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该文从新的角度探讨了新中国成立前后美国制定对华政策的依据、具体的对华政策与政策目标。文章指出对这一时期中苏关系现状的分析及其演变的预测是美国制定对华政策的主要依据;在此基础上美国制定了既有敌视性又具和解性的对华政策,此政策的目标是防止中苏接近;这种政策具有不稳定性、不明确性、欺骗性、敌视性、歧视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澳大利亚对华政策是其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澳大利亚对华政策经历了四个演变阶段:不承认新中国,与华对抗,但保持贸易往来;与新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基于共同反对苏联扩张、越南霸权主义的立场而合作;对华友好,全面拓宽深化对华关系;低调处理人权问题,大力开展以经贸为基础的合作。澳大利亚对华政策具有三个特点:深受美国对华政策影响;自由党对华政策相对保守而工党对华政策相对积极;经贸关系在澳中关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试论美国对华遏制政策的确立与贯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对华遏制政策的缘起、内容、形成时间及其发展过程,乃是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对华政策以至整个远东政策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近年国内学者对这些问题研究颇多,却无统一结论。本文拟利用国内外有关资料,吸收国内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对这些问题试作分析。 一、美国对华遏制政策的缘起 从新中国成立到朝战爆发前,美国对华政策还处在“等待尘埃落定”时期,具有过渡性质,对华遏制政策的正式确立经历了复杂的过程。甚至在朝战爆发到中国介入朝战前的4个月,美国虽然已转向对华全面敌视政策轨道,包括出兵台湾海峡、宣布台湾“中立化”和政治地位未定,对华实施石油禁运等,但其时美国仍以在远东遏制苏联为中心和直接目标,对华政策仍从属于对苏遏制政策,不具备独立和系统地全面遏制新中国特性。 1950年10月,中国介入朝战并在云山之战、清川江长津湖之战中大败侵朝美军,将之赶回三八线以南地区。在这种情况下,美英于12月初在华盛顿举行首脑会谈,商讨如何应付朝战危机和对华政策诸问题。会谈期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Dean Acheson)几次表示,美国认为中国是苏联的卫星国,因而不承认中国、不能允许中共进入联合国、也不能允许中共夺占台湾及插手对日和约问题,要“尽量对共产党中国制造麻烦”。杜鲁门更强硬  相似文献   

4.
二战前后,美国的保守主义权势集团在塑造中国形象方面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国被他们塑造成为一个需要美国指导和帮助的蛮荒之地,蒋介石政府则被描绘为西方文明影响中国的最好媒介。在这种舆论影响下,美国保守主义权势集团成功地挫败了杜鲁门政府中希望尽早摆脱蒋介石政府并与新中国建立联系的自由主义主张,极大地限制了美国在对华政策上的选择余地,从而导致美国未能及时调整政策以适应新中国成立在东亚大陆造成的局势巨变。  相似文献   

5.
解放战争时期,在美国的对华政策中,国共两党的因素无疑是主要的。“第三方面”因素始终没有处于中心位置。但是,只要认真考察这一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我们不难发现,美国在制定、调整和贯彻其对华政策中,作为一种策略,“利用第三方面”因素,仍是构成其对华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随着其对华政策的调整,这种策略也随之变化。因此,我们要全面了解美国在这一时期的对华政策,不能不对美国对华政策中,利用“第三方面”因素的问题,作一番考察。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初期 ,美国推行的对华不承认政策和在台湾问题上的敌对姿态 ,是其从全球遏制共产主义的战略出发 ,对新中国的极端孤立与排斥。这种孤立与排斥导致美中多年的冷战局面 ,同时也严重影响了美国政策的灵活性 ,并最终导致了中苏结盟 ,使这一时期美国对华政策宣告失败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 ,我国学术界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对华政策问题的研究十分重视 ,发表了许多著述 ,其中有关太平洋战争前后美国对华政策问题更是热门话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 ,30年代初至太平洋战争前 ,美国对华政策的本质是企图牺牲中国 ,以换取日美妥协 ,因此 ,可以把这一时期美国的对华政策归结为“出卖中国”、“绥靖日本”的远东慕尼黑政策。此种观点用于评价 30年代初期的美国对华政策尚可 ,但若用于考察 30年代后期的美国对华政策则显得与历史事实不符 ,因此有必要作进一步探讨。本文拟对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的美国对华政策问题作…  相似文献   

8.
文章着重研究分析冷战背景下中苏同盟建立过程中美国的反应及其应对,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直到《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缔结,美国一直致力于阻止中苏过于接近以防止新中国成为苏联扩张的工具,但是美国军方与援华集团则对中国共产党充满仇视和偏见。随着中苏同盟的建立和1950年上半年中苏同盟关系的顺利发展,美国决策层内再次掀起了对中美关系的争论,争论的最终结果是争论双方达成一致并形成在中国大陆周边构建战略防御圈的对策。文章认为《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实际上在中美关系史和冷战史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美国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对华政策的演变与之紧密相关,美国国内决策层对华政策的争论也与之有关,因此很值得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推行的对华不承认政策和在台湾问题上的敌对姿态,是其从全球遏制共产主义的战略出发,对新中国的极端孤立与排斥,这种孤立与排斥导致美中多年的并且冷战局面,同时也严重影响了美国政策的灵活性,并最终导致了中苏结盟,使这一时期美国对华政策宣告失败。  相似文献   

10.
在太平洋战争不同时期,美国对华政策重点是不同的。开罗会议后,美国对华政策进入调整期,军事目标在美国对华政策中的地位与作用下降了,而政治目标日益受到美国决策者重视,美国对华政策中心从军事目标向政治目标转移。这个调整过程直至“史迪威事件”结束而完成。  相似文献   

11.
美国反华政策不断升级,是新中国决定实行“一边倒”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边倒”的方针,其实质就是表明中国人民在国际斗争中坚持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它既不意味着中国政府不愿同美、英等资产阶级国家来往,也不意味着中国政府放弃独立自主,无原则地倒向苏联一边,“一边倒”作为一种结盟政策,在事实上对新中国从外交到经济都有一定的限制性,任何一项外交的政策的选择都不达到最佳的程度,而只能在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基础上,作出更合理的选择。“一边倒”外交政策正是如此。  相似文献   

12.
与西方其他国家的政党制度相比,历史上美国两党制度形成了一些能够影响其政策制定的突出特点。冷战后国际环境出现了新变化,美国将中国视为“潜在对手”,主张遏制中国。适应这一主流舆论,在具体操作层面,两党政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两党政治下,对华政策往往被两党当作争取各种利益的一张“牌”来利用,从而不可避免地影响到美国的对华外交。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新闻类周刊早已有之,但直到近几年才悄然形成声势,出现了一批深受读者青睐的新生代新闻周刊。《中国新闻周刊》是这一系列周刊中新闻性最强、最符合新闻类周刊要求的一份周刊,具有很强的发展势头。本文通过对《中国新闻周刊》的分析以及同《新周刊》的比较,总结出《中国新闻周刊》在栏目编排、报道形式、标题制作、题材选择、语言风格、专题策划、深度报道等方面的特点,以此来探寻我国新闻类周刊的风格特点。并且,以发展的眼光对《中国新闻周刊》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联系美国《时代》、《新闻周刊》、中国《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提出解决方法,探讨未来我国新闻类周刊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从PNTR案看利益集团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华PNTR案是近年来美国国会立法斗争的焦点之一,这与利益集团对后冷战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本以PNTR案为例,简要介绍了PNTR案的由来及利益集团卷入PNTR的原因,具体探讨了美国利益集团围绕PNTR案的分化组合及其对国会的游说较量,概要分析了利益集团政治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美国对华政策的真实意图是,防范中国单独或联合其它新兴大国挑战美国的霸权地位和现存世界秩序,并无将中国变成其政治“附庸”或对中国实行“软性杀戮,或说是慢性谋杀”的意图;今后5年,是中美两国通过战略对话达成政治互信、建立持久和平伙伴关系的最佳时机;要同美国达成政治互信,仅仅变换策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进行思想和政策层面的调整。  相似文献   

16.
1958年戴高乐创建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他调整了第四共和国时期法国历届政府在外交上追随美国的作法,奉行抗美独立的外交政策:反对美国控制西欧,注重西欧联合;反对美国反法国变成北约在欧洲的工具,谋求军事上的自主权;反对美国在西主的核垄断,发展独立核立量;反对美国的冷战政策,推行普遍的缓和政策。其结果是大大增强了法国的独立性,动摇了美国在西方的霸主地位。  相似文献   

17.
成本分担已经成为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就逐渐引入并实施了成本分担政策。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从“精英型”向“大众型”的转变,构建大众取向的高校收费政策已经成为现实发展的需要。但当前我国的高校收费政策,还是建立在精英取向之上。以精英取向的高校收费政策来办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是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时期我们应积极建构大众取向的高校收费政策。  相似文献   

18.
半个世纪前,在中国历史最为关键的时刻。以刘少奇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纵观世界和中国战争风云的变幻,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及时地提出了决定中国前途和命运的“向北发展、向南防御”伟大决策。这一政策的提出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战略方针的重大转折,它为三大战役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在中国革命的历史发展上留下了浓浓的一笔。  相似文献   

19.
从一个值得援助的“战友” ,到一个需要打压的对象 ,从阻止中共取胜 ,到阻止中国成为苏联的附庸 ,美国根据其战略需要 ,不断地调整对中共的政策。这种调整与新中国第一个外交战略的制订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人权是美国外交政策的重要武器和手段,是美国实现全球利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权外交自卡特政府提出以来一直成为美国外交政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围绕人权外交出台的原因、实施手段、取得的成效、实质等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与国外同一领域的研究相比,我国学术界对人权外交的研究存在选题重复、观点陈旧、关于美国对中国人权外交的研究不足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