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间玩具概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宝诚 《寻根》2002,(6):64-69
“玩具”一词,在中国始见于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三中:“杭州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四时玩具,沙戏儿。”关于逗小孩玩的东西,最早见记于汉朝王“玩具”一词,在中国始见于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三中:“杭州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四时玩具,沙戏儿。”关于逗小孩玩的东西,最早见记于汉朝王符《潜夫论·浮侈篇》中:“或做泥车,瓦狗,诸戏弄之具,以巧诈小儿……”从中可知,在汉代,为儿童烧制玩具之风已经盛行。玩具在中国民间,俗称“耍货”,又称“玩意儿”,专供儿童娱乐、玩耍之用。按玩具的娱乐性质可分为:观赏型(毛猴、…  相似文献   

2.
<正>继短暂的秦朝灭亡后,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真正的大一统的专制帝国汉朝。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民众的富足、国力的强盛,汉代开辟了极为广袤的疆域。在400多年的发展史中,对外展现了赫赫声威,对内孕育出多样的民风民俗及异彩纷呈的文化。谣谚文化作为汉代民俗文化中的一支,其繁盛不是一时的,也不是一地的,而是风靡整个时代,流行于全国的。据统  相似文献   

3.
正今陕西临潼渭河以南地域在秦汉时期曾先后存在戏县、丽邑和新丰三个县级基层行政单位,"汉新丰承袭丽邑而来"、"汉代戏地已属新丰"皆于史有载,是无异议。但当前学术界对秦戏县与丽邑、汉新丰之间的承袭关系仍存在争议,大体有两种观点:(1)丽邑是分戏县之一部而设立,高祖七年撤邑置县,戏县可能一并归入新丰(于春雷:《秦汉内史研究》,西北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2)秦始皇十六年(前246年)置丽邑时将戏县辖  相似文献   

4.
兰亭     
潘忠泉 《寻根》2004,(2):67-69
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12公里的兰渚山下。史书记载绍兴是我国最早植兰的地方,汉代又曾在此设立驿亭,故称兰亭。素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王羲之《兰亭集序》成书于此,该地遂为历代书家朝圣之所。  相似文献   

5.
司马相如是来自蜀地的汉朝人。他是第一位以完美而可信赖的人格进入史书记载的四川人,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边境外交家、汉代的官员和绅士。以前所有关于四川的文献资料,不是象末代开明王那样的半野史,就是作为征服者和毁灭者被派到四川的外来者的故事,在四川历史中只扮...  相似文献   

6.
杨潇沂 《寻根》2015,(2):104-110
杜预注《左传》有"夏以喜,殷以妲己,周以褒姒,三代所由亡也"之言。有趣的是,历史上关于这三位女性的亡国故事都提到了她们的"笑"。《吕氏春秋》载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而烽火戏诸侯;《帝王世纪》说"喜好闻裂缯之声而笑,桀为发缯裂之,以顺适其意";《列女传》载"纣乃为炮烙之法,膏铜柱加之炭,令有罪者行其上,辄堕炭中,妲己乃笑"。何以此三人之笑竟成了亡国之笑?这三个故事为何如此相似?究竟是历史的巧合还是  相似文献   

7.
何光岳 《寻根》2004,(6):4-8
匈奴为夏桀之子淳维之后,《史记》已有明确记载。秦汉时,兴起于内蒙古,后来逐渐并吞楼烦、林胡、白羊、丁令及乌孙、大月氏、西域等国,形成强大的国家,后分裂成南、北匈奴。不久,南匈奴归附汉朝,北匈奴被汉朝所败,其中一支向西迁,成为西匈奴,横扫中亚、里海、黑海、东欧直至中欧法兰克,  相似文献   

8.
皮影戏,又称灯影戏或影戏,属傀儡戏。影戏由艺人操纵皮质或纸质的平面侧影形象的道具,通过灯光将其投于影窗,配以唱念音乐表演的一种古老戏剧形式。皮影戏在中国民间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的生态记忆。影戏源于汉代,更多的记载是宋代。大量史料证明,中国影戏的兴盛期是北宋。“看三国流眼泪”,即当时观众看“三国”影戏,“每弄之斩关羽,辄为之泣之”,可见影戏之艺术感染力足以使观众动情。  相似文献   

9.
关于《诗经》的产生,汉代以来流行"采诗观风"的说法,但后人对此提出质疑,认为汉代人是根据汉乐府制度的存在而产生的附会。本文从先秦文献记载、近出竹简《孔子诗论》以及相关人类学资料入手,辩明"采诗观风"制度言而不虚,并涉巫史祭祀和政治劝谏两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潍坊,这座位于山东半岛中部的美丽小城,因举办了十届国际风筝会而被人们注目.小小的风筝,成为中国人民连接世界各族人民友谊的纽带.潍坊人喜好放飞活动已有久远的历史,早在宋代就开始流行,到明代更加普及,清代乾隆年间已进入鼎盛时期.《潍县志》有记载:“清明,小儿女作纸鸢、秋千之戏.纸鸢其制不一,于鹤、燕、蝶、蝉各类外,兼作种种人物,无不惟妙惟肖,奇巧百出.”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潍坊风筝这一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奇葩,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娱乐价值,在国际上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弄参军是一种古老的戏曲表现形式,是以调侃、戏谑、讽谏为主的表演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弄参军产生的时间是比较早的。诸多史书记载都认为其产生于后汉,如《钦定四库全书·乐书》卷一百八十六所谓“弄参军之戏,自后汉馆陶令石耽有赃犯始也。盖和帝惜其才特免其罪,每遇宴乐即令衣白夹衫,命优伶戏弄辱之,终年乃释。谓之后为参军者戒也”。是说东汉和帝刘肇时,县令石耽犯贪污罪,和帝因为他有才干,不舍得杀他,但也不能不级他以教训,所以就让他穿上白色夹衫,任由优伶戏弄,是皇帝羞辱犯赃官员的一种做法。这便是关于弄参军史书可考的最早起源。当代学者有将其源起推至秦汉甚至先秦的,有人认为先秦、秦汉时期,就有专门从事滑稽戏演出或杂戏歌唱乐舞演出的艺术家们,即所说的演剧弄戏之人。而更有甚者则将参军戏的源头追述到古代的傩祭。综而言之,弄参军之源起可能在先秦或秦汉。那么,究竟何为弄参军?它的表演和角色又是如何设置的呢?参军戏是以参军、苍鹘为主要角色的表演艺术。于慎行的《谷城山房笔麝》记载:“优人为优,以一幞为农绿,谓之参军,以一人髽角敝衣,如僮仆状,谓之苍鹘。参军之法,至宋锋然。”尽管二者皆为主角,但他们在戏中的地位并不相同。在参军戏里,参军往往是被捉弄、被戏谑的对象。这众“弄参军”中的“弄”有扮演、戏弄这意便可得知。为什么参军往往是被捉弄被戏谑的对象?换言之,苍鹘缘何可以击打参军呢?朱鹤龄在《李义山诗集注》中就早有解释,“文  相似文献   

12.
杜晓燕 《寻根》2010,(4):35-41
汉画,特指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汉代画像石、砖艺术。这种艺术形式,是伴随着汉代经济和政治的稳定兴起的,而它的最直接原因是当时的厚葬之风。汉画像石最普遍存在的场所是石质的墓室和棺椁中,也有小部分在祭祀祠堂或石阙的壁上。这些装饰于幽室之中、陪伴亡灵的大量神秘画像,其内容的丰富远远超过世间万象,造型风格之豪迈、诡奇也是前所未有的。  相似文献   

13.
刘廷诏字虞卿,河南永城人,道光元年科试入学,嗣由廪贡报捐教职,历任考城、孟津两县学官,后以忧归。《清史列传》记载:“廷诏为诸生时读朱子书,恍然曰:‘吾所学乃记诵词章之末……  相似文献   

14.
翻开历史画轴,中国汉、唐、元、清几朝政府,均对西部尤其是现在的新疆、西藏地区进行过大规模的开发活动。追踪先辈开拓者的足迹作一番历史的巡游,将给我们今天的西部开发带来一些启示。 西汉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它是中西交通开拓的标志,建立了汉朝与西域诸国的直接联系,也揭开了中央政府开发和治理新疆地区的序幕。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的西域设置“都护”,完成了对西域的统一。在此前后,西汉王朝为开发和治理新疆地区实施了一系列措施,主要包括: 屯垦戍边。组织汉族军民进入西域地区实施屯垦、守卫边疆,是汉代经营西域的…  相似文献   

15.
正据民俗学家考证,"斗草之戏"起源于南朝。"斗草"一词最早见于书面记载是在南朝梁人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中,其中有:"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四民并踏百草,今人又有斗百草之戏。"农历五月初五日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人们在这一天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等民俗活动。据说,吃粽子、赛龙舟,是为了纪念楚国诗人屈原,而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等是为了辟邪。在先秦时代,民间普遍认为五月  相似文献   

16.
人参琐谈     
石云涛 《寻根》2002,(6):61-63
中国人早就发现了人参的价值。“参”古作“葠”,又作“葠”。在中国,至迟在汉代的文献中已有人参的记载,如《春秋运斗枢》、《礼斗威仪》、《异苑》等。南朝梁代陶弘景所著《名医别录》中称为“人微”,有人认为“微”乃“葠”字之讹。所以叫“人参”者,李时珍在他著名的《本草纲目》一书中说:“年深渐浸长成者,根如人形,有神,故谓之人葠、神草。”他说:葠“亦浸渐之义,葠即浸字,后世因字文繁,遂以参星之字代之,从简便尔。  相似文献   

17.
朱熹《张栻神道碑》和杨万里《张左司传》关于张栻“绝嗣”的记载,盖指张栻没有嫡传子嗣,并非无后人;《宋史》之《度宋记》和《文天祥》关于张栻“有后”的记载,盖指犹子焕、炳等,并非亲生嫡传;清代多种《张氏家谱》关于张栻“后代”的排列,乃追宗认祖使然,多不足信。  相似文献   

18.
开封斗鸡     
史爱君 《寻根》2020,(1):138-142
两千多年以前,斗鸡就出现在我国的渭河与黄河流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就有记载:“季、之鸡斗,季氏介其鸡,氏为之金距。”《列子》中载有西周宣王时期饲养斗鸡之事,宋代周去非在《斗鸡》中详细记载了斗鸡的饲养、训练之法与比赛招数,明代高启著有《书博鸡者事》,清乾隆年间佚名《鸡谱》等也都详细记载了饲养斗鸡之法及饲养经验。  相似文献   

19.
狮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月十五或其他喜庆节日舞狮,是人们祝吉祥、祈兴旺之意。狮,本不产我国。汉朝通西域后,月氏(今克什米尔及阿富汗一带)、安息(今伊朗)等国曾派使臣向汉王朝献狮等异兽(见《后汉书·章帝本纪》和《后汉书·帝本纪》),引起当时人的极大兴趣,汉代即出现了石雕狮子...  相似文献   

20.
蔡丰明 《寻根》2009,(4):39-45
中国的七夕节是一个伴随着牛郎织女的传说一同发展起来的传统节日,其滥觞大概是在汉代,晋代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的记载,说明当时七夕穿针习俗已经开始流行。随着时代的推移,七夕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普遍奉行的一个重要节日,并且受到了广大民众的喜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