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小学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更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教师应该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提高音乐课堂效率。本文主要从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因材施教、恰当地评价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提倡音乐方式多元化教育等方面来论述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相似文献   

2.
自信心是学习的基本动力,更是学习音乐的内驱力。目前农村音乐课中,中学生们对于音乐教育的渴望与实际具有的音乐素质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许多农村孩子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喜欢唱歌,却不愿意歌唱。这些怪现象都与学生的自信心不足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一名多年在农村一线从事音乐教育的教师,我就以自已的体会,谈谈音乐课上对农村初中生自信心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3.
音乐,拨动着人们的心弦,触动人们的灵魂,对心灵有着积极的陶冶作用。音乐课上,学生或唱、或跳、或奏、或演,通过对音乐的表现,使学生能够充分地展示自我。因此,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音乐课堂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在音乐课上我非常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时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心理,不断鼓励学生的自信。并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快乐。从下面...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一加拿大中学音乐教师的音乐课堂教学,探讨如何在新课标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和重塑音乐老师责任意识和自信心。这是一堂8年级的音乐课,班上有学生25名,其中男女比例分别是14:11,音乐课时间是50分钟。课上,老师首先把大家带到了音乐室,按照分组的情况集合。然后任务布置:1、每个小组内部达成协议创造一首真实场景的背景音乐。2、有自己小组内部的"乐谱",即自己创  相似文献   

5.
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自信心强的人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相信自己存在的价值,相信自己能获得成功,哪怕遇到困难,也能直面困难,迎难而上。然而在中学音乐课堂中,很多学生不能当众自信地表演,出现了“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的现象。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让学生在学习音乐中得到快乐,充满自信地面对学习和生活,  相似文献   

6.
音乐课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会战胜自己,自信地走上讲台演唱歌曲,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树立其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受音乐、表现音乐.让音乐课堂真正践行素质教育、创新教育.  相似文献   

7.
肖素芬 《文教资料》2008,(10):144-145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自卑心理具有较强的危害性,青少年在生理、心理发展过程中很容易使自信心受到挫伤,产生自卑心理.在新课程实施的情况下,音乐课要使全体学生自信地参加音乐活动,就必须克服自卑心理.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音乐课教学使学生克服自卑心理,积极参与音乐活动,树立自信心.  相似文献   

8.
孩子对音乐有了自信,那么上音乐课也就更加有兴趣了。因此在音乐课上,笔者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相似文献   

9.
自信是一个人一生成功的基石,从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尤为重要,让学生在音乐课中体验成功,在感受乐趣中潜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这也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音乐课堂中自信地表演、成功地体验,来影响学生,进而树立生活中的自信。  相似文献   

10.
周敏 《成才之路》2010,(34):66-67
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可是上好一节音乐课却是不易,首先要消除学生心中对音乐课的种种顾虑,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其次转变教学方式是关键。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就要为学生提供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广阔天地,这样学生才能喜欢音乐课,音乐教学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是小学音乐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通过我们的音乐教学而培养出的将来从事音乐专业的人必定是少数,但毋容置疑,音乐教育有其特殊的优越性,是其他教育不可取代的。学习音乐,除培养孩子良好的审美情趣,增加艺术修养外,对其完美人格的塑造也是有其深远意义的。在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方面尤为重要。唱歌教学是音乐教学中的主要内容,那么培养学生唱歌的自信心也就是在音乐课中培养学生自信的最重要环节。那么如何在唱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  相似文献   

12.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且在总目标指出“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从新课标的要求不难看出,新课改下的初中音乐课更注重学生音乐实践能力的培养,且倡导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以活动来作为基本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13.
孙静 《考试周刊》2013,(70):182-182
<正>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有组织的音响实现思想和感情的表现与交流必不可少的听觉艺术,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小学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利用自己的所学特长,上好每一节音乐课,让学生在音乐课上更深层地欣赏音乐、体验音乐,享受音乐带来的艺术美,是我一直努力达到的教学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4.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带来了音乐教育发展的春天,它改变音乐课无地位、无组织、无核心的局面,正在走向日益完善、系统的道路.在音乐教学中以下几个问题特别值得教师重视. 1 树立良好的歌唱自信心 这也是很重要的一步,大家都知道自信心对人的重要性,一个人如果没有好的自信心,那他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一事无成.而自信心对一个歌唱者来说尤为重要.那要怎样才能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呢?这是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合作才能达到的.比如在上课的时候都会找出学生的毛病进行纠正,这是每个音乐教师的职责,但是切忌挖苦嘲讽,这会严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应该多给学生一些表扬和肯定,及时留意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变化,保持和培养学生的细信心.  相似文献   

15.
<正>在音乐教育界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为什么不喜欢呢?"我扪心自问,因为我们只是在照本宣科地教教材而不是有创意地用教材。我只顾着自己的感受而没有走进学生的心里。若想让学生喜欢我们的音乐课,教师得先改变自己的理念,改变自己的课堂,如何创设具有趣味性的音乐课,使学生真正喜欢上音乐课?笔者有以下几点尝试。一、让快乐成为音乐课堂的一种习惯音乐家冼星海曾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快乐常见的表达方式是笑,一个巧妙、艺术、新奇的融入往往能吸引学生,激发学  相似文献   

16.
胡静 《陕西教育》2003,(11):35-35
新教材设计了不少音乐活动,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运用音乐活动进行教学。通过生动形象的音乐活动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活跃课堂气氛。《课程标准》认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小学音乐课的音乐活动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音乐游戏体态律动、歌唱表演,即兴伴奏等。下面我就音乐课中的活动设计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音乐课是人文科学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学的一门必修课,是人生的重大转折。而在小学低年级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和教师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每一节音乐课的教学质量,也影响着“美感教育”和“情感教育”。如果能将心理学的有关知识运用到音乐教学中去,掌握好低年级学生以及教师在音乐课前、课中的心理状态及变化,无论对音乐课教育质量的提高,还是对音乐教学的课堂实践,对学生今后美育的实施,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指出:"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标准》对音乐课程的性质  相似文献   

19.
李姣凡 《儿童音乐》2011,(10):72-73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指出:"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标准》对音乐课程  相似文献   

20.
小学音乐课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声乐教育,是我国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学在让学生获得音乐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注意激发学生的音乐潜力,并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是当下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当前音乐课现状 音乐是很受小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大家喜欢音乐课活跃的气氛,而且音乐课压力相对较小,是表现自己的良好机会,即使学习成绩稍微吃力的学生,也不会拒绝音乐课,反而更容易投入到其中.但在音乐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教师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