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列子·天瑞》中有个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杞国(今河南杞县)有个人,担心天要塌了,惶惶然不可终日。后世认为他无事生非,自寻烦恼,嘲之为“杞人忧天”。愚意以为,这位杞人不应当受到嘲笑。他能想到别人认为不可能发生的事,担心天会塌下来,有“忧患意识”,这总比“反正天塌不下来”,“即使天塌下来也有高个子顶着,与我无关”等心态要可取得多。近几年在市场经济大潮  相似文献   

2.
鹏鹏两岁时,已经会在舞曲中扭动腰肢了。于是,面对着这个“小故事迷”,我第一次摆出“故事大王”的架子,让他跳个舞,以换“大象”、“美猴王”的故事。这次“交易”来得突然,成得顺利,不但他跳得十分认真,而且我的故事讲得也较前有声色。起初,这种“交易”是简单的,往往是一个故事或游戏,换他一段舞蹈或做一个什么模拟动作。当然“交易”是不等价的,而乐于吃亏的总是我这个当爸爸的。一次我讲述了  相似文献   

3.
“喂,王后,到该讲故事的时间了。”国王说。这段时间,他如果不听故事,觉也睡不好,饭也吃不香。他越来越离不开山鲁佐德了。“好吧。”“今天讲些什么?”国王好奇得伸长了脖子。“我就讲一个航海的故事。”山鲁佐德想了想说,“一个叫辛巴达的水手航海的故事。”“哦,辛巴达,一个好名字。”国王说。辛巴达是个游手好闲的年轻人,他住在巴格达城中。一天,他突然想到人的一生不能这样白白度过,应该趁年轻时多做些事情。于是,他就买了一批货物,出去航海。他航行了很久,每到一个地方,都上岸和当地人做买卖。一天,他们发现了一个小岛,就把船停到岛旁…  相似文献   

4.
孟姜女故事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姜女故事渊源流长,传说纷异。先秦记载杞梁战死,其妻以妇人无外事为由,辞郊吊。稍后儒家以杞梁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称颂,均意在讲礼俗。到了汉代,逐渐加工,创造出杞妻哭夫,城为之崩的动人故事,重在表彰贞烈。自唐代以来,故事更趋于完整,通过各种文学形式的改造,人物、情节都有了改变,孟姜女的名字代替了杞梁妻,人物形象更鲜明动人,情节更丰富,重点突出了暴政造成的社会悲剧。此时,也出现了不同时地的传说。明清以后,各种考证纷繁复杂。各地建立的姜女祠庙也反映了传说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画画     
曾跟孩子分享一个故事:一个画师为人画像,他希望把这个人画得好看一些,因此把鼻子“矫正”,把眼睛画得炯炯有神,把嘴巴画得有笑意,脸上皱纹也少画了几笔。那个人看了,非常不满意,认为画师才艺不精,要他重画。这样,又画了好几遍,那个人仍有怨言,说画师把他画丑了。画师愤愤地说:“其实就是因为你长得丑,我希望把你美化一些!”  相似文献   

6.
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发现一个学生屡将“湖”字写错,便给他讲“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要求他象故事中的人那么刻苦,照“湖”抄一百遍。学生抄完后,却弄得教师哭笑不得,因为,前几行写得象“湖”,后来成了畸形字,最后竟写成胡来的“胡”了。  相似文献   

7.
高思嘉在《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4期撰文指出,孟姜女故事渊源流长,传说纷异。先秦记载杞梁战死,其妻以妇人无外事为由,辞郊吊。稍后儒家以杞梁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称颂,均意在讲礼俗。到了汉代,逐渐加工,创造出杞妻哭夫,城为之崩的动人故事,  相似文献   

8.
师:这节课我们不动笔,继续“聊”。 有些同学,一下笔就会让人佩服:他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故事?为什么他说的故事总是能引人入胜?他怎么能“编”得那么曲折?他是用什么办法把我们的眼泪引出来的?……  相似文献   

9.
<正>莫言在瑞典学院演讲时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讲故事不仅是文学家问鼎诺奖的利器,也是广大中学生作文的入门功夫。讲故事的要旨有二:其一,你要把故事讲得引人入胜,这样才会有人“听”;其二,你要把故事讲得合情合理,这样才会有人“信”。下面笔者就以梁晓声的《第一支钢笔》为例,解读这两个要旨。一、引人入胜才会有人“听”同样的一个故事,有的人能把它讲得令人拍案叫绝,有的人则会把它讲得令人昏昏欲睡,诚可谓“故事人人能讲,各有高下不同”,这取决于讲故事者叙事技法的高下。莫言为什么能把中国乡村的故事讲给世界?凭借的正是他“很好地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的独特的叙事技法。一条床单裹在身上怎么看都不雅,但经过设计师摆弄,就能成为一件新潮的时装。这个“摆弄”在“讲故事”中就是叙事技法。  相似文献   

10.
人们一提起“杞人忧天”,就往往认为杞人实在好笑。你“忧”什么不可以,何必去“忧天忧地”?天能塌下来吗?地能陷下去吗?因而从古至今杞人的忧患意识,一直被当做“庸人自扰”而受人嘲弄。相比之下当今一些国有企业的职工,认为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无论怎样也垮不了而不“忧厂”,倒很危险。 现在的大气层污染  相似文献   

11.
小贩波利坐着他的马拉车,来到了故事城。“我很高兴又回到了故事城,”他说,“这是一座人人都会讲故事的城市!”小贩波利将他的马车停在城市广场上。“你好,小贩波利。”波利的耳边传来一个悲伤的小女孩的声音。“噢,是我的老朋友彭妮!你有什么好故事可以卖给我吗?我很高兴用我大车里的东西与你交换!”彭妮开始一边呜咽一边撸鼻涕。“我几乎连一个故事也没有了!故事城里没有一个人有故事了。我们全都将故事遗失了!”“你们将故事遗失了?这是什么意思呢?”“讲完一个故事之后,它就不见了!我们再也想不起来了。你今天下午来故事交换处,看过之后…  相似文献   

12.
李小二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刻画最成功的小人物,他确实小,小得连名字都没有;可是他又很“大”,大得立于故事的开篇之处,大得可以与八十万禁军教头为友,大得甚至可以探听朝中机密。可见,此“李小二”虽“小”,其作用却“大”,用意也深。  相似文献   

13.
图书馆是人类知识的宝库,它荟萃了古今中外各种类型的文献。什么是文献呢?“文献”二字自古有之,在我国,它最早出现在《论语》中。《论语》第3卷“八佾”篇中记录孔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微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再徵之矣。”杞、宋是古代的国名。杞是夏的后代,宋的是殷的后代。孔夫子这段话的大意是:他能讲解夏代和殷代的典章制度,但对杞国、宋国的典章制度因文献不足而无法讲解。如果文献充足,那他就可以取得证明了。这段话表现了孔老夫子论事有据,注重文献的治学精神,而何谓“文献”…  相似文献   

14.
启扬是我班的一个小朋友,他的性格比较内向,也不大活跃,无论在什么场合都不大起眼,也不会引起别人多大的关注。然而就是这个男孩子,使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师爱不可偏倚。 那天,我组织小朋友玩“小剧场”的游戏,小朋友都把手举得高高的,都想当小演员给小朋友表演。这时,我突然发现,平时总喜欢一个人静静画画、看书的启扬坐得直直的,也举起了手。他的一双大眼睛似乎充满了渴望地望着我:老师,可以让我来表演吗?我心一动,就请了他。他上台讲了一个外婆在家里给他讲的故事。由于故事很有趣,他讲得又响亮又认真,小朋友都被吸引住…  相似文献   

15.
狼来了     
“狼采了”的故事告诉人们:经常说谎的人,即使有一天他说真话了。也没有人相信他。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君主或权臣掌握着生杀予夺的大权,其个人好恶,往往决定着臣民的命运。当他们心血来潮时,偶尔也会把“乌纱帽”“赏赐”给下属。历史上就发生过一些荒唐可笑的“得官”故事。打赌得官南朝时期的宋文帝刘义隆有个奇怪的癖好——与人打睹。每当获胜便哈哈大笑,得意非凡。谁知有一次他与巨子羊立保打赌时,运气不佳,输掉了。赢家向他讨赏,文帝说:“朕封你作宣城太守吧!”就这样,羊立保轻而易举地拣了个“肥缺”。  相似文献   

17.
叙述方式借助于一套结构设计和辞令手段,从而塑造出故事媒介人——或所谓叙事人的一种典型。 在西方文学理论领域,对于叙事人的研究开始得相当晚——约在19世纪末叶。然而,从那时候起,已经有许多学者致力于对叙事人和他所显示的虚构世界之间关系的研究。关于叙事方式也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论点,例如“观点说”、“形式说”、“场合说”等等。  相似文献   

18.
向日葵 《江苏教育》2022,(63):79-80
<正>小石瘦瘦高高,眼睛极亮。他非常爱讲故事,在一次班级故事会上,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讲得声情并茂,话音刚落,下面一片叫好。那天,他戴着“故事大王”的奖牌在操场上奔跑,身边的朋友们跟着他欢呼,同学们也都称呼他为“大圣”。他眼神里满是骄傲,仿佛是非洲大草原上那狂野的生命,充满了生机。一下课,石大圣就像踩上了筋斗云,“横扫”走廊,大大咧咧的行径让同学们对他爱恨交加。谁能收住他呢?只有他的妈妈算是他的“紧箍儿”。他一出生就没见过父亲,  相似文献   

19.
形容一个人做事草率、不认真,常常用“马虎”或“马马虎虎”;对处事敷衍、粗心大意的人,我们也往往称之为“大马虎”或者“马虎先生”。你知道吗,“马虎”这个词,相传还有一段凄惨的故事哩。据说宋朝京都有个画家。有一次他即兴画虎,刚刚画好一个虎头,这时有人来求他画一匹马。他嫌重画费时又费事,就在刚画好的“虎头”下面又画了个马身子,求画人不解,问他画的是什么,画家回答说:“马马虎虎吧,反正都是大个子动物,也差不了多少。”求画人见他画得不伦不类,很是生气,没有要这幅画就走了。谁知画家倒以为这是自己的发明创造,竟然把“画”挂在…  相似文献   

20.
可能是由于未单独结集出版的原因,师陀的散文诗集《夏侯杞》长期未被研究者注意。这部专注于内心的自省式作品,以“我”(“你”、“他”)为中心,从不同角度切入人性、生命、爱、童年、家园等主题,凸现出夏侯杞———这位现代杞人的内心旅程。它不仅是师陀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的表露,也是作家探寻自我、建构自我的尝试。因此《夏侯杞》对于师陀,正如《野草》之于鲁迅,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