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1 毫秒
1.
以国家新大纲"普通话水平测试用朗读作品60篇"以及广西新大纲"普通话水平测试用朗读作品50篇"作为封闭性语料,运用数据库分析手段,对朗读作品的不重复字种数、声韵调覆盖率、基本音节、分声调音节等进行穷尽性的计量考察与比较,并在此基础上对国家新大纲及广西新大纲测试用朗读作品选取的科学性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何世峡 《云南教育》2001,(14):40-42
北京广播学院教授张颂在《朗读学》一书中说道:“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朗读是经过艺术加工的‘说话’。”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了解和学习朗读。   一、朗读的特点   1.声音   朗读当然有声,但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变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有其复杂性和灵活性。声音形式变化无穷,声音表现稍纵即逝,难以捕捉,难于描述,难于把握。一篇文字作品,由同一个人朗读,第一遍与第二遍比较也会有许多差异,何况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朗读文字的处理呢。因此朗读的声音形式必然充…  相似文献   

3.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使用它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都力求能迅速有效地传递信息.无论是电台播送国内外大事,还是在会议上宣读一篇讲稿都离不开朗读这一有声语言的手段.所以,朗读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和重要的社会作用.朗读,也是语文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优秀的文字作品,通过朗读,往往比单纯的讲解更能细致入微,富有感染力.要朗读好一篇作品,必须做到正确的思想感情与完善的语音技巧相结合.朗读俄语的文字作品,也如同朗读汉语及其他语言的文学作品一样,都要求朗读者要正  相似文献   

4.
(一)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朗读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手段。任何一篇范文的教学,没有讲解固然不行,没有朗读,也同样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讲解是让学生理解作品,而朗读则是让学生惑受作品。徐世荣先生曾说:“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摊平、摆开,朗读是触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  相似文献   

5.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环.通过普通话和运用一定的朗读技巧来展现、烘托作品的思想内容,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提高普通话的表达能力,丰富想象力.在教学中,我是这样指导朗读的:一、边讲边读、深化情感《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指导朗读的好范文.在教学时,我先简介了课文的历史背景,接着听朗读录音.在学生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  相似文献   

6.
在朗读指导中,我们首先重视了发挥朗读的示范作用。教师朗读得越好,儿童就越能理解课文,就越能受到感染。教师要朗读得好,首先要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理解作者对所描写事物的思想情感和态度以及对所描写事物形象的意图。深入理解一篇作品的最好方法,就是好好地朗读、体会,使作品所写材料成为自己所想的、所要说的、所要传达给别人的东西。朗读时,得先使自己的思想情感、态度和作者一致起来,把作者的意图变为自己的意图。这样才能逼真地表达作品的精神力量,感染和教育儿童。  相似文献   

7.
<正>朗读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活动。它要求朗读者运用清晰的普通话语音,有感情、有技巧地读书,把一篇文字变成一段语流,准确、鲜明、生动地再现文字作品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朗读技巧呢 ?所谓朗读技巧,那就是语调,即句子里声音的高低变化和轻重快慢。一篇文章的朗读基调是什么,一个句子读什么样的语调,一个句子中哪个词读重一些,哪个词读轻一些,哪里该停顿,停多长时间等等都属朗读技巧。在备课的时候,教师应有所准备。如:《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宜用较慢的速度、低沉的语调来渲染一种沉重缅怀悼念的气氛,表现出全国人民对周总理的深切怀念。   除了注重朗读技巧,有的作品的艺术形象在朗读时还须给予声音化妆,使我们用声音塑造的形象更符合作品中的角色。如:《小马过河》这篇课文,如…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朗读的“火”?俄国作家果戈里曾说:“像样的朗读一篇抒情作品……需要同诗人分享那充满他心灵的崇高的感受;需要用整个心灵去感受它的每一个词。这时在朗读者的声音里  相似文献   

10.
王其华 《四川教育》2006,(10):38-39
什么是朗读的“火”?俄国作家果戈里曾说:“像样的朗读一篇抒情作品……需要同诗人分享那充满他心灵的崇高的感受;需要用整个心灵去感受它的每一个词。这时在朗读者的声音里听得出一种真实的内心激动。”这种“整个心灵的感受”,这种“真实的内心激动”,就是朗读的“火”。朗读  相似文献   

11.
作者认为:讲授一篇作品时应该给学生做题解,在对课文作讲解时应注重对实词、虚词、句子的教学,加强朗读和语译练习。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其中的一篇篇作品文质兼美,有着丰富的审美内涵。语文教师应通过巧妙的导入、词语辨析、有感情的朗读和美观的板书等途径,让学生感受语文学习的美。  相似文献   

13.
朗读是以充沛的感情,运用爽朗生动的普通话语音,清晰响亮地把文章读出来,它是经过艺术加工的“说话”,是把书面语言变成绘声绘色的有声语言的艺术活动。它能深刻地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产生较强的感染力。要较好地朗读一篇作品,首先必须深人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其次是要熟练地掌握普通话,同时,要恰当地运用停顿、重音、语调、语速等朗读技巧。这样的朗读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表达作品的思想意趣。  相似文献   

14.
作认为:讲授一篇作品时应该给学生做题解,在对课作讲解时应注重对实词、虚词、句子的教学,加强朗读和语译练习。  相似文献   

15.
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语文教学中表情达意的朗读,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学习普通话,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体会文章意境,收到好的学习效果。因此,中师生必须重视朗读训练,提高朗读水平。朗读不是一般地念课文,应包括精心分析思想内容,恰当安排朗读技巧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拿到一篇课文,在朗读之前先通读一遍再发掘它的内在意义,把握它的中心、主题,弄清它的表  相似文献   

16.
《桃花心木》是台湾作者林清玄的一篇哲理散文 ,作者从种树人怎样给桃花心木浇水的事实和从与他交谈中获得启迪 ,感悟人才成长的规律。从生活小事入手 ,显现人生智慧 ,是林清玄作品的基本特点。教学时 ,应根据课文特点 ,引导学生感知事实 ,感悟道理 ,发表见解。(对课文特点的准确把握 ,是确定教学思路的重要依据)主要教学环节安排如下 :一、充分地读1 初读。扫清字词障碍 ,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2 美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 ,用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 ,或选择合作伙伴自由地朗读 ,在朗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 ,获得…  相似文献   

17.
“渎”存我同传统语文教学中最受重视,也最值得当今语文教学借鉴。一篇好的作品,需要有感情地朗读出来,才会对作品有更好的诠释。叶圣陶先生曾这样描述:“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并不仅是理智的理解,还有亲切的体会.小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朗读实际上是一种享受,存动情的朗读中,朗读者用心灵去触摸作品,情感在流动。可以说,朗渎是阅读的起点,足理解文本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一篇好的作品,只有通过朗读,才能使学生受到艺术的感染力,才能使他们在内心产生共鸣。在将作者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有情的语流过程中,声音承载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承载着作者思想感情的朗读,会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融入到作者的思想和感情中,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自由诗的情感和表达大多变化幅度较大,选择适合自己声音的诗歌,深人意境,把握基调,读出形象和情感,才能感染听众。朗读不仅是一种语言交流,更是一种语言宣传。朗读者是作品的解释者,只有对作品产生真情实感,才能运用朗读技巧把诗人的无声语言化为自己的有声语言,更好地把诗人的情感传达给听众。  相似文献   

20.
不同体裁的作品,具有不同的美质;不同作家的作品,具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在不同体裁作品中如何准确选择恰当的朗读方法,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很值得探究的。本文从韵文、小说、戏剧等文体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与体裁相应的朗读方法,以期实现朗读与语文教学科学地结合起来,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