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其内容浩繁精深,形式纷繁多样,蕴含着丰富而宝贵的祖国文化遗产。在当今的文化重构的背景下却遭受冷遇,出现"失语"症状,学生普遍反映冷淡,"批评史"变成"批评死"。对于这种现状,从教学的层面看要转变教学原则:既要注重批评元典也要进行现代阐释,使学生看到其有当下价值;既要注重批评元典也要揭示其诞生的文化背景,让学生觉得其有趣味。在有用又有趣的前提下,学生才会亲近她,批评"死"才会"活"过来,也只有这样,"失语症"才有可能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2.
迄今为止,研究者仍然无视胡先骕在推动古典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参与建构现代文学批评系统以及订立文学批评规范等方面的作用,自然也就不认可其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无疑,对此重加辨析有助于纠正当前胡先骕研究中的不足,也能为我们反思现代文学批评史的研究与书写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自20世纪30年代至今,学术界对郭绍虞的评价和接受,大体表现为三种视角和维度:对《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评说:对作为学术史的郭绍虞的言说:对作为方法论的"郭绍虞经验"的研究。这三个维度,历时性与共时性相融汇,共同构成了郭绍虞中国诗学批评研究的接受史。  相似文献   

4.
目前,国内对"文学批评"的说法经常与"文学批评学"相互混淆或不加区分。随着"文学批评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和时代的发展变迁,文学批评的概念已经明晰。当代的文学批评呈现出了专业批评、媒体批评、网络批评三局鼎立的局面,也出现了跨学科的文学批评等特点。当然,文学批评也出现了诸如"缺席"、"失语"、缺乏传统文化根基等问题。文学批评理想状态应该是建立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视野上的开放性的社会历史批评,文学批评在未来的发展是应该是多元的。  相似文献   

5.
大众传媒与文学批评的非学理性倾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众传媒的介入,使文学批评的非学理倾向逐渐增强:一方面是平民化文学批评倾向明显,没有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等晦涩的概念和理论范畴,注重文本对读者的亲和力;另一方面,深度的放逐,批评批判化的倾向出现,导致真正批评的缺席,没有比较中和的批评互补,不能推出新的典范。和谐的批评秩序来源于在丰富、完整、立体、多维的理论批评视野中观照文本,以一定的学术规范进行文学批评的写作。  相似文献   

6.
姚云帆 《文教资料》2009,(10):12-14
本雅明早期文学批评思想的核心概念是“批评”。这一概念和德国歌德的“外观”有着密切联系,把握两者的联系,对理解本雅明文学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研究“批评”和来自于歌德的概念“外观”的关系,以《德国浪漫派中的艺术批评概念》为核心,透视本雅明早期文学批评的发展逻辑。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批评已成为当代文学批评的"元问题",小说批评在其中具有极为典型的示范意义。而以80年代的王安忆小说批评为例,梳理新时期文学批评在建立过程中所引发的批评模式、批评话语、批评姿态的转变,这不仅表征了当代文学批评在面临具体作家作品时的共性问题,也意味着新时期的小说评价过程中在评价范式与审美标准上凸显的小说评价史问题。  相似文献   

8.
王弼以哲学家的致思在经书注解中建构了自己的文学批评理论体系,这种隐匿在哲学玄学本体论下的批评理论范式在形上层面为后世树立了理论高标与思维指向。然而,王弼的文论史地位几乎是缺失的,其批评理论范式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与彰显,甚至可能被深度遗忘。因此,对王弼批评理论范式的深入研究在当前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学理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生态批评和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是在生态危机语境下诞生的两种最新的文学批评。前者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后者属“交叉之交叉”;前者的理论资源包括浪漫主义文学、生态学、环境伦理学、生态哲学、生态神学等,后者是生态的,女性的,又是多维视野的;两者的批评策略都是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但前者解构的对象是人类中心主义,而后者解构的对象是双重的,即人类中心主义和男权中心主义;两种批评都是国际后现代文化思潮中的生力军,都以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和全人类生存前景的关怀而充满生机和活力。对两种批评的讨论有助于把握和运用两种理论。  相似文献   

10.
对现代文学批评史的时间跨度进行界定是关系到如何看待现代文学和现代文学批评的重要问题。温儒敏、许道明、黄曼君的三种代表性的分期模式是分别从文学、社会学和文化学三个角度进行的。而众多分期模式的存在与学者对现代性的理解、对话语权的争夺,以及对现代文学/文学批评的合法性的认识是密不可分的。对文学批评史分期的不断争论也最终推动了文学批评史研究走向纵深。  相似文献   

11.
目前,国内对"文学批评"的说法经常与"文学批评学"相互混淆或不加区分。随着"文学批评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和时代的发展变迁,文学批评的概念已经明晰。当代的文学批评呈现出了专业批评、媒体批评、网络批评三局鼎立的局面,也出现了跨学科的文学批评等特点。当然,文学批评也出现了诸如"缺席"、"失语"、缺乏传统文化根基等问题。文学批评理想状态应该是建立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视野上的开放性的社会历史批评,文学批评在未来的发展是应该是多元的。  相似文献   

12.
陈利丽 《孩子天地》2016,(7):203-204
中国艺术批评史并非各类艺术批评思想发展的集合,而是以各类艺术批评、诸子百家著述以及两汉儒生注经等为依据,不断归纳、提取的命题、观点以及思想等,并将其进行系统的阐述,对于整个艺术批评均适用。目前,艺术批评史得到相关专家与学者的关注与重视,致使艺术批评史研究进入新的研究领域。本文笔者将基于艺术批评史,介绍艺术批评史研究现状,阐述艺术批评史研究存在的问题,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13.
《山峡中》是艾芜短篇小说集《南行记》中极具文学批评史意义的一个文本,对它的研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现代文学文本批评不断深化的演进历程.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周立波就给予了《山峡中》“哀诉凄婉的流浪者之歌”的评价;50-70年代的研究主要体现为文学史对作品所反映的社会根源的意识形态化解读.其中,陈翔鹤内转的批评视角则肯定了《山峡中》的文本地位和价值;80年代的批评视域从之前的窄化开始走向宽广,出现了较为系统的以文艺理论为支撑的批评和比较研究;90年代以来,《山峡中》的文本意义与主题意蕴等,更是得到了较为丰富的多元阐释.  相似文献   

14.
在文学史研究与文学批评领域,董之林提供了一种回返本原的研究与批评范式,即在文化网络中对文学史和文学现象进行历史的研究、审美的批评。为此,董之林在治史观念上,试图以双向反思的方式探勘历史相关性的"缝隙";在叙史方式上,试图以多种方法宽而微地体悟历史细节并审美叙述;在叙史主体的建构上,试图以守护方寸、反抗虚无的自我矛盾体确立一位学者在这个混乱时代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5.
风骨论在《文龙雕龙》中的地位十分重要,研究它,有两种途径一是对风骨范畴确切涵义的探讨,二是对风骨论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的考察.相比之下,后者显得薄弱.本文不纠缠于风骨范畴本义的探讨,而试图从《文心雕龙》的另一篇《程器》入手,考察刘勰风骨论形成的社会文化因素.本文认为,《程器》与《风骨》,一论世,一论文,一为社会批评,一为文学批评,二者实有内在逻辑联系.刘勰社会批评的思想左右着他文学批评的态度,而其文学批评中又明显含有社会批评的投影.换言之,《程器》是社会批评中的风骨论,而《风骨》则是文学批评中的程器说.由《程器》观《风骨》,实际涉及两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问题从社会批评到文学批评,从贵器用到重风骨.  相似文献   

16.
《石家庄学院学报》2022,(1):153-157
"四要素"文论批评模型以"浪漫主义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传统"为主要讨论对象,同时也成为分析各种艺术理论、艺术批评的主要趋向。然而,所有的批评家、理论流派不可能对这四种要素同等重视。艺术从自律、他律走向通律性的过程,也是艺术批评不断扩大研究对象范围的过程。随着艺术边界的不断拓展,艺术的概念、定义、对象、场域、社会动力,甚至艺术终结与否都成了艺术批评所关注的对象,即艺术批评从"艺术学"的概念走向了"社会学"的概念。艺术批评的范围随着艺术边界逐渐扩展,研究对象也愈渐复杂,由艺术家、作品、观众、宇宙所形成的艺术批评模式进入社会性的、多层次的、多向关系的艺术批评模式。  相似文献   

17.
目前,中国古代文学大家名著的研究处于某种程度的困境之中,呼唤新的研究视野的开启。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也多整体史研究,多属学科的宏大叙事,也呼唤新的理论视角的转换。我们认为,作家作品个案批评史的研究是两个学科领域向纵深发展的可取之路。以杜甫为例,审视千年杜诗学,我们不难发现,实际上是存在一部杜甫批评史的。大体来说,这个客观存在呈现出历史的时代性、过程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清理和建构一部杜甫批评史,无论对杜甫研究、对了解历代诗学观念的演进,还是对中国批评史学科建设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批评已成为当代文学批评的“元问题”,小说批评在其中具有极为典型的示范意义。而以80年代的王安忆小说批评为例,梳理新时期文学批评在建立过程中所引发的批评模式、批评话语、批评姿态的转变,这不仅表征了当代文学批评在面临具体作家作品时的共性问题,也意味着新时期的小说评价过程中在评价范式与审美标准上凸显的小说评价史问题。  相似文献   

19.
史书体是两汉文学批评重要的言说方式,其体制又可细分为史传体、史赞体和史志体三类。史传体批评主要是以“叙”为外在的语言呈现,寓“论”于“叙”中;史赞体批评则以“论”统摄.兼具抒情、叙事:史志类批评以目录方式结撰文学批评。开后世文集类批评文体之先河。  相似文献   

20.
郭绍虞是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发展的奠基人之一,对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极富个性特征,其一,在资料收集上,掌握丰富的史料,且注重“史”与“论”的结合;其二,在方法运用上,注重从思想背景切入分析,并贯之“以问题为纲”的编排体例;其三,融入文化革新的时代潮流,运用“进化论”的观点阐述中国文学批评的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