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去年年底,笔者参加市散文教学研讨会.听了《老王》、《怀李叔同先生》、《祁连雪》等几堂课后,最大的感受是.教师很少(几乎没有)带学生领略文章中的人情美、风景美,甚至连真正的思维训练都谈不上.更多的只是明示或暗示学生如何快速、准确地捕捉文中的相关信息、整合答案。比如,“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老王的不幸?”“不幸的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李叔同有着怎样的人格魅力?”“李叔同的认真体现在哪些地方?”  相似文献   

2.
课堂上插翅翱翔的“鸟儿”应该是什么?一次,听一位老师上《背影》公开课。首先,老师由《父亲》(MTV)这首饱含深情的歌曲慢慢导人本课的学习。接下来是同学们初读课文.读后师生共同处理字词,老师简介作者情况。再后,老师就提出了许多问题。让同学们再读课文.并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回答。问题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3.
[案例回顾] 这是《老王》(人教社《语文》八年级上册)公开课的后半部分—— 在同学们齐读课文的结尾段后。老师问:作者说“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愧怍”即惭愧,心里不安。结合课文想一下,难道作者对老王的关心不够吗?请同学们找出作者对老王关心的表现语句。同学们分组讨论。分别答道:[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一、从一个真实的故事说起 笔者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者.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的1961年10月8日,在扬州工学院内燃机制造专业04乙班《高等数学》课堂上,青春年少的我正在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老师举了一个例题,并霍然把它写在黑板上(那时我们是把“tan”写作“tg”):  相似文献   

5.
一、从一个真实的故事说起 笔者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者.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的1961年10月8日,在扬州工学院内燃机制造专业04乙班《高等数学》课堂上,青春年少的我正在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老师举了一个例题,并霍然把它写在黑板上(那时我们是把“tan”写作“tg”):  相似文献   

6.
短篇小说《品质》,入选苏教版必修三第二专题,与杨绛的散文《老王》一起构成“底层的光芒”板块。理解这篇小说并不难,但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确定存在问题较多,有的老师从“叙事艺术”的角度解读(《可靠与不可靠:〈品质〉叙事艺术浅谈》,见《语文学习》2012年第4期)  相似文献   

7.
几天前我应邀为优课竞赛做评委,老师上课的文章自选。巧合的是几位老师不约而同都选了杨绛先生的《老王》,但他们的读解我不敢苟同。在课堂上,竟有老师认同学生这样的理解:“从老王身上,我们学到了舍己为人、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回来查查资料,才知道大家对《老王》主题的讨论很热烈,《语文建设》2006年第9期、2007年第1期,《语文教学之友》2007年第8期  相似文献   

8.
《老王》是杨绛先生的一篇佳作。作为教材,解读文章和课例在各类语文教育教学期刊上不断出现.老王形象可以概括为两个字:“苦”和“善”。其中重要片段:老王临终送香油和鸡蛋给杨绛先生.大多解读为表现了老王的淳朴善良和知恩图报的人性之美。近日读金易、沈义羚的著作《宫女谈往录》,发现其中“辞路”的情节与老王赠香油鸡蛋相仿佛.老王临终送香油和鸡蛋恐怕也是“辞路”来了。而对老王来说,“辞路”表明的不仅是人性之善.更多的是一种尊严诉求。  相似文献   

9.
数学课也应加强“译”的训练□赵三良(陕西洛南县教研室726100)《数学教师》1997.2期上刊登了付祖清老师的《数学课的听、说、读、写》一文,读后深受启发.笔者以为数学课不仅应加强上述几方面的训练,还应加强“译”的训练.本文略述几语,以作为对该文的...  相似文献   

10.
听了成都一位李老师(因不知其名.这里称李老师)的一节研究课《夏感》,感触颇深。这节研究课,李老师首先围绕“一疑”、“二好”、“三关键”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接着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脉络——“建森林”.然后找出文章中的好词好句并探究其好在何处——“栽树木”.最后总结全文。  相似文献   

11.
青海省互助县第三中学赵启莲老师在《关于“交子”与纸币》(《中学历史教学》)2007年第8期)一文中说:“‘交子’就是纸币,而且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这个说法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赵老师确认自己文章附图所示纸币为“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北宋的‘交子”’.(编者按:附图为编者所加,非赵老师之错)就有问题了。  相似文献   

12.
[单元课文]《白杨礼赞》《听潮》《钓胜于鱼》。(下面比较时均以课题首字代之)[知识点比较]1.体裁比较。这三课都是散文,但写作目的不同。前两篇是抒发感情,抒情方式有异:《白》是托物抒情,《听》是借景抒情。《钓》则是说明事理,是篇富含人生哲理的散文。2.内容比较。《白》侧重写形,浓墨重彩刻画“白杨树”的形美,形神统一,表面写树,实则赞人。《听》侧重写“声”,尽力辅陈描绘海潮音,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钓》侧重写“事”,叙议结合,事例是议论的基础。3.线索比较。《白》以“白杨树不平凡”为线,写了它…  相似文献   

13.
初二册第一单元:记叙文初中单元课文比较研究[单元课文]《我的老师》《挺进报》《山的那一边》《刘胡兰慷慨就义》。(下面比较时均以课题首字代之)[知识点比较]1.课题比较。《我》是对象式,涉及两个人物,一是“我”,一是“老师”,重点是后者;《挺》是物件式...  相似文献   

14.
一、问题前段时间 ,我在浙江省首期骨干教师培训班上听了几堂公开课 ,其中《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简便计算》一堂课中的一道题目深深吸引了我 :0.38 +() -75 ,要求学生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使得计算比较简便 ,并计算其结果。下面是课堂反馈时师生间的一段对白 :生 :“我认为填1.62比较合适 ,因为0.38 +1.62凑整为2,计算起来简便。”师 :“你是否认为这样填得到的结果最小 ?”学生答不上来 ,其他学生也帮不上忙。老师急着讲下一题。听课者议论纷纷 ,整个教室顿时充满议论声。学生为什么听不懂老师的话呢 ?老…  相似文献   

15.
王余红 《中小学电教》2011,(10):132-132
曾听过一位语文老师上《爱莲说》,一走进多媒体教室,古典音乐入耳.屏幕上“莲叶接天荷花映日”,不觉已心驰神往,身临其境了。这位语文老师的课堂设计大致如下:由画面导人课文一听配乐朗读录音一屏幕上显示预习题(学生上黑板完成)一学生讨论句子翻译一教师归纳,屏幕显示具体翻译一屏幕显示课堂练习一评议练习。  相似文献   

16.
读了《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07年第9期诸青老师的《分数大小还可以这样比较》一文后,深受启发。文中介绍了“通分子比较法”“用1减比较法”和“用倒数比较法”三种方法。实际上分数大小的比较题型较多.方法灵活.下面再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小学数学范围)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7.
公开课,你为谁公开?于秀兰,田延平听过许多公开课,觉得多数课,严格说来,是应该称作“表演课”的。一位执教过多次公开课,并屡屡获奖的“资深”教师,曾当众道破玄机:“公开课是上给老师(包括领导或计委)听的。”这话听起来也不无道理。除去个人为接受检查或评估...  相似文献   

18.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将贝努利不等式作为选修系列4第5专题“不等式选讲”中的一个重要不等式.从对高中课改实验区的调查来看,大多数老师对选修系列4第5专题比较熟悉,愿意讲授“不等式选讲”.因此,对贝努利不等式的探究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9.
刘艳辉 《成才之路》2013,(29):15-15
高二教师张志敏在一节语文课上说:“把语文的《自主学习与水平测试》(黄色书皮)拿出来。”某一学生诡异地说:“老师,就是那本黄书吗?”学生听后一愣,老师也是惊愕,随即张老师缓过神来说:“对,就是那个黄书。”另一个学生不干不好意地说:“老师,你真色。”  相似文献   

20.
王慧敏 《山东教育》2005,(30):23-24
人物小档案:谷锦屏,1938年生.天津教科院特级教师。谷老师长期从事幼儿语言发展方面的研究.创造了“听读识字法”。她主持的“幼儿听读游戏识字”研究课题,1993年通过专家鉴定,后荣获全国“三优”展览优秀科研成果奖。她编写的《幼儿听读游戏识字》(6册)教对.已推广到全国25个省市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