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墨画意三则》是一首由著名作曲家贾达群创作的室内乐作品。作品中乐曲由"工笔"、"浸染"和"泼墨"三个联系的乐章组成,以极强的民族风格表现了中国水墨画的独特意境,也突显出以水墨画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的内涵。在本文中,笔者从乐曲的创作背景,音乐分析等几个方面入手对乐曲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乐曲做初步的探究,将一幅富有中国文化气息的水墨画意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注重介绍背景,认识作者,划分段落,总结中心,把握写作特点。在这样的教学下,学生的学习状态也是被动学习,觉得课堂无趣。在此我阅读了刘宏业老师的《一词经纬,层层深入——〈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深刻体会到了文本细读的作用。[1]因此,我细密的研究教材,以细微之处覆盖全文,逐步以"导、学、议、练"的模式培养学生们阅读文本的能力,这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学习效率。我将以《最后一课》为例,讲讲具体的实践。  相似文献   

3.
水墨画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小学阶段开展水墨画教学,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是提升学生审美素养与美术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小学水墨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水墨画欣赏能力,加强水墨画的绘画指导,通过合作学习来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与交流。这样可以丰富水墨画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提升学生的水墨画绘画能力。  相似文献   

4.
吴莉菊 《山东教育》2011,(27):22-23
水墨画大师齐白石在评价水墨画时有这样一句名言:"绘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幼儿对客观事物特殊的观察方式、认知方式和表现手段,与传统水墨画中概括、简练、夸张的神似手法是非常合拍的。因此幼儿学习水墨画有其特殊的优势,但教幼儿学习水墨画不能急于求  相似文献   

5.
李萍 《辽宁教育》2003,(7):105-105
一、导入阶段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从学生熟悉的人物着手,设计了与学生同龄的小男孩"丁丁"这个人物形象.这样,既解决了课题中"我"的角色问题,也让这个形象陪伴于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中,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水墨画是中国的国画,它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历史的沉淀,传承着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内涵和文化形式。在小学美术教材中水墨画占据的教学内容逐渐增加,由此可以看出水墨画的教学在美术教学中的地位,教师应该重视创意水墨画的教学模式创新,针对现阶段创意水墨画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临摹""仿画"这种单一的、定向的阻碍学生审美发展的教学形式进行改革,创新创意水墨画教学思路探究有效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水墨画学习。  相似文献   

7.
范清华 《湖北教育》2007,(11):45-46
你能想象得出用《青藏高原》的旋律来唱《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用《中国功夫》的曲谱唱《登鹳雀楼》是什么感觉吗?在我尝试组织的"古诗新唱"活动课中,"借来新曲唱古诗"这一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星期五最后一节是语文课,学习《古诗三首》课中,我播放了歌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又用《送别》的曲调演唱了《渔歌子》。学生们感到很新奇,没想到学古诗还有这种学法,这么有趣。我告诉学生:我国古代的很多诗词都是用来唱的,可以谱曲唱,也可自由唱。学生一听兴致高涨,纷纷要求:"老师,我们也唱,好不好!"下课了,我给学生布置作业:给自己喜欢的诗歌配上曲子,下周一上一节"古诗新唱"课。布置完毕,学生们欢呼起来,我又向他们提出要求:  相似文献   

8.
水墨画教学渐渐渗透进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从低年级就应注重对孩子的水墨画兴趣培养,可是从孩子的学习和教师的授课来看,教师更多的是注重孩子绘画技法的学习和训练,失去了小学阶段学习水墨画本身意义。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下引导学生以更广阔的艺术视野展开传统的水墨画学习,从低年级开始就要慢慢地引导,培养学生对水墨画更艺术的学习和了解,在实践中感悟一些,别让太多的规矩束缚着孩子。  相似文献   

9.
<正>《水墨西游之水帘洞》是西游校本教材的内容之一,以"水帘洞"为主题,试着画一幅水墨画。选取水帘洞这个题材,意在让学生通过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儿童水墨画的表现中,学生如何"造型"与怎样表现"笔墨"是一对不可分割的整体。在上课前,从不同角度拍几张水帘洞的照片,用图片导人,并和学生进行欣赏交流。接着介绍水帘洞,让学生思考怎样来画水帘洞,强调要多观察。让学生仔细观察水帘洞,并展开小组讨论,了解水帘洞有什么特点,还能发现哪些细节。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了解水帘洞,为接下来用水墨的形式去表现它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0.
小幅水墨画以其"尽精微,致广大"、在方寸盈尺间凸显意趣的特色深受儿童喜爱。技法学习是小学阶段水墨画学习的重要素养。在校本教学中,以Camtasia Studio软件为制作平台,运用微课资源容量集约、资源组成"情景化"的特点能够有效强化儿童水墨画的技法教学,围绕技法知识点开展具有特色、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将微课教学纳入小幅水墨画的校本教学层面,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儿童学习小幅水墨画的多样需求。  相似文献   

11.
教学追求有效乃至高效,是课堂教学的目的,也是新课改的核心。笔者所在的县初中语文骨干教师工作室,在一次"送教送培"的下乡活动中,通过《狼》(2016年教育部审订义务教育七年级第五单元第20课,以下简称"部编版"教材)一课的示范教学,获得了与会教师的广泛好评。笔者以为,能取得这样的效果并非仅仅得益于教学设计多么新颖别致、教学手段多么科学先进、教法多么灵活多样、课堂多么花哨热闹,而是取决于教学以为学生服务为出发点,根据学情,遵从学生实际需要,解决学生在学习及应试中的实际困难,从而帮助学生在终身学习中习得方法和提高能力,追求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水墨画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传统的水墨画教学讲究笔墨技法的运用,在创作方法上相对单一,学生容易依样画葫芦,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肌理"是创作者依据自己的审美取向和对物象特质的感受,创造出的一种画面的组织结构与纹理。"肌理"的质感造型简练夸张,所呈现的趣味性、偶然性、操作性等特点很适合儿童创作的需求。在水墨画教  相似文献   

13.
水墨画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传统文化,在美术课堂中学习水墨画有助于学生了解水墨文化,同时也是弘扬我国传统文化途径之一。自小学美术课程改革以来,社会对小学的水墨教学日益重视起来。传统的水墨画教学需要深厚的绘画功底以及绘画的表达技法,这就大大局限了学生对水墨画的 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4.
《历史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在给教师的建议里提到:"教师要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在学习时进行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历史教师虽然也有较强的课改意识,也明白要构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但是却没有做到真正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这样做导致的结果是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永远也不会有突破.  相似文献   

15.
王天 《学苑教育》2021,(11):85-86
本文在对小学美术水墨画教学现状进行诊断的基础上,以"水墨画花"教学为例,探讨了小学低年级美术水墨画教学实施的策略。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和水墨画的教学规律出发,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艺术创作热情,引领学生在欣赏和创作的过程中掌握水墨画的多元技法,提升艺术素养。  相似文献   

16.
付远新 《考试周刊》2013,(19):118-118
促使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更融合,打造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创建教师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和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势必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必然趋势。只有这样,才能使新时期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得以充分贯彻和落实,才会给《机械制图》课堂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活力。  相似文献   

17.
传统儿童水墨画创作教学中,教师多以水墨画画法、技巧等作为讲解重点,对学生兴趣的引导多停留在口头上,其本质仍为"填鸭式"教学。然新课标要求下的当代儿童水墨画创作教学,要求教师以学生艺术视角的拓展和绘画创造性的提升为培养目标,因此儿童水墨画的教学需要以生为本,以儿童水墨画兴趣引导为基础,进行现代化的改革。  相似文献   

18.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是落实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思想的理论依据。所以,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今天,一线语文教师要通过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来打破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来给学生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以确保学生在自主求知、独立思考探究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促使学生在完成语文课程目标的基础上获得健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1多方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两课标的共同特点 "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两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本着此理念两标准确定相应的学习主题,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见表1),并力求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都得到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一、整体设计 思路及方法:根据《英语课程标准》和四年级学生的特点,我是这样设计本课的:首先以一个猜谜游戏导入新课,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包里有什么,引出了There be句式,然后由包里Ben的照片引出了参观的学校。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也使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