,更是一种心灵之物。它既隐喻人类的情欲本能,亦是理性抗争的推动力象征,更是非同质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符号意象。文章以电影中的美食为研究对象,挖掘其作为一种隐喻的文本所可能承载的意义内涵与价值能力。  相似文献   

3.
生活在别处的人们和他们所处的城市是怎样一种情态?我们对于一所陌生的城市总有着不同的"想象",而"电影"能够很好地化解不合理的"想象",是我们观看城市的全景天窗。城市与电影有着密切的联系,城市赋予电影想象力,并激发它的活力,而电影则可以用独特的视角去认识、理解并剖析城市文化。学者和艺术家们曾从文化、交往、艺术、空间等角度思考过城市化发展如何给人类自身带来重大影响,而"华莱坞"这一概念的提出,为全球化语境下华语电影的生产和制作、华语电影理论研究等打开了新的思考之门,鼓励国产电影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华莱坞"电影对于中国城市文化的建构与重现,是世界了解中国城市的另一扇窗口,透过电影展现文化的方式来让全世界华人乃至其他国家的人了解中国的城市文化、中国文化,可以很好地弥补文化断裂所带来的缺憾。  相似文献   

4.
20世纪,社会科学形成了"空间转向"的热点话题,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媒介,是"空间实践"的产物,不是单个、孤立存在的。本文将以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福柯的"话语、空间、权力"理论为基础,将华莱坞艺术电影置于整个电影生态环境中,从话语实践与空间生产的角度,试图探寻华莱坞艺术电影在话语实践中如何能动地建构"表征的空间",其中有何隐喻?电影本身作为一种"空间的表征"又如何参与到媒介生态的建构中?与福柯所认为的权力有何联系?空间维度为我们理解华莱坞艺术电影提供了一个重要视阈。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6,(8):47-50
新时期以来,中国儿童电影的叙事空间处于一种微妙的变置状态,在宏观空间上形成了城市儿童电影与乡村儿童电影的"二元"创作格局。从城市到乡村的叙事空间变置以及对残疾人等弱势儿童的关注,既是五四时期"儿童的发现"的延伸,也是新时期以来城乡二元体制下的乡村儿童的集体失语与逐渐发现的无奈结果,折射了不分地域/阶级的"以全体儿童为本位"的人道主义关怀,也投射着中产阶级对底层/弱势儿童的同情与关注,是五四新文化人道主义的复苏与繁荣。但是由于市场的客观原因与创作的主观原因,人道主义的忧虑又处于乏力、遮蔽的状态,并没有产生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刘桃 《今传媒》2017,25(11)
张艺谋导演的《印象·刘三姐》以自然为媒介、将山水媒介化,并且把源于神话传说的形象——刘三姐置于漓江山水间,从舞台剧到电影再回归自然历经两次祛魅过程.在一次次的文化传播中,"刘三姐"成为一个世俗化的狂欢符号,《印象·刘三姐》在传播中成就本土文化产业的深层机理是值得探讨的,它的成功不是偶然,是多种相关机制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是时间沉淀、意义变迁、祛魅提纯、自然资源与传统文化资源整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王朔与新时期中国电影的文化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8年,有四部王朔小说被改编为电影,这一年被称为"王朔电影年"。"王朔电影年"的出现是新时期中国电影商业化、世俗化趋向的表征,标志着中国大陆的文化空间的再次分裂与转型,以及中国影视文化格局在八九十年代之交的变化:从形而上学的精英话语空间过渡到世俗化的大众话语空间。  相似文献   

8.
王坤 《东南传播》2021,(11):71-74
电影作为城市的产物,"现实之城"和银幕城市在电影诞生之初就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关系,这种关系既有空间维度上的交融,也有时间维度上的互动,所以说这种关系不是静止的、单向的、固定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双向作用的."现实之城"与银幕城市在空间中的交互性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意识层面;时间上的交互性通过对电影《风声》的历史空间、同性恋景观和娱乐化空间三方面的分析展开论述.而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如何将这种交互关系用于实践是需要进行思考的问题,主要就是依凭科技和现实景观开掘影像空间,丰富银幕空间的面貌,拓展城市的"电影性"和银幕城市空间.  相似文献   

9.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聚居形式,它"既是一个景观,一片经济空间,一种人口密度,也是一个生活中心或劳动中心,也可能是一种气氛,一种特征或者一个灵魂"。①近些年来,我国电视剧生产数量增长迅猛,电视剧类型也进一步多元化。其中,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特别是具有鲜明的城市风情的电视剧,使观众充分领略到了大都市的景观、地标性建筑、民俗风情,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与文化热点>一书中,陶东风先生用两次"祛魅",勾连起1978年新时期以来所有的中国文艺思潮与文化热点."祛魅"源于马克斯·韦伯所说的"世界的祛魅",又译为"世界的解咒",是指对世界的一体化宗教性解释的解体.陶先生所说的"祛魅"不是恪守韦伯的原始含义,即不是把"祛魅"严格限于宗教权威,而是同时将它扩充、引申和延展到准宗教或非宗教的力量建立起来的、以一系列包含一排斥的二元对立为基础的、一体化的权威和神圣性.  相似文献   

11.
从镍币影院、电影宫殿到多厅影院,美国电影院发展历程折射出影像消费空间对影视艺术的深刻影响。镍币影院的出现,将一种专属于电影院的"空间感"带给了身处其中的观众,成为体验影像世界必不可少的中介;在电影宫殿的奢华空间中,电影艺术逐渐摆脱"低俗"的形象,向戏剧、歌剧等高雅艺术形式看齐;与超市融为一体的多厅影院,则与消费时代电影观众多元化的趋势相适应,电影成为选择性更强的消费品。美国电影院的发展史,既是一部影像消费空间结构不断转换的历史,更是一部"观看"和"观看者"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城市"在影像传播中,不仅仅可被用来当作一门题材,或是一种符号来承载语境,传递信息.通过分析和研究贾樟柯的电影,我们发现"城市"还可以被编码成传播文本中的一种时空要素,一套叙事结构传递给受众,以此带来不同的传播体验.  相似文献   

13.
现代城市作为一个大众文化产生和滋长的重要场所,它与电影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作为第六代青年导演的代表,王小帅在他的大部分作品中都将人物故事放在了城市背景下,如早期的《冬春的日子》、《扁担.姑娘》,如被称为"城市三部曲"的《十七岁的单车》、《青红》以及《日照重庆》。城市边缘人群一直是王小帅电影中被关注的主体,从主体的视角出发看艺术青年的郁郁寡欢,看被城市空间淹没的残酷青春,看父亲与子女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而重新建构一个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家园。这个家园不光是那些有着光鲜外表的人们的存在空间,也是存有温情的边缘人群的居住场所与精神后花园。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电影"作为一种新的现象闯进了人们的视野.电影艺术的本性和互联网的特性,决定了网络电影的艺术新特征.从电影艺术来说,它的本性在于超脱一切进行彻底的创新,即追求彻底的个性化.从互联网来看,网络空间是一个光滑空间,同样以彻底创新、追求个性化为特性.网络电影作为两者联姻的结果,为电影突破一切限制而呈现其个性化之维提供了可能.网络电影因此表现出颠覆传统电影体制、逃脱金钱-政治联盟、消解作者霸权和颠覆既定理念的艺术新特色.这不但为我们设想网络电影产业提供了参考,也为我们创制网络电影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尊重网络电影的个性化之维.  相似文献   

15.
张乐盈 《今传媒》2020,(4):111-113
随着电影产业的发展和电影理论的不断丰富,受众对于电影的认识从起初单纯将其视为"视觉艺术"转为兼具画面空间和听觉空间的"视听艺术"。声音不再是电影语言中的"附属品",或是"辅助性"元素,它影响着电影情节的叙事建构。本文以高口碑印度悬疑类电影《调音师》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音乐元素、音响元素、语言元素对电影情节的叙事建构。  相似文献   

16.
以一种消费的视角考察电影放映的空间,就是要探究电影放映的空间在电影消费过程中的运作机制.电影宫殿是电影放映空间演变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特殊形态.文章通过梳理这一空间从消费空间到空间消费的演进过程,概括其独特属性,进而考察这一空间内所发生的消费活动,揭示其独特的运作机制,以及这一机制背后所体现的社会语境与社会关系.对跳出建筑学视角的电影放映空间进行认知,可在一种曼广泛的文化的、经济的和社会结构的视角下重新挖掘电影宫殿作为一种空间形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在2017年热映的《缝纫机乐队》这部音乐电影中,一群疯狂地拯救摇滚的人们,决心在即将拆掉的"大吉他纪念碑"前举办一场鼓舞人心的摇滚演唱会。电影把一个城市空间的权力问题置于我们的眼前:到底谁才是这个城市公共空间的主导者?  相似文献   

18.
贾樟柯电影的空间位移与时代书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琛 《青年记者》2016,(17):70-71
电影的空间不是现实世界的物理再现,而是承载了艺术家内心镜像的表意系统,当空间被赋予了一定的社会或时代意义,空间便失去其本来的区域地理意义,而成为一种语言代码,作为一种符号的象征而存在和被提起.贾樟柯电影作品的地理空间从最早的山西汾阳到后来的重庆、成都、广州、北京甚至国外,呈现出不断扩张和位移的特征.然而,始终关注时代变化中个体(群体)的命运和生存状态是贾樟柯电影不变的诉求,空间位移一方面是由于在变化的时代中“被遗忘”群体的转移,另一方面是导演个人文化视角和镜头美学的拓展.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6,(2):24-27
电影《夏洛特烦恼》在2015年国庆电影黄金档中成为一匹黑马,获得了"票房+口碑"的最佳效果。影片结构设计巧妙,记忆还原真实,娱乐品质精湛,东北文化与港台文化混搭出富有节奏的新时代幽默,在朋友圈等社交媒体上获得了可贵的正向内容迭代。影片打破了"有市场无节操"或"有品质无票房"的单向度尴尬,实现了文化生产市场与功能的有机统一,给以消费主义为指征的城市文化增加了乡土属性,为新时期的优秀文化生产去魅。  相似文献   

20.
电影与城市在高速城市化进程和影视文化大繁荣的今天被放到了一起讨论,于是碰撞出了文化的灿烂火花——城市电影.城市电影因其独有的商业价值被慢慢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电影类型,研究城市电影的城市文化书写对这一电影类型的创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城市电影的解读,结合迪士尼动画电影《疯狂动物城》的具体影像案例,分析电影与城市的关系,研究城市电影中城市文化的书写与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