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太极拳眼法     
1988年2月,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了《太极拳全书》,该书是合编本,合编了此前已经出版的《陈式太极拳》(沈家桢、顾留馨编著)、《杨式太极拳》(傅钟文演述、周元龙笔录、顾留馨审)、《吴式太极拳》(徐致一编著)、《武式太极拳》(郝少如编著、顾留馨审)、《孙式太极拳修订本》(孙剑云编)。编者编写各式太极拳书,都力图让读者相信,在传承过程中,他们没作增补,保持了原汁原味。客观地讲,太极拳有这么多式,讲解又是这么细,谁能做到没有有意无意加入自己的观点意愿?由陈式衍生出杨、吴、武、孙等就是“有意无意加入自己的观点意愿”的产物。当我们在探讨问题时,抱着科学的眼光,会更有益于看到问题的实质。  相似文献   

2.
武式太极拳是武禹襄先生在陈式太极拳、赵堡太极拳的基础上,根据练功方面的感悟而创编的拳式小巧紧凑,集强身、防身、修身为一体,适合文人修炼的太极拳,后人称之为武式太极拳。武禹襄先生在对这套拳法身体力行的实践中,  相似文献   

3.
《精武》2005,(11):50-50
后慕杨禹廷先生德艺,又入杨先生门墙。上世纪40年代初,李经梧先生带艺拜师,再拜陈式太极拳传人陈发科为师,习陈式太极拳械及推手,精研缠丝劲。至50年代,原国家体委提倡太极拳运动,李经梧积极参与普及推广太极拳,又学得杨式太极拳式及其劲路。后与友人交流又研习了孙式太极拳功法。  相似文献   

4.
《中华武术》2006,(1):F0002-F0002
1948年出生,北京市人,祖籍河北。北京体育大学毕业,中国武术七段,国家一级武术裁判员,现任北京市武术协会委员,北京市西城区武协副主席。自幼随祖父崔毅士练习传统杨式太极拳。多次出访日本、美国等国传授太极拳。主要著作有《杨式太极拳体用图解》《传统杨式太极拳入门》《传统杨式太极拳教程》《太极刀》《学练二十四式太极拳和三十二式太极剑》《杨式太极拳108式》《杨式太极剑》《杨式太极拳56式》《杨式太极拳拆招》等,并录制了太极拳光盘和录像带等教学片。  相似文献   

5.
鲁夫 《中华武术》2004,(1):14-15
2003年11月27日,第三届全国八式、十六式太极拳、剑推广交流大会和全国太极拳培训班在彭城徐州结束了。如果你亲历其境,会感到强大的太极场,强烈的吸引,深深的震撼。  相似文献   

6.
《中华武术》2007,(6):I0001-I0001
编创者张勇涛,1943年出生,祖籍河北任县,是第四代杨式太极拳大家崔毅士的外孙,杨式太极拳传人,中国武术七段。现任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委员、北京杨式太极拳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并兼任北京市老年体协太极拳委员会副会长、中国香港杨式太极拳总会名誉会长等职。  相似文献   

7.
王涛 《中华武术》2006,(11):16-18
在简化太极拳颁布50周年的日子里,本刊记者采访了原中国武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张山,原中国武协副主席、亚武联秘书长赵双进,中国人民大学教授、24式太极拳创编关键人物李天骥之侄李德印,回顾24式简化太极拳的创编,重温这一武术史上划时代的革新。[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吴文翰 《武当》2007,(10):30-32
武派太极拳,亦名武式太极拳,这个名称是在上世纪60年代编写太极拳著作的时候,根据当时的习惯叫的。在此之前,曾称李架、郝架、小架、开合架和郝派太极拳。二十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为文或著书都称某派太极拳,称某式太极拳是五六十年代以后的事。因为多年来,对武术领域存在的宗派问题、论资排辈问题深感忧虑,遂站在强调流派,[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武当》2008,(11):39-47
武当太极拳流传民间后,经过数代明师的吸收改进,形成了今天的赵堡太极拳、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陕西派太极拳、南派太极拳、李派太极拳、犹龙太极拳、武当张祖太极拳、武当顾式太极拳等十余个门派。目前这些门派,除陈式拳传人多尊陈王廷为拳祖外,其他门派均尊张三丰为拳祖。  相似文献   

10.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太极拳起式是引导太极拳练习进入意境和状态、由无极生太极的过程,对于统领太极拳整套套路、保证太极拳质量至关重要。起式动作不准确,套路练习的标准就会降低,质量就会下降,意念的走向和动作的规范性等就会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邯郸,杨武两式太极拳特别盛行,我当时对太极拳并不了解,认为它是老年人练的拳,主要是锻炼身体用的。我为了练能“打”的拳,便开始练气功什么的,由于练功不得法,求功心切,太努、太僵、太过,6年下来练了一身的病,气滞、内气练反,植物神经紊乱、腹内难受异常,身心十分痛苦,又无人诉说。不愿对人说是学拳练出的  相似文献   

12.
太极拳经过长期的流传,演变出了许多的流派,有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昊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5大派系,誉称为“五式太极拳”。现今人们主要是以陈式太极拳和杨式太极拳为主进行体育锻炼.为了让人们更好的学习掌握太极拳,通过对陈式太极拳与杨式太极拳他们两者的特点、作用、形成、内容的进行分析论述.以此让人们更好的练习太极拳,掌握太极拳之精髓。  相似文献   

13.
燕侠 《中华武术》2001,(11):52-53
崔仲三先生是北京杨式太极拳一代名师崔毅士老先生的嫡孙,今年五十余岁。  相似文献   

14.
运用反馈原理提高太极拳普修教学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24式太极拳的技术特点及河南农业大学24式太极拳教学的日程安排,按照反馈原理设计出每次课的教学任务和反馈方法,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即时反馈教学法与常规教学方法相比,具有显著的效果,使师生双方能及时地获取信息,教师用来调控教学过程,完善教学目标,学生能修定学习目标,提高学习兴趣,以此方法进行24式太极拳的教学,不仅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较大幅度地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太极拳原本是一种以柔克刚的武打技艺,但它之所以能广泛流传却不是由于它的武打功效,而是由于它的健身功效。太极拳著作家顾留馨所著的《太极拳研究》一书中曾引用了清朝末年的一首古诗:“世人谁知太极拳,谭公病愈始乃传。谁料豫北陈家拳,却赖冀南杨氏传。”这说明由于取得了治病强身功效,太极拳这一家传武艺才作为健身运动广泛流传开来;也说明杨氏将陈式太极拳改进为易于教学、便于推广的杨式太极拳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6.
我学练健身太极拳是上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的。到90年代退休后,我又把学习太极拳与群众性的晨练健身运动结合起来,并将她变成自己“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终生相伴的“业余事业”,这就是我老年生活中的“太极梦”:愿太极、健康与同练的健身友常伴。起初只是出于好奇,在1963年跟王锦程工程师学简化太极拳,对太极拳理及其健身作用并不了解,“文革”后就忘光了。1979年后在热心友人的指导下学了一套“四合一”的48式太极拳,大大提高了我学练太极拳的热情,同时对进一步巩固24式太极拳和学习88式太极拳产生了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17.
武派太极拳,亦名武式太极拳,这个名称是在上世纪60年代编写太极拳著作的时候,根据当时习惯叫的。在此之前,曾称李架、郝架、小架、开合架和郝派太极拳。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为文或著书都称某派太极拳,称某式太极拳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的事。因为我多年来,对武术领域存在的宗派问题、论资排辈问题深感忧虑,遂站在强调流派、反对宗派的立场上,称武派太极拳,而且也符合流派的本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太极拳逆腹式呼吸和健步走腹式顺式呼吸的对比,并与未参加锻炼的普通人群对照,从6min步行实验(6MWT)、血氧饱和度(Sa)、肺功能角度探讨太极拳运动对中老年人运动耐力及肺功能的改善与提高情况,为太极拳健身功能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周英南 《武当》2006,(6):11-12
简化太极拳(24式)和88式太极拳是原国家体委运动司分别于1950 年代中期和后期,根据杨式太极拳(杨澄甫大架)组织编写的。这两套拳编写修改后即向全国普及推广。自此,太极拳运动开展日益广泛,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项体育活动。1993 年5月,中国武术研究院和中国武术协会在各派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了 42式太极拳,并作为国家规范化竞赛套路推广普及。上述套路,通常称为“国家套路”或“表演、竞赛套路”,以区别于传统套路。  相似文献   

20.
12式太极拳是在24式太极拳的基础上简化而来的,它具有简单易学等特点。以下是我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