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徐珍珍 《新闻世界》2012,(7):151-152
"网络暴民"是大众传播发展过程中的产物。随着受众在传播过程中地位的上升以及互联网的发展,网民成为主要的受众群体,他们努力争取受众权利以及自我赋权。在面对社会事件时,因网民群体的特质,易发生群体极化现象,导致"网络暴民"现象的产生。"网络暴民"存在双面人格,一是纯粹意义上的网络暴民;二是社会行为的监督者与卫道士。在"网络暴民"的监管问题上,需要政府、媒体以及受众三方面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2.
印象整饰,也叫自我呈现,是一个心理学范畴的概念,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印象整饰是人在交往中有意控制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社交技巧.而在新闻播音及采访中,是指播音员、主持人、记者运用恰当的语言、表情或身体动作以及仪表风度等使受众和采访对象产生"自己人"的效应,从而缩短广大受众、采访对象与播音员、记者的心理距离,较好地完成采编播任务.  相似文献   

3.
王萍 《新闻世界》2014,(8):419-420
"第三人效果"是传播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人们在面对信息时产生的"第三人效果"认知偏差很容易导致一些非理性行为,这种"高估自己,低估他人"的认知偏差正是受众媒介素养欠缺的表现。因此,研究"第三人效果"与媒介素养之间的联系,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4.
传播生态环境是一个变动不居的过程,由于受众与社会、媒介等系统的互动关系日益变得复杂,受众角色在传播生态中也呈现出不同层次,即大众受众、群体受众和个体受众。对3个受众层面各自涵义的解读,是对受众的多样性及能动性充分认知,同时也有利于传播生态的合理建构。  相似文献   

5.
媒介话语建构通过系统性符码创造传递给受众,与受众个体原有认知系统发生交互反应,再由受众本身对媒介符码进行分析、判断,进而建构新的意义。媒介与社会事实以及媒介与个人意见和公众舆论的关系既是媒介话语建构的体现,也是媒介话语建构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6.
大数据时代,网络媒介相对于传统网络媒介发生了“空间转移”和“信息转移”的转向与变化,媒介和信息的变化使得大数据背景下传播学的“涵化理论”等经典命题发生了重构。传统涵化理论是单向的、线性的,认为受众在媒介长期影响下形成社会认知模式和社会行为方式。大数据背景下,受众的行为、个性、爱好都受到搜索引擎和企业的追踪,推送式的信息成为网民接触信息的主要方式。媒介根据受众的个体认知模式制造个性定制信息,受众涵化了媒介内容和媒介传播的方式;而媒介推送的信息又进一步加强和巩固了受众的原有认知模式,媒介又涵化着受众;整个互动过程中,受众受到原有自我认知模式的不断涵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无处不在的网络舆情信息深深影响甚至误导网络受众,探讨揭示网络舆情观点的方法,旨在拓展用户的认知深度和广度,提高大众对舆论的辨识能力。[方法/过程]从技术上对比分析观点提取方法间的差异,从认知上阐释网络舆论平台的群体智慧和受众个体的认知过程,进而明确LDA主题模型提取舆情观点的优势及路径。[结果/结论]结合舆论主题和情感因素,基于LDA的网络舆情观点提取,可从海量评论中判定深度评论,摘取主要观点,借助群众智慧,有效拓展个体思想和认知,为从大规模舆情中有序呈现受众观点提供新路径,也为舆情监测与疏导提供切实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吕平 《新闻爱好者》2010,(5):169-170
"镜中我"是传播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C·H·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而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因此,所谓的“镜中我”实质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9.
虚拟实在是计算机技术所创造出来的一种幻象,在这种状态之中,物体既是一种象征也是一种被体验的对象。在虚拟真实之中,虚拟自我也可以理解为人类个体在虚拟时空之中一种栖居和存在的状态。这种栖居和存在势必又将重新建构自我的含义,自我源自两重真实的互动与体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虚拟真实(virtual reality)建构的过程就是人们在与真实对应的虚拟或者虚构的世界中,通过自我的投射或者中介重新建构自我的过程。建构虚拟真实也是人们认知自我的愿望的实现。本项研究以虚拟真实这一传播技术形态为视角来观察人的本体性在这场信息革命中的变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新闻传播从信息科学来讲主要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其过程总是无可避免地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传媒人和受众在围绕新闻报道进行信息的认知、交流的同时,也无可避免地伴随着情感的体验和传递。共同的情感体验可以引发传媒与受众之间的心理互动,使情感互动与信息认知成为新闻传播过程中的统一体。所以饱含着真挚深邃情感的新闻作品往往能够给人以更加强烈的感染力、震撼力,引起情感的共鸣,从而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的感召力。穆青的新闻作品中所渗透的情感,既有与个人的情感需求相联系的体验形式,如乡情、友情、人生感和民族情…  相似文献   

11.
自我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互动中产生出来的,我们既要从与他人的联系中体验自我、调整自我,又从自我出发,去为良性的人际互动极力创造条件,在互动的制约因素与准确的自我观支持之间寻求到统一,从而让人际互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精致和巧妙,使我们的社会更和谐美好。  相似文献   

12.
新闻传播的过程不仅是社会信息的传递过程,同时也总是无可避免地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传受双方在围绕新闻报道进行信息的认知、交流的同时,也无可避免地伴随着情感的体验和传递。共同的情感体验可以引发传媒与受众之间的心理互动,使情感互动与信息认知成为新闻传播过程中的统一体。实践证明,新闻不是无情物,饱含着真挚深邃情感的新闻作品往往能够给人以更加强烈的感染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田梦 《新闻世界》2014,(8):360-361
从法兰克福学派的被动受众论,到霍尔"编码/解码"对受众能动性认知的肯定,再到费斯克对受众创造性的张扬,西方受众研究呈现出一种受众由被动、被规定到积极能动参与意义编制、协商直至创造性理解的动态历程。理解这种历史演进,不仅能够清晰不同时段下受众在意义或价值建构中的地位,而且对于当今日益兴盛的中国大众文化研究,也能从一个侧面进行辨析和阐释,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大众文化发展的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14.
徐园媛 《东南传播》2021,(11):130-132
纪录片作为反观时代的一种个体表达方式,随新时代个体自我表达和实现需求的日益突显,呈现出更多与他人、它物、它地、它时"对话"和"探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创作文本与受众文本互相观照和映射下,创作图景呈现出更多与社会记忆和人类心灵相通的人本主义表达倾向.本文试从创作理念、叙事视角和方式以及表现风格等方面探讨新时代国产纪录片的变化与常态.  相似文献   

15.
依托展品开展探究式教育活动是引导受众有效体验展品、辅助受众认知建构的重要手段。本文根据各地科技馆的实践归纳出一种具有“分解-体验-认知”特征的探究式展品辅导开发思路,即将展品的原理、过程、操作等进行分解,并设计相应的操作、观察、体验过程,以让受众更加清晰地进行探究和认知。本文根据认知理论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了科技馆展品辅导为什么要“分解-体验”、需要什么样的“分解-体验”、如何针对不同类型展品进行“分解-体验”从而获得“认知”。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文章出轨事件为切入点,运用内容分析和个案分析的研究方法,从媒体新闻报道与受众关注内容、媒体自我认知与受众外部评价等视角入手,试图对自媒体时代娱乐新闻报道所涉及的公民知情权与名人隐私权、媒体的良心与名誉、传播动机与传播效果之间的冲突,以及新闻价值与商业价值、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博弈予以剖析与解读,旨在为自媒体时代娱乐新闻报道的健康发展做出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影响力,是指文化活动者以一种所喜爱的方式左右他人行为的能力。电视传媒影响力的发生是建立在电视受众的关注、接触的基础上,也就是电视观众的认知程度上的,经由受众的认可,从而产生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一、"自我互动理论"与受众群的形成 现代象征互动理论的集大成者布鲁默提出了这样一个理论: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即自我互动(self-interaction)."自我互动"在本质上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  相似文献   

19.
蔡迎东 《新闻窗》2011,(3):30-30
体验式报道就是记者深入新闻现场、亲身体验新闻采访对象和新闻事件而采写的一种新闻报道。与现场报道相比,体验式报道用记者亲身经历而非普通的采访方式,强调记者的"参与"和"体验",给读者以真实可信之感,被不少媒体应用,也颇受受众欢迎。近年来,我和我的同事有幸去尝试了体验式报道,同时也感受到了这种新颖的采访方式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20.
王舒瑶  薛可 《新闻世界》2014,(11):135-136
本文以新浪微博末日谣言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微博用户的转发行为和转发动机进行了分析,同时从受众伦理角度对如何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用户对于末日谣言微博的转发行为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娱乐心理和吸引他人注意的心理,而对于转发行为的道德责任意识较为缺失。受众应当提高伦理意识,承当应有的道德责任。同时通过新媒体的便捷性,多方面查找信息来源,了解不同声音,减少"第三人效果"造成的对他人认知和行为的误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