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有序组织和策划的媒介事件可以将人们以共同体的形式聚集起来,达到强烈的凝聚集体情感、整合社会秩序的效果。【目的】以期为主流媒体增强传播力、熔铸社会向心力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从报道形式、话语策略、平台分发策略三个层面分析主流媒体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的短视频报道。【结果】探究主流媒体报道媒介事件的短视频传播策略。【结论】发现主流媒体的短视频具有形式上精炼多样,话语上情理兼容,分发上跨平台、精准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技术革命改变了传统主流媒体的传播格局,网络舆论更是呈现出复杂态势,主流话语体系不断面临新挑战。“学习强国”作为媒体融合发展的创新之举,充分发挥其传播优势,以提供主流话语优质场域、转变话语体系、建立与受众的互联互通等做法,有效提升了主流舆论的传播力、引领力和感染力。主流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重要舆论阵地,应加快融合步伐,借鉴“学习强国”等平台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舆论领袖的“压舱石”作用,有效提升舆论引导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媒介融合纵深推进的今天,新型主流媒体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叙事话语正在发生变化,探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新型主流媒体的叙事逻辑及其价值功能,既有助于深入理解新型主流媒体嵌入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又能为洞察新型主流媒体的现代化转型提供新的致思路向。【方法】运用案例分析和文本诠释的方法考察新型主流媒体如何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构建叙事逻辑、书写价值功能。【结果】新型主流媒体叙事逻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叙事主题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表达;叙事视角融合了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等三种方法;经由多平台的跨媒体叙事深化立体传播。新型主流媒体的中国式现代化叙事充分彰显了其作为党和国家的“举旗手”、新闻业的“风向标”、人民群众的“耳目”的价值功能。【结论】在新技术频繁更迭的新时代,新型主流媒体要善于借助技术传播的优势,不断创新中国式现代化传播的话语体系,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媒介化”的力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媒介进化”作为理论视角,探讨AIGC如何为主流媒体提升传播影响力赋能,从而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进程。【方法】采用理性思辨和案例论证的方法,对AIGC的媒介先进性进行分析,并揭示其在帮助主流媒体发展时具有的优势,以及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结果】AIGC的媒介先进性体现在构建“类人化”人机互动模式、提升海量知识的信息生产能力和满足用户的情感需求等三个方面。对于主流媒体而言,利用AIGC进行新闻生产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升“跨模态”信息转化效率、提高用户黏性和减少跨文化传播阻碍。但是,AIGC也会导致新闻的真实性受损,并诱发知识产权纠纷和消解新闻客观性等潜在风险。【结论】AIGC对主流媒体的传播影响力提升发挥了“双刃剑”作用,需在充分认识其媒介先进性的前提下,对可能诱发的风险问题保持清醒认知,进而才能更好地推动主流媒体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万物皆媒”时代下,受众不仅参与信息的生产、消费,还参与了信息的分解。主流媒体设置的议题经由受众分解和重构,新的议题层出不穷,议题迭代周期暂态化,新闻搭车效应愈加显著,种种现象为主流媒体的传播纠偏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进一步提升传播纠偏力和舆论引导力,主流媒体从“庙堂式话语”向“江湖式话语”转变,从单一发布平台向融媒体平台拓展。本文试从融情传播视角出发,对《人民日报》在微博平台的新冠肺炎疫情报道进行了数据的抓取、清洗与分析,并归纳总结出主流媒体在实践层面话语转变的策略及特点,旨在为主流媒体报道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朱江丽  郭歌 《中国出版》2023,(12):53-57
从电视问政到直播问政是主流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跨越式发展。媒体直播问政是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媒体融合创新发展双重要求下的媒介实践,通过“事前”凝聚相关利益群体,“事中”打造公共协商空间,“事后”保持对话与监督落实,助力治理媒介化发展。未来主流媒体要深化治理媒介化,通过提高政治逻辑媒介化水平,深化媒介逻辑媒介化程度,提升用户逻辑媒介化素养,创设常态化社会治理协商氛围。  相似文献   

7.
媒介融合环境中,短视频传播的发展方兴未艾。现结合当前主流媒体纷纷布局短视频内容传播、参与媒介竞争的现实,从“媒介融合技术引发主流媒体短视频传播的场景转换”“媒介融合环境驱动主流媒体短视频传播的需求变化”“媒介融合业态加速主流媒体短视频制作的理念创新”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对媒介融合环境中新型主流媒体短视频传播的创新和发展问题进行规律性的认识和前瞻式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媒介融合环境中,短视频传播的发展方兴未艾。现结合当前主流媒体纷纷布局短视频内容传播、参与媒介竞争的现实,从“媒介融合技术引发主流媒体短视频传播的场景转换”“媒介融合环境驱动主流媒体短视频传播的需求变化”“媒介融合业态加速主流媒体短视频制作的理念创新”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对媒介融合环境中新型主流媒体短视频传播的创新和发展问题进行规律性的认识和前瞻式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胡靓 《新闻爱好者》2008,(11):97-98
我国媒介产业在2008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质的提升,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通过人民网“强国论坛”视频直播同广大网民在线交流,开创了历史先河,并提出“必须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已进入了规模化的高速发展阶段,媒介产业化越来越引起政府、理论界和经营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正>当前,智能传播技术逻辑主导的主流媒体小屏端竖屏成为新的媒介视听传播空间载体,媒介话语逻辑建构也因之产生新的势能与裂变。融合新闻生产的边界不断突破与突围,手机端竖屏的信息呈现、叙事能力与舆论引导能力成为衡量新型主流媒体有效传播效果的主要指标之一。进入Web3.0阶段,习惯于社交媒介的“Z世代”审美品味、情感与消费偏向均发生重要变化,碎片化、轻量化的阅读习惯使得主流媒体的叙事场景出现了“大屏—小屏—横屏-竖屏”的转向。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思维下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型主流媒体是在互联网思维指导下,以服务用户为主体价值取向,以开放平台为功能转型,以产品迭代为技术支撑的新型传媒主体.围绕新的媒介生态,新型主流媒体通过渠道、平台的融合提高综合传播力,通过“内化”反应塑造媒体公信力,通过强化主流话语的认同感,提高话语权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中国、英国、美国主流媒体在北京冬奥会新闻报道中所构建的中国国家身份和形象,探究其话语策略及语用动因。【方法】自建小型北京冬奥会语料库,语料来源主要为中国主流媒体China Daily,美国主流媒体The New York Times和英国主流媒体The Times中关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新闻报道。运用AntConc对语料进行检索和对比,并以语用身份论为理论框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三国主流媒体报道中对中国国家身份的构建存在较大差异,其话语方式分为显性手段和隐性手段,显性手段包括特定称呼语等,隐性手段包括预设手段等。总体上均构建了中国日益强大的世界大国身份,但英美媒体还存在负面建构。【结论】我国在对外宣传报道中应注意语用效果,丰富话语策略,适当运用语用策略提升我国国家身份建构效果。  相似文献   

13.
高焕静  田静 《新闻知识》2023,(1):68-72+95
民族类主旋律短视频是传递主流价值、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媒体,通过以内聚焦视角表现宏大主题,以“过去-现在”的二元话语凸显“发展”主线,以“家庭”隐喻讲好民族团结故事,将文化的多元性与同一性的有机结合,成功完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媒介话语建构和传达。  相似文献   

14.
李承霖 《青年记者》2016,(10):91-92
具有“俄罗斯外宣航母”之称的“今日俄罗斯”(即Russia Today,以下简称“RT”)在俄土战机事件的报道中,有效进行议程设置、争取话语主动权,进而为本国的军事斗争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正义性、合法性支持,①为媒体的地区冲突报道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报道策略 RT在此次战机事件的报道中,在用成熟多样的报道手法展现客观公正立场的同时,实现了塑造己方良好形象、刻画敌方负面形象、争取中立受众支持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面对我国的“银发潮”,当代媒体关于老年人的报道立场褒贬不一,老人群体的媒介形象由此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本文以“全国老年期刊联盟”麾下的15家老年期刊①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老人报道进行内容分析,运用框架分析(Frame Analysis)理论来透视我国主流老年期刊媒体中关于老人媒介形象的话语建构及叙事策略,从中发现老年期刊如何运用象征工具(Symbolic Devices)建构关于老人群体的媒介形象以及对晚年生命价值的集体理解(Col ective Sense-making)。  相似文献   

16.
国际范围内专业性的采访作为新闻生产的重要一环,愈发体现为一种框架实践,藉由传者的修辞传播实现媒介议程设置的目标。论文通过对美国主流媒体专访中国驻美国前大使崔天凯的话语文本分析,尝试再现美媒在采访中如何使用框架与修辞手段充分主导传播过程,以至于出现“问什么”和“怎么问”的重要性甚至超过“答什么”的传播现象。研究进一步提出在“合作性对抗”之下有效消解外媒采访的话语修辞陷阱的策略,在此基础上,尝试以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高框架反拨国际传播采访的问与答战略叙事,朝向促进中外话语融通,提升中国国际传播能力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7.
张潇  张杰 《东南传播》2023,(10):115-118
采用社会网络分析的研究视角,通过对“汶川大地震”相关文本和用户节点进行网络建构,发现灾难事件的媒介记忆主要呈现出以主流媒体为中心,各领域意见领袖为桥梁,个体用户为边缘的实践网络;以国家话语为中心,多元化观点共现的内容网络。其中,主流媒体通过双重路径主导灾难叙事,网络圈层起到“官方”与“民间”话语之间的中介作用,个体用户则进行着个体的数字化记忆实践,最终影响着集体记忆的形成、激活和刻写效果。  相似文献   

18.
2022年突然爆发的俄乌冲突,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冲突双方将各自掌握的主流媒体作为此轮“混合战争”中的武器。俄罗斯及欧美大国开辟了以舆论操纵、话语斗争和网络攻防为主体的第五维战场,系统性地展现了如何运用媒介在全球舆论场进行信息操控与认知塑造的战略行动。美西方大国利用媒介施加依附性权力、生产性权力和资源性权力,将媒介武器化并进行精准打击。其重点围绕控制信息流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扩大媒介话语优势、操纵平台规则、炮制虚假信息、阻止黑客侵入、直接发动网络攻击等。在经济和政治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俄乌冲突的媒介武器化趋势为如何应对西方舆论压制、进行舆论反制提供了更多的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6,(24):61-64
网络民粹主义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媒介动员策略,需要从价值逻辑、话语模式、管治方式等方面对其进行媒介治理。同时,主流媒体对网络民粹主义的治理也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化的不断推动,媒介的边界逐渐变得模糊。这意味着主流媒体的话语主导权逐渐被解构、重组的同时,受众的注意力也在不断地分散、流失。基于此,央视及时掉转矛头,将注意力倒戈至观众云集的网络综艺,并通过重塑主流媒体媒介形象、网感化的语态传播和正能量的价值传播成功缝合了不同代际观众之间的壁垒,赢得观众的一致好评。本文以《央Young之夏》为例,分析央视首档主持人才艺秀节目是如何通过价值传播彰显主流媒体责任意识,打破了网综类节目同质化困境,为融媒时代主流媒体的“破圈”与“融合”提供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