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经济意义,本文以《华盛顿邮报》对中国"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报道为例,以新闻框架理论为抓手,分析了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观点和态度.研究结果发现《华盛顿邮报》对中国的报道充满了偏见、假象和敌意,并将中国塑造成了一个财力强大的强势国家.这样的偏见恰恰与美国一贯的冷战意识形态和"中国威胁论"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大国竞争的产物.但目前世界媒介话语权仍掌握在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手中,这些国家仍可以在意识形态的操纵下继续生产不利于它国的负面言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南海仲裁案"出发,对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中国主流媒体和以《华盛顿邮报》为代表的美国主流媒体关于"南海仲裁案"的相关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从形式特征、报道内容、报道倾向三方面分析《人民日报》和《华盛顿邮报》如何报道南海仲裁案,揭示重点报道内容所蕴含的意义,分析其建构的中、美、菲三国不同的国家形象,在此基础上分析其深层次的成因。  相似文献   

3.
《与全世界做生意》纪实拍摄三十四个中国与全世界之间的商业故事,荣获四川电视节"金熊猫·社会类纪录片大奖"。纪录片是建构国家形象的"有力武器",《与全世界做生意》以平民化视角展现中国人对财富和梦想的理解及追求,弥补经济视域下国家形象建构的缺失,同时呈现中国人与生俱来的商业智慧和民族精神。本文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与全世界做生意》中由商品、贸易、商人等元素折射出的国家形象做出新诠释。  相似文献   

4.
李丹  钟馨 《新闻传播》2009,(10):52-52
本文从文本超结构、超句法结构和互文性,逆向分析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负面形象的建构,并解读再现他者背后的权力角逐。  相似文献   

5.
李琳 《今传媒》2017,25(11)
本文以越南《人民报网》广西报道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框架理论的内容分析法,探讨越南主流媒体如何呈现和构建"广西形象".研究发现,越南《人民报网》主要报道越桂合作交流的积极内容,新闻报道态度呈正面,在传递本国价值倾向的同时也塑造了良好的广西形象.文章指出,越南主流媒体对广西的报道遵循服务于国家利益的逻辑;"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借助国外媒体报道中国地方政府在次区域合作中的作为和成果,有助于中国"一带一路"话语建构和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BBC官网"一带一路"倡议的新闻报道进行文本分析,发现其通过词汇、语法、架构、互文性等手法将"一带一路"倡议描绘成了中国称霸全球的战略计划,并且将中国塑造成了干涉他国内政和损害别国利益的国家形象,并且持续不断地制造并输出了这种意识形态偏见。  相似文献   

7.
话语不仅反映社会现实和结构,而且还建构社会现实和结构。随着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新闻话语日益成为构建社会现实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受众了解社会现实的一种重要渠道。本文以诺曼·费尔克拉夫的话语研究理论为分析框架,从环境新闻话语的文本、话语实践、社会实践三个向度,分析《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有关河北省的环境新闻对河北省生态环境形象的建构。结论表明,环境新闻话语建构了环境污染严重的河北省形象,同时建构了全面、深入、全力进行生态环境治理建设的积极正面的形象。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5,(13):24-29
本文采用批评话语分析方法,以《超级中国》为分析对象,探究该纪录片如何塑造中国形象,塑造了怎样的中国形象,以及其背后有着怎样的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发现,《超级中国》通过过度修饰、及物性、架构、论据、引语等手段,有意识地强调和凸显所谓的中国霸权,试图塑造出强势争霸、居高临下、重利轻义的中国形象。这种形象塑造思维模式与其社会意识形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李俊雄 《传媒》2014,(8):26-27
正亚马逊掏2.5亿美元收购《华盛顿邮报》之后,曾在媒体界上演了一场闹剧。大名鼎鼎的《纽约客》为此恶搞,说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收购《华盛顿邮报》是因为"点错鼠标而误购,想退又退不了"。部分国内媒体信以为真,煞有介事地"辟谣",称贝索斯收购《华盛顿邮报》并非本意,而是因为"点错鼠标"。《纽约客》的一则恶搞消息缘何会为国内媒体当真呢?这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对传统媒体的价值认知已发生动摇。美国知名杂志《新闻周刊》  相似文献   

10.
在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中,国内外媒体都不约而同地关注起了中国救灾军队的表现。国外媒体如何报道中国的救灾军队?国外媒体报道中的中国救灾军队形象是怎样的?带着这个目的,本文分析了2008年5月12日-6月12日《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相关报道。采用内容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结合定性分析,详细解读美国报纸汶川地震报道中的中国救灾军队形象。文章认为,这两家美国报纸报道中的中国救灾军队的形象是正面的、积极的,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多救援能力上的不足等弱点。  相似文献   

11.
王雪松 《传媒》2018,(8):54-56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积极参与21世纪全球治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家顶层战略设计.自从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首次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该倡议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响应,并对世界经济发展有着积极影响.澳大利亚一直与中国保持密切的贸易关系,但到目前为止,仍未与中国正式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笔者试图全面考察澳大利亚主流纸媒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建构情况,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张玉  徐燕雯 《今传媒》2012,(2):37-41
在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中,国内外媒体都不约而同地关注起了中国救灾军队的表现。国外媒体如何报道中国的救灾军队?国外媒体报道中的中国救灾军队形象是怎样的?带着这个目的,本文分析了2008年5月12日-6月12日《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相关报道。采用内容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结合定性分析,详细解读美国报纸汶川地震报道中的中国救灾军队形象。文章认为,这两家美国报纸报道中的中国救灾军队的形象是正面的、积极的,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多救援能力上的不足等弱点。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网络舆论环境呈现出多元化倾向,出现了有损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声音,主流话语的建构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东南卫视推出节目《中国正在说》,通过电视话语实践的形式,讲述中国故事,传递正能量,用"中国话语"建构"中国形象"。作为一档成功的电视公开课,《中国正在说》在主流话语建构中采用了科学有效的策略。从叙事学的角度来看,《中国正在说》在主题、故事、"展示"以及可靠叙事者的塑造上,都为我国主流话语的实践提供了理论借鉴与现实参考。此外,从内容上来看,《中国正在说》的主流话语建构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阐释和补充,对主流话语的建构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余婷  徐宇辰 《新闻世界》2013,(12):133-136
现代社会媒介网络高度密集,新媒体快速发展,公众政治参与度提高,这些都对新一届领导人的形象塑造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选取了《纽约时报》与《华盛顿邮报》的相关报道,分析归纳了美国媒体对华报道的"客观性策略",试以另一种方式解读美国媒体对涉华议题的报道特点,这既是检验中国对外传播效果的一种方式,也为新一届领导人形象塑造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夏芳 《新闻界》2012,(15):21-23,68
本文以《纽约时报》关于2011年故宫失窃案的一篇报道为研究文本解读该报道中的中国形象。研究显示,报道存在对中国的误读,文本作者通过不严谨的叙述,以及由于对中国历史知识的欠缺而妄加推测建构出一个不实的中国形象,向国际社会传递了一个负面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6.
美国媒体关于中国SARS报道中的政治化倾向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通过对《华盛顿邮报》近期有关中国“SARS”报道的文本分析 ,研究美国媒体对华报道的政治倾向性  相似文献   

17.
于钦密 《传媒》2017,(24):70-71
当前,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已经成为连接中外、顺应全球化发展潮流的宏伟构想,承载了一众国家繁荣昌盛的梦想.而《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河西走廊》《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等"一带一路"纪录片充分彰显了这一时代主题,并作为一种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文化载体、文艺形式和传播媒介,逐步形成了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国际文化传播.同时,纪录片内涵丰厚、生动形象、诉求鲜明等优势,能够吸引全球受众的广泛认可与喜爱.可以说,"一带一路"纪录片国际传播对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改善国际形象、强化国际话语权、弘扬民族文化等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章骞 《青年记者》2012,(8):70-71
第一本“男性杂志”即是1933年在美国创刊的《Esquire》,它体现了现代男性主义,或可称为“以消费为中心的男性主义”.《Esquire》对后来者影响深远,大部分男性杂志依然在追随《Esquire》的步伐.①《Esquire》是如何建构男性形象的?其背后的文化涵义又是怎样的?本文拟从《Esquire》杂志的封面形象来切人,研究《Esquire封面男性形象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一、事件解读:"棱镜门"背后的百年隐私风波2013年6月初,美国前中情局(CIA)职员爱德华·斯诺顿通过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爆出两份绝密资料,揭露了美国国家安全局(NSA)一项代号为"棱镜"(PRISM)的绝密级电子监听计划。该计划始于2007年小布什当政时期。在过去六年间,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对微软、谷歌、苹果、雅虎等九大网络巨头公司外国用户实施了  相似文献   

20.
章文宜 《今传媒》2014,(5):59-61
新闻建构社会现实,不同的媒体建构活动不同。本文利用框架理论,对《人民日报》和《华盛顿邮报》就"美国政府关门"事件的报道进行分析,发现《人民日报》的新闻框架单一集中,强调事件经济影响和显现的制度缺陷,带有明显的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色彩。《华盛顿邮报》的新闻框架复杂多面,且直面政府和国会的问题,呈现的事实较为客观立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