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郑振铎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上自先秦,下迄清代,从宏观上把握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全貌,简单勾划了中国文学批评演进发展的历史。其研究与朱东润、郭绍虞、罗根泽、方孝岳等学者的研究互为补充,拓展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2.
比较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和陈中凡<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不同,阐述郭氏<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特色,编排体例以及成书意义.  相似文献   

3.
自20世纪30年代至今,学术界对郭绍虞的评价和接受,大体表现为三种视角和维度:对《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评说:对作为学术史的郭绍虞的言说:对作为方法论的"郭绍虞经验"的研究。这三个维度,历时性与共时性相融汇,共同构成了郭绍虞中国诗学批评研究的接受史。  相似文献   

4.
郭绍虞秉承学科建设的自觉意识,烛照西学,能动而有效地对接中国文化传统,追求旧学的系统化.进化论、科学意识提供了其理论书写和史料整理的文化向度;以问题为纲,折射出郭绍虞宏观考察和整体统摄文论史料的学术识见,开创一个新的文学批评史书写模式;先驱者的示范行为则成为其超越时彦的物质凭借.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及其古代文论书写塑造了早期批评史编撰的典范,绘制了旧学系统化的实践形态.郭绍虞整理旧学的实绩,既标领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书写范式,又打造了中国古代文论的系统框架,大大促进了中国古代文论学术研究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5.
罗根泽、郭绍虞、张少康是上世纪四十年代以来中国文学批评史撰写的代表性作者,探讨三家的撰写体例、选叙特征和解释方法、重要问题的解决效果,以及文风学风,把握各家文学批评史整理编撰的理路,有助于更好理解中国文论的问题特征和促进文论史研究.  相似文献   

6.
一复旦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教研室成立于1958年,至今已经走过了40年历程。著名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专家郭绍虞、朱东润、刘大杰诸先生,为该教学科研基地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后,王运熙、顾易生教授又带领教研室全体同仁在文批史领域长期地默默耕耘,精心...  相似文献   

7.
王夫子是明末清初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和爱国主义者,在学术上有多方面的成就。他在诗学上的贡献,自然没有他在哲学上和史学上那么卓越,影响也没有那么巨大,可是他却有独到的见解,有值得我们重视的地方。 王夫子的诗论,虽有一些专家论及,如邓之诚的《清诗纪事初编》,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朱东润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纲》等,但都偏于客观的介绍,而且也不够全面。因此,我想本着求实的精神,初步探索王夫之艺术观的得失,以求教正于各位专家和读者。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文研所)《汉文学史纲要》、《中国小说史略》(鲁迅)《中国小说史》(北大中文系)《中国诗史》(陆侃如、冯沉君)《中国戏曲通史》(张庚)《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敏泽)《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中国  相似文献   

9.
作为文学批评史书写中两种常见的范式,"概念脉络中的批评史"和"编年意义上的批评史"在理论预设、研究对象上各具特色、长短互见。比较两种文学批评史的研究路数,较之"概念脉络中的批评史"关注类型研究,注重概念、范畴的内在逻辑关联,"编年意义上的批评史"关注个案研究,注重思想体系之间的意义关联,以及揭示那些隐而不显的批评史资源,因此,可以更为全面地呈现出历史文化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为我们提供重新审视批评史资源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10.
邓蕙 《天津教育》2008,(3):23-26
陈洪: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栖霞县人。60年代就读于天津市南开中学,1968年10月下乡至原籍,1978年10月考取南开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师从王达津先生攻读“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1981年获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1985年任南开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1988年晋升副教授,1991年升为教授。先后开设“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思想史”、“中国小说理论史”等课程,  相似文献   

11.
论老舍的文学批评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文学批评家的老舍,他的文学批评融汇了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及西方文学批评的某些特色,从而形成了颇富个性色彩的艺术审美型的文学批评观.抗战后,他的文学批评观逐渐向社会功利性倾斜,但基本上保持了艺术审美和社会功利的双向选择.  相似文献   

12.
高文波 《丹东师专学报》2009,11(1):73-79,110
在胡风的著述中很难发现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富于学理性的宏观批评。“中国古代文学”作为文学现象就整体而言没有进入胡风的批评视野。当然这不能否认他对少数作品的批评,尤其他对《红楼梦》《水浒传》的批评值得关注。这些批评意见有的确乎发人深省。有的则未必妥当。这些意见和看法隐含着胡风对世界文学经验的重视,既是其理论个性使然。又是“五四”时代精神对他的深刻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13.
张炯是活跃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术界的一位学者、文学家,他在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三个领域融合、创新,并以文学创作实践与理论的密切结合,独树一帜。作为跨世纪并跨越新旧社会的文学家,他经历了历史性变革并确立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学术立场。新时期20年,他从文艺理论研究转向当代文学的评论,后又重返文学史研究的领域。他的学术视野宽阔,一直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从事文学研究和批评,注意从审美和历史的视角去研究文学。他不仅写了许多作家作品的评论,还写了许多综合性的述评,积极充当作家与读者的桥梁,而且不断结合新的文艺实践,参与探索文艺在历史发展中的特征与规律,为当代文学史家提供重要的参照。在文学史的编写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史观,努力吸取百年来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把文学史研究奠定在更为科学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4.
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借镜西学而不失中国文学本位,朱自清的中国文学批评研究展示出独特的话语阐释方式。将零碎散乱的意念整合成一个有机体系,朱自清的文学批评实践标举了横向研究模式,开拓出一条具有民族文化本位的体系建构路径。朱自清的所作所为彰显了一代学者建构中国文学批评史体系的总体期待,展示了批评史学科前自觉时代的创辟实绩。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的文学批评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沈从文有意识地实践着各种文体形式,尤其在语言风格上表现出独创性。在其作品论中,大量色彩鲜明的文学词语以及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使文本呈现出不同于一般文学批评文本的面貌,形成沈从文独特的语体风格。另一方面,沈从文对现代作家的作品进行了文体层面的评价,表现出对文体方面的高度重视。批评的文体和文体的批评可以说是沈从文文学批评有关文体特征的两个相辅相成的侧面,两者从同一个出发点分别指向主体和客体,构成了沈从文文学批评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6.
印象主义批评代表李健吾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个独特的存在,他在中国传统批评和自身京派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独特的文学批评世界。本文对他的批评理论渊源及其批评文章展开分析,认为"奇遇"、"表现"、"相对"正是李健吾文学批评的精神、目的和追求。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一个颇具特色的批评个案,李健吾的批评值得进行深入的全方位研究。作家和批评家的双重身份使得他的批评既能保持一种源自创造的激情和宽宏心态,同时又能具备敏锐独到的识力和眼光,既可探骊得珠,又不忘指陈厉害。因此,“寻美”和“求疵”构成了李健吾文学批评的二重精神品格。总体来说,前者占其主导,后者是对前者的有益补充,从而使其批评既有可读性,同时又有利于批评自身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周扬从上世纪20年代末开始涉足学批评到70年代末复出后的理论述,可以见出他走过了一条由主要根据20—30年代苏联学理论来检视中国坛到最终摆脱其狭隘框架、直接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来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学理论的道路。这条线索约略显示出中国学界接受马克思主义论在中国传播的一幅侧影。  相似文献   

19.
刘迪 《鸡西大学学报》2014,(3):118-119,125
李健吾是我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十分重要的批评家,因标举"印象式"批评而闻名。他的批评一方面吸收了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的传统,另一方面又受到西方印象主义批评流派影响,独具一格。试从李健吾《咀华集》《咀华二集》入手,结合作者所受东西方文化的影响,论述其文学批评的风格特色。  相似文献   

20.
周扬建国前的文学批评理论是自成体系的,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积极推崇文艺斗争是周扬建国前文学批评理论的核心。周扬建国前的文学批评实践则是作为政治家的社会政治批评与作为文艺家的审美鉴赏式批评的矛盾统一。对周扬建国前的文学批评的研究和阐释,可以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提供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