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上海话间接感谢言语行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图通过对上海话间接感谢言语行为的分析,揭示汉语间接感谢言语行为的一些语用特征。本将在汉语直接感谢言语行为研究的基础上,对以下几个问题作进一步的说明:(1)上海话可用于间接感谢言语行为的言语行为类型;(2)上海话间接感谢言语行为与直接感谢言语行为的选择;(3)使用间接感谢言语行为的基本语用条件。  相似文献   

2.
"谢"从表达道歉、谢罪的意义转移到表达感谢的意义,是受汉语中使用道歉的方式表达感谢的独特的民族语言文化心理的影响."致谢""感谢""谢谢"都是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感谢类动词"谢""谢谢""感谢""致谢"的语法化过程表明,言语行为动词在意义、使用上的发展与文化心理、构词格式、言语行为本身、外来文化的影响都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3.
汉语直接言语交际风格是由一个个具体的直接言语行为所体现的。汉语直接言语行为,在一方面,会威胁听者的面子,受到社会距离和相对权势的制约,属于事实上的直接言语行为;在另一方面,在某些场合下,会维护听者的面子,属于礼节性的直接言语行为。汉语直接言语交际风格的这些具体体现与中国人价值观念体系中的集体主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言语行为理论是从行为角度研究人类言语交际的一种重要理论。从话语功能角度言语行为分为表述性言语行为、施为性言语行为和成事性言语行为。成功实施施为性言语行为一般要满足预备条件、执行条件和真诚条件。施为性言语行为的分类对其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致谢是和谐类的言语行为,本质上是礼貌的,得体的使用自然是关键。而感谢言语行为的研究多侧重于静态的条件分析和跨文化对比分析,本文则以顺应论为理论框架将感谢言语行为的得体性理解为一种顺应性,即感谢言语行为的得体运用是一个动态的、受顺应驱使的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受惠人在感谢言语行为语言形式和策略层面上作出一定的选择去顺应整个致谢过程中的交际语境以实现该言语行为的得体运用,从而促进交际的成功,最终以利于建立或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6.
陈玮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2):130-133
规劝言语行为是日常汉语交际中的一种重要的言语行为。试结合言语行为理论中的一些重要语用原则对规劝言语行为的使用策略做一番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7.
采用DCT测试卷,对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韩语学习者的汉语拒绝言语行为方式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韩语学习者的汉语拒绝言语行为表现中,确实存在明显的韩语向汉语的“语用反向迁移”,其影响程度与韩语水平呈线性关系。同时,在汉语拒绝言语行为的不同方面,如拒绝策略的选择和起始行为语的使用,总体上受到影响的程度有所不同,在不同学习阶段的表现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8.
不赞同言语行为是威胁面子行为,其调节策略可以缓和其语力.基于Muntigl & Tumbill(1998)的不赞同言语行为的调节策略模式,试图总结归纳汉语不赞同言语行为的调节模式,以期深刻理解汉文化背景下的不赞同言语行为.  相似文献   

9.
国际汉语课堂中,教师的非言语行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可以增加语言教学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本文通过对学生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教师在多重文化背景下的国际汉语课堂上如何恰当、有效地使用非言语交际行为进行实证调查研究,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0.
陈希 《文教资料》2013,(17):33-34
感谢言语行为以感谢言语策略、感谢意图的表达和对感谢的回应为研究对象,探索不同文化中表达感谢的言语构成,对研究民族语言文化及外语学习者表达的恰当性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感谢言语行为的功过策略着眼,重点讨论中朝两种文化环境中归功型感谢策略与自责型感谢策略的应用。通过分析语料,发现汉族的朝鲜语学习者在功过策略的使用上呈现与母语者相反的趋势,而这一趋势在实际交流中可能会导致误解或者意图表达不充分。同时,朝鲜语学习者出现了积极性语用转移失败的现象,作者针对此现象提出了可能的原因,以期对今后的二语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英语中的“advise”与汉语中的“建议”在言语行为功能上不尽相同。本文通过回顾20世纪中期以来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与运用,对中英文表示建议的言语行为动词“建议”、“advise”的使用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其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语用失误。最后通过分析词典中的语用信息,探讨如何在英语学习词典中反映更多更有价值的语用信息,并对建议言语行为在词典中的反映方式提出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2.
感谢言语行为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一种不可缺少的交流沟通方式。以帮助行为作为切入点,来研究感谢的生成机制。但由于现实生活中帮助行为与感谢又不是一一对应的,所以,还研究到非助行为引发的感谢。  相似文献   

13.
在世界各地生活习惯不同的人相互交流时,因为语言文化的不同,相互理解有差异,进而可能造成误会,导致交流出现障碍。现在,国界之间交流日趋频繁,对于表示道歉和感谢的交流方式,可以减小相互之间的摩擦,同时也可以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对国界之间的交流、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都是很有好处的。语言结构,社会背景、文化习俗等的不同,导致不同国家的不同表达方式。当代语言的学习,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而道歉、感谢等语言行为也应当成为重要的学习内容。中日礼貌用语对比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理论,言语行为理论从行为的角度探讨了语言的使用,是否可以广泛运用于外语教学与研究。本文试图运用这个理论,通过对中日感谢言语行为的比较研究,探讨中日在感谢言语行为背后所蕴含的不同思维意识及文化心理,并由此而引发出在汉日翻译方面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4.
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为言语行为提供了语言哲学基础,阐明了言语行为分类的原则和标准,提出了间接言语理论。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对具体言语分析以及跨文化语言交流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汉语中隐含的祈使句在日常生活之中十分常见,然而以往的研究中对这一问题虽有所涉及,却很少能够从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角度予以阐释.本文以王朔的小说作品为语料来源,旨在系统的描述其作品中隐含祈使句的间接言语行为.  相似文献   

16.
汉语中隐含的祈使句在日常生活之中十分常见,然而以往的研究中对这一问题虽有所涉及,却很少能够从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角度予以阐释。本文以王朔的小说作品为语料来源,旨在系统的描述其作品中隐含祈使句的间接言语行为。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实际语料为基础,从言语行为理论出发对“说”类言语行为标记语进行考察。一个言语行为通常可以分析为“意图性言语行为+支持性言语行为”,任何言语行为都是有“意图”的,并且努力使自己的意图得以实现。“说”类言语行为标记语为构建意图性行为的合法性,保证意图的实现提供支持策略。文章认为该类言语行为标记语具有人际支持功能、语篇支持功能和概念支持功能。  相似文献   

18.
本论文以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为理论基础,以俄英汉语中的会话语句为研究语料,力图在语境、关联理论、交际对象等视角下对间接言语行为进行分类与类别阐述,从而深化对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华裔留学生运用汉语实施告知言语行为的特点出发,通过自建语料库,从言语行为视角、形式完整度视角分别对被试的告知性话语进行了多角度分类。  相似文献   

20.
黄洪 《考试周刊》2010,(52):33-34
言语行为理论最开始由奥斯汀提出,后经其美国哲学家赛尔发展及完善,这一理论已经成为语言哲学、语用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本文从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概念观点出发,对言语行为理论的产生到奥斯汀对言语行为的分类,到后来赛尔对言外行为的深入探索等作了简略的概述,给人们提供一个认识言语行为理论的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