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村级组织负责人“一肩挑”治理模式能够一定程度缓解村“两委”冲突与矛盾,但也具有局限性。通过调研发现这一治理模式存在“一肩挑”负责人能力不足、“两委”组织简单合并、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之间有张力、“一肩挑”制度化建设不够完善等问题。需从主体、组织、价值、制度四个维度切入,选优配强“一肩挑”负责人,加强组织协同治理,维护村民共同利益,进一步完善“一肩挑”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2.
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要以有效的乡村治理助推乡村振兴。广西不断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但仍存在村民自治能力较差、社会组织参与度不高、乡村治理人才队伍建设落后、乡村治理数字化水平较低、乡村文化治理尚待加强等突出问题。要因地制宜,通过“党建引领+村民自治”模式、“新乡贤+三治融合”模式、“村企合作共建共享”模式、“超级乡村”治理模式提高广西乡村治理水平,并不断创新治理路径,完善村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凝心聚力打造乡村治理品牌,切实解决好“三留守”问题,技术赋能乡村治理,完善人才、资金协同政策。  相似文献   

3.
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是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村两委"一肩挑"模式是乡村治理领域正大力推广的治理模式。但是,这一模式在现实和学理上仍然存在许多争论,这体现在村民选举的"程序问题""一肩挑"人员的"权力问题"以及"一肩挑"人员的"职责问题"三个方面。纵观这些争论,不难发现背后映射的是乡村治理究竟是要以自治为导向还是以行政为导向推进其发展。其实,自治与行政并非二元对立、敌退我进的关系。推进乡村治理的发展应该打破这一思维,集中精力聚焦在使乡村治理得以在法治、德治与自治三者融合的背景下运行,而村两委"一肩挑"模式或许提供了一种探索路径。  相似文献   

4.
仪陇县创建的“五权”村级治理模式,得到了《人民日报》、《农民日报》、《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等主流媒体多次深度的报道,并在由中央组织部、中央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等共同组织召开的“党领导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作了经验推介。那么,这种模式蕴涵了怎样的“民主参与”的价值,对全国乡村的“乡域政治”或者是西部乡村的村级治理具有多少普遍意义,需要我们做出深度的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如何实现乡村振兴,信用体系建设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为了解决农村发展中的信用问题,各地纷纷探索建设“信用村”,以信用为基础,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其中,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是一种重要的模式。安徽省黄山市通过前期试点和全面推进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用农村信用金融服务活跃乡村发展,以农村信用管理提升基层治理,探索“信用+乡村治理”新模式新路径,优化农村信用生态环境,弘扬诚信道德风尚,不断深化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乡村振兴事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相似文献   

6.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之一,而“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是实现“治理有效”要求的重要方式。以社会资本理论为研究视角,结合中国乡村治理实践,提炼政党领导、社会信任、互惠规范和关系网络的分析框架,立足鄂西W村“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地方实践,研究“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生成逻辑与未来路向:发现“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生成逻辑为乡村社会资本再造为“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生成提供条件,即基层党组织是“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生成的领导者,乡村社会信任、互惠规范、关系网络分别为“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生成提供基本前提、治理规则、厘定治理主体与治理内容。未来促进“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提质增效,需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以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与行动提升乡村社会信任,以产业发展为主要载体创建互惠规范,以产业发展为主要依托构建致密、健康的关系网络。  相似文献   

7.
乡村作为最基本的治理单元,是国家治理能力建设的微观基础,其治理成效不仅关乎乡村的和谐稳定,也深层影响社会整体治理水平。随着社会治理的“重心下移”,积分制作为村级公共事务的治理工具,在激励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积极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在全国各地持续创新和完善乡村治理过程中,部分地区村民积分制实施过程中遇到财政不足、主体缺位等问题。基于此,文章以陕西省Q县F村为研究案例,经对其村民积分制地方实践调研发现,F村作为陕西省村级经济发展强村与乡村治理示范村,其运用村民积分制与环保卫生、乡风文明建设等村庄事务相结合,显著激发了村民参与村级公共事务的积极性的同时,仍存在村民积分制治理手段陈旧、治理深度不够等问题。对此,文章提出F村应将村民积分制与产权改革相辅,以数字赋能乡村治理强化“村”“民”纽带等手段助推乡村治理有效。  相似文献   

8.
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背景下,地方治理体制与制度的强势建构带来行政权力向上集中和治理压力向下聚集,促使乡镇政权通过嵌入性组织建构下的半正式组织设计、半正式制度安排及帮包制机制实践等,形塑起新时期的乡村“半正式行政”治理模式。这种“半正式行政”不同于黄宗智的概括,具有自身的生成逻辑与实践机理。从实践后果看,它虽有助于弥合行政与自治之间的张力,但也易带来行政制度吸纳自治制度与自治事务涌入行政渠道的“行政吸纳自治”问题,需要地方政府在规章与文件中重新明确半正式组织的政策指导、行政监督、服务协助与配合治理等职能。新时期乡村“半正式行政”考察,是对传统“半正式行政”研究的理论拓展,也是对基层治理组织、制度与机制研究的丰富。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历史演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演进经历了1949年以前国家统治下的“县政绅治”、1949年之后国家主导下的“政社合一”和1978年以来国家治理下的“乡政村治”三个阶段.这一过程是从传统的政治统治转向政治管理最终过渡到现代的公共治理过程,内涵着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的重大变化.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变革中,中国乡村治理模式又将迎来一次全新的嬗变,侧重政府主导作用下的“多元共治”,推动政府与农民的现代转型,推进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最终实现乡村社会的“善治”.  相似文献   

10.
乡村教师定向培养政策是对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的制度传承,它有效契合了各省“精准在地”师资培养的需求,日益成为乡村教师补充的重要渠道,但其政策效能却未能充分发挥。政策执行是政策系统的关键,本文基于“米特-霍恩”政策执行系统的模型分析,发现政策执行目标笼统与偏离、执行主体角色模糊与冲突、政策执行机制分割与乏力、政策执行资源短缺与低效等多重因素致使政策执行出现偏差。要治理乡村教师定向培养政策执行的偏差,需搭建组织,建立教师定向培养组织体系;统整理念,以“新乡土性”整合培养实践;完善政策,科学优化教师定向培养政策;强化培养,追求高质量的乡村教师培养;加强评价,创设“以评促建”的提升机制;保障实施,改善政策环境提升政策效能。  相似文献   

11.
全国40县面板数据的分析表明,政府主导的“项目进村”目标与结果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执行差距”,反映了县乡政府及村级组织与乡村治理绩效具有较为复杂的内在关联。“项目进村”中县级财政投入公共服务的力度越大,越有利于缩小县域内的发展差距,乡镇一级的配套投入越多,则愈加限制治理绩效的改善,而村级组织的“一事一议”发挥了较为积极的作用。为此,加大中央和省级的财政支持力度,强化县乡政府和村级组织的治理能力,并动员、鼓励、引导和规范地方和基层组织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和有效衔接,拓展乡村地区的民主治理,是当前“项目制”制度安排下,乡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和治理绩效得以可持续、稳定提升的可行之道。  相似文献   

12.
村庄治理要依托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但在农业税被免除以及“村财乡(镇)管”制度颁布落实之后,由于村级财政汲取渠道缩小、汲取手段和方式受到更为严密的监管和控制,使得村级财政出现汲取能力不断弱化、收入不断减少的状况。村级财政“空壳化”,使得村集体组织在治理过程中不得不面对负债治理局面。亟待治理!  相似文献   

13.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推进乡村建设、带动乡村发展、改善乡村治理的有效抓手,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要之举。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为我国村集体经济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文章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库检索历年村级集体经济研究文献,采用科学计量方法,基于COOC计量软件分别绘制我国村级集体经济研究领域的发文量、作者、关键词和研究机构等知识图谱,分析我国村集体经济研究热点和演化趋势。研究表明,我国村集体经济研究领域发文量总体呈现螺旋式上升的态势,作者合作网络和机构合作网络并不太明显,暂未形成广泛、紧密的合作关系,地区分布呈现出从传统农业省份向发达地区集中趋势。一般研究热点主要为村集体经济经营体制改革、村集体经济财会管理、农村税费改革、党组织引领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产权制度改革等五个方面。具体研究热点集中于村级财务、村级组织与村“两委”、乡村治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与乡村振兴等五个方面。未来可兼顾定性研究方式上,强化这一领域的定量研究,并在村集体经济的创新模式、发展路径、影响因素及学科交叉合作方面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14.
扫黑除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核心在于治理的“体系化”与“现代化”上。厘清“扫黑除恶”与“四个伟大”“四个全面”“五位一体”的关系是实现我国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需要和理论要求。  相似文献   

15.
在国家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国家治理的总体战略、乡村治理的历史发展和实践逻辑决定了我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必然取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乡村政治制度建设、乡村文化建设和城乡共同富裕是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议题。这些核心议题决定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路径:推进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构建乡村自治与乡村振兴战略彼此促进、协同推进的乡村治理新格局,完善党委领导下的乡村"四治"新体系,提升乡村善治能力;构建和优化共同富裕治理机制;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厚植乡村治理社会资本等。  相似文献   

16.
村级选举中形成的"两委"关系对立及出路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通过对党支部和村委会换届选举的观摩和调查 ,反映出中国农村村级选举中形成的“两委”关系对立的现状 ,分析了村级选举中出现“两委”关系对立的原因 ,说明了国家政权机构和村民自治制度的冲突是形成“两委”关系对立的主要原因 ,而“两票制”或“两推一选”只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应对村民自治的应急措施 ,治标不治本 ,只有通过制度创新 ,实现“一肩挑”才是解决“两委”矛盾的根本途径。并针对以往学者怀疑和否定“一肩挑”的观点 ,论证了“一肩挑”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提出了实现“一肩挑”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17.
在推进乡村有效治理的实践中,为更有效地建设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充分彰显乡村治理体系的制度效用,促进乡村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需要在进一步明确乡村治理体系内涵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三治结合”的统一领导机制、学习教育宣传机制、主辅共治机制和协商协调机制等建设,积极增强乡村治理主体的主体性,从而实现“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的历史性目标。  相似文献   

18.
在税费改革前,汲取资源的体制压力迫使乡镇政府必须通过村干部来收取税费,由此决定了乡镇对村级组织高强度控制的特点;而税费改革之后,尤其是在大量资源投入农村的背景下,乡村关系则由于乡镇压力的转化和村组织自主性的提高呈现出了更加复杂的特点。但是,在政府主导型的现代化模式之下,影响乡村关系变迁的仍是国家主义逻辑。  相似文献   

19.
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探索中国式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体系,但实践中我国高等教育治理模式“中国元素”仍有不足。新型举国体制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和实践机制,为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本土化创造提供了依循。基于新型举国体制构建中国式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模式,需要在微观上为之提供合理的实践机制,而大学集群治理在价值导向、组织机制、治理主体、文化建构等各维度上集中反映了新型举国体制的内在逻辑,因此是落实新型举国体制的有效机制。这也意味着,探索实施大学集群治理是构建中国式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模式的重要向度。  相似文献   

20.
在国家资源密集输入与村庄社会结构变迁的双重影响下,新时期基层治理逻辑产生深刻转型,呈现出以党组织为领导、以行政力量为核心的统合型治理转向。基于皖南宁村的田野调研发现,基层社会治理的统合型转向是村级组织行政化下主体统合、资源统合、任务统合的聚合结果。它重构了乡村治理秩序,在强调村干部平权化的同时强化村级组织建设,在弱化基层自治空间的行政化中生产出村庄的保护机制,进而塑造了乡村治理的弹性运作机制。因此,在作为国家代理人的村干部的角色转变趋势下,基层统合型治理逻辑以多元化方式回应治理需求,反映了国家基层政权建设的系统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