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庭是最悠久的社会组织形式和伦理关系,也是一个社会意识形态与权力机制的建构途径。通过书写多元化家庭模式,路易斯·厄德里克促使读者深入思考本土裔人的历史与现实。同时,在厄德里克的小说中,中产阶级家庭面临重重危机,这体现了作家对传统的中产阶级家庭模式下两性关系的反思,另一方面这种书写也是对重建中产家庭价值理念的话语的一种回应。  相似文献   

2.
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拿大作家艾丽斯·门罗是"当代短篇小说大师"。门罗作品内容多源于自己的生活,其小说堪称时间和记忆的艺术。通过记忆书写演绎叙事个体记忆选择、家族群体记忆追寻,表现自我独立成长和地域群体认同意识,探究记忆书写重构的本质。门罗在时间与记忆中穿梭,建构了自己完美的作家人生。  相似文献   

3.
石黑一雄是擅长书写“创伤”这一主题的作家。文章运用创伤理论,探究英国日裔作家石黑一雄小说人物在“后创伤状态”下寻求存在意义和破除认同困局的艰难历程。在他的创作中,个体将固有的创伤记忆转化为动态的意义建构(分别为“自我关照”、“悦纳他者”和“生活世界的重建”),从而得以达成“新的主体性的形式”,在反省式的重构中获得自我疗愈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对于萧乾来说,童年记忆作为生命体验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不仅始终围绕在他的情感世界周围,而且通过儿童的视角自觉地转化成他小说创作的一种思维模式,最终成为他的小说创作之源。特别是探究萧乾小说儿童视角叙事的动因与儿童视角的叙述功能,更有助于我们去理解与体会作家对于人生百态的理性审视和深刻感悟。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当代女性诗歌中母亲/女儿主题的内涵及变迁的深入思考,可以发现,21世纪初的女性诗歌具有更加开放的女性意识,其对母女关系的书写不仅是对男权文化建构的理想母亲形象的一种叛逆,也表达了女性对自身母性的怀疑,更是对现存传统家庭伦理的全面消解。  相似文献   

6.
阎连科是一个有着人道主义情怀的作家,在他的小说中充满着死亡的书写。但他并不是像先锋小说作家一样,把死亡当作观赏和把玩的对象,而是在死亡中融入生存之思,通过死亡威逼之下生命的避让、妥协、抗争的无谓和救赎所付出的生之代价,再现生命的无奈和苍凉,同时也表达了作家自身对生之柔弱的悲悯。  相似文献   

7.
语言作为一个系统并非独立的抽象存在,而是植根于精神、文化与社会框架中。在文学创作中,作家的语言使用与其身份密切关联,因而非洲社会语言多样、文化多元的复杂语境对于讨论非洲文学至关重要,同时语言成为核心问题。殖民主义历史致使语言在非洲不仅是语言事件,同时也是政治事件。作家选择域外语言进行书写,在双语/多语之间斡旋,将殖民者的语言转化为可资利用、以对抗殖民主义的武器;或者利用多语现象携带的复杂意义,采用翻译的双语写作,运用多语言策略达到颠覆文化和语言层级的目的,并以此建构自己的话语权。后殖民文本以一种新建构的语言,既能挑战自身本土的传统文学模式,又能挑战殖民者的主导文学结构和传统,以此实现双重运动。如此,后殖民双语作家得以避免后殖民文本沦为西方文学样式和标准的囚徒。  相似文献   

8.
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并非是对于教师授于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靠模仿、记忆、操练,而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即使在相同的学习活动中,他们所思考、感悟的东西也是富有个性的。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乡土小说模式的三种意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每位作家的创作经历中都或明或暗的有某种规律性的模式追求,因此研究沈从乡土小说模式就有了特定价值。从叙事结构设计、化冲突建构及审美理想表现三种模式意向的具体存在.可见现代学第二个十年及抗战时期的社会化语境,对作家“湘西”乡村经验记忆更新、深化与超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重庆成为了大后方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大批作家汇聚重庆,重庆地位提升的同时也成了日军袭击的主要目标。日军对重庆进行了多次狂轰滥炸,不仅造成了大量物质财富的损失,也给人们的心灵造成了创伤。作家们不断地用不同方式书写着这段记忆,通过记忆书写还原着这段历史。作家战时的体验与记忆因而成为了我们民族宝贵的记忆与珍贵的精神财富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1.
新文学的女性写作,存在着两种书写方式:一种方式是书写女性自身,包括女性在历史和现实中的生活世态、人生命运、成长过程,以及真实展示女性自身有别于男性的心理、生理特征的作品;一种是超越了女性生活,同时又在观照世界时凸现了女性特征的女性作家的作品。由于共同的时代共名与变化的时代语境和文化处境等复杂因素,使这两种女性书写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突出的表演.  相似文献   

12.
尤金.奥尼尔一生的创作多来源于他生活的悲剧和创伤体验,其自传性戏剧《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更是他对个人和家庭创伤性记忆的书写。作品中人物的创伤性经历以及他们表现出来的创伤后压力综合症的症状,可以证明《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是一部创伤作品。奥尼尔通过对个人和家庭创伤性记忆的书写,进行自我疗救,达到了灵魂的宁静,从而完成了心灵的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13.
尤金.奥尼尔一生的创作多来源于他生活的悲剧和创伤体验,其自传性戏剧《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更是他对个人和家庭创伤性记忆的书写。作品中人物的创伤性经历以及他们表现出来的创伤后压力综合症的症状,可以证明《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是一部创伤作品。奥尼尔通过对个人和家庭创伤性记忆的书写,进行自我疗救,达到了灵魂的宁静,从而完成了心灵的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14.
贾平凹、余华可以看作是新时期中西语境交汇中向中国传统和西方现代小说观念寻找写作资源的两个代表性作家。在小说的深度建构上,前者侧重于站在和谐的文化立场上对中国小说深度模式进行着一种正向的建构,后者则以暴力的方式进行着一种反向的建构。这两种方式对于中国小说的深度建构有着互文性功效。  相似文献   

15.
在迟子建小说的想象艺术中,有关童年与历史记忆的书写是其中重要的组成。作家通过对视角择取、意象营造等记忆呈现方式的技术化处理,展现出的不仅是那个独特时代环境下带有鲜明地域和化印记的人类最为生动鲜活的生存场景,同时更多展露出的则是作家对于现实社会的凝重思索和对人性温情的热切渴望。  相似文献   

16.
在迟子建小说的想象艺术中,有关历史记忆的书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作家通过对历史叙事题材的日常化择取、对编年体历史书写的戏仿和散文化的叙事风格,展现的不仅是那个独特时代环境下带有鲜明地域、文化印记的最为生动鲜活的人类生存场景,更多的则是作家对于现实社会的凝重思索和对人性温情的热切渴望。  相似文献   

17.
石黑一雄的作品《远山淡影》《浮世画家》《长日将尽》等都是书写记忆主题,通过记忆衔接过去和现在,记忆不仅叙述了主人公过去的事情也展现了主人公对待过去事实的一些看法和态度,反映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当下的人们应该如何主动去面对过去的记忆。这三部小说主要以战争为背景,作者通过主人公碎片化的回忆,回溯型的叙述结构和身份建构避免了直接面对过去的灾难和痛苦,而是通过回忆反省自身,重新建构身份,适应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8.
抗战时期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重庆成为了大后方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大批作家汇聚重庆,重庆地位提升的同时也成为了日军袭击的主要目标。日军对重庆进行了多次狂轰滥炸,不仅造成了大量物质财富的损失,也给人们的心灵造成了无数创伤。作家们不断地用不同方式书写着这段记忆,通过记忆书写还原着这段历史,战时的体验与记忆因而成为了我们民族宝贵的记忆与珍贵的精神财富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9.
海外华人的作品内涵着浓厚的家国关怀,这既是中国文学的传统,也是海外华人作家在特殊的文化境遇中作出的文化选择。不同的文化身份使得海外华人作家在书写中国形象时有着不同的切入角度和书写模式。严歌苓作为一位优秀的华人作家,其小说《扶桑》令人注目的不是作品的故事,而是它多种人称的复合叙事和刻意追求的历史化叙事,并在多重叙事视角下以历史记忆的方式对中国形象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20.
路遥是一位善于书写苦难的作家,苦难作为一种精神特征贯穿了路遥的大部分作品。但路遥并没有被苦难异化而沉沦于苦难之中,他一直寻求着对于苦难的超越之路,在路遥对苦难的书写中,从承受苦难、淡化苦难到反抗苦难、超越苦难,他为他小说中的人物选择了一条反抗苦难异化的抗争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