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In 1993,the Nobel Prize of Literature was granted to an American black woman writer,Toni Morrison.She disclosed the features of language in her Nobel Lecture with a story of"the bird-in-hand".Language is both a tool of the ruling class to govern people and a tool fort he common people to understand society and express themselves.Morrison has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it and makes good use of the features to express women’s liberation and racial liberation in her works,which make her language peculiar and her ...  相似文献   

2.
从四部作品来解读托尼.莫里森种族意识的成熟过程,从而了解黑人在顽强坚持本位文化时的困境以及种种艰辛的尝试。托尼.莫里森是荣获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她的作品一贯关注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这一社会主题以及这一特殊群体在黑白两种对立文化冲突中的挣扎过程。  相似文献   

3.
母亲杀婴自古以来是一种社会现象,有其独特的社会根源。美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站在黑人女作家的立场上,从小说独特的杀婴母题出发,使其小说《宠儿》不仅具有深刻的社会性和思想性,还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本文分析了托尼.莫里森在《宠儿》中对传统杀婴母题小说艺术的继承和重构。  相似文献   

4.
焦春艳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5):122-123,131
托尼·莫里森是迄今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她以自己独特的女性视角和经验,深入到黑人女性的内心世界,讲述她们在种族和性别的双重压迫之下的身心重创,以至于丧失了作为人的主体性。通过《最蓝的眼睛》《秀拉》和《宠儿》三部作品,作者描述了黑人女性主体从丧失、觉醒反抗到最终建构的艰辛过程。  相似文献   

5.
《天堂》是托妮·莫尼森获诺贝尔文学奖后的第一部小说。通过一个黑人城镇的兴衰 ,莫尼森解读了生活在爱与恨、孤立与融入、分裂与聚合、吸纳与排斥、嫉妒与谅解、同情与冷漠等多元矛盾中的普通人。《天堂》没有性别的栅栏、没有种族的藩篱 ,它鞭笞的是人性的弱点 ,高扬的是人性的精华 ,疾呼的是理性的思考 ,召唤的是同乐同喜的人间天堂。同时 ,《天堂》再次向我们展现了诗意的璀璨。莫尼森将语言原本的鲜活交还给了语言本身  相似文献   

6.
当代美国黑人文坛群星璀璨,其中最亮的一颗巨星是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莫里森是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学者型作家,她的作品始终以表现和探索黑人的历史、命运和精神世界为主题,她对美国社会政治文化的敏锐观察与深刻洞悉使她在美国乃至世界文坛上迅速崛起。1993年莫里森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国内关于她的创作研究持续升温。笔者以事实资料为基础,通过搜集和整理,从创作情况、译介状况及研究现状三个方面总览托尼·莫里森在中国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7.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尼·莫里森,以其独特的文化立场、开阔的文学视野和特色鲜明的创作实践,借助复杂而深刻的文化隐喻,深度揭示了在其它文化异质的重压下的黑人自我文化身份的失落、异化。莫里森认为,要重建新的黑人文化,就必须进行黑人文化寻根。  相似文献   

8.
托妮·莫里森小说《宠儿》是一部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力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小说中讲述了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弑婴惨剧,向读者展示了一种另类的母爱:那就是在万恶的反人类的奴隶制度下处于性别和种族双重劣势下的黑奴母亲的爱,一种非凡的充满创痛的母爱。与早期的小说不同,《宠儿》挑战了传统的母爱价值观,通过毁灭的方式对母爱进行诠释和解读。  相似文献   

9.
《所罗门之歌》主要通过讲述主人公的寻根经历,弘扬了具有丰富内涵的黑人民族文化,提出了正在失落的黑人民族历史和文化遗产是黑人民族精神和民族魂魄之思想。文章主要解析作品中蕴含的黑人传统文化。帮助读者更深刻地体会立足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才是寻求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黄波  高敏  任月芳 《海外英语》2012,(11):177-178
As the first African American woman winner of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Toni Morrison is the most outstanding African-American woman author of the 20th century and the brightest star in contemporary African-American literary arena.Toni Morrison is a voluminous writer and she has published nine novels up to the present.Since 1980,her works have been getting more and more widespread attention from literary critics of the world since 1980s.The topic of postcolonialism has been the one of the focuses of Morrison’ s novels.This paper is a literature review of Toni Morrison and postcolonialism in her works including the following points:a brief introduction to Morrison and her works,the research on Morrison,the post colonial theory and postcolonialism in Morrison’ s works.  相似文献   

11.
非裔黑人女性在白人种族歧视以及黑人群体内部父权制双重压迫下艰难生活着。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充分揭示了非裔黑人女性的两难境地,并号召黑人女性应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反思黑人传统文化底蕴,重塑黑人女性自我身份。小说中的"蓝色"意象完美展现了莫里森渴望在打破种族歧视的同时,重新构建女性自我身份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12.
赛珍珠和托尼·莫里森是美国著名的女性作家。两人的处女作《大地》和《最蓝的眼睛》中都描述了女性的命运与土地息息相关,对土地的依恋正是生态女性主义者所强调的女性与自然在孕育生命的特征上是具有相似性的,男性对女性的压迫,黑人对白人的压迫,就像人类对自然的压迫。这种共通性从两部作品中的女主人公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两部作品通过描述女主人公阿兰和克劳迪娅的女性意识,刻画了自然生态意象"土地"。赛珍珠和莫里森共有的"土地情结"深刻反映出两人的生态女性主义观点。  相似文献   

13.
吴迎春 《海外英语》2012,(3):216-218
《宠儿》是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之一。该书为莫里森获得199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该文重点分析了莫里森独特的奴隶叙述方式及其在整个黑人文学中的文学地位。莫里森以奴隶尤其是女性奴隶的角度描写了奴隶的真实内部生活,改写了黑人女性在传统的奴隶叙述及主流文学中的刻板形象,揭示了掩盖黑人真正历史的沉重黑幕!填补了以往奴隶叙述的空白,为重建黑奴文学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4.
托妮·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 ,其巨作《宠儿》奠定了其作为一位杰出的美国小说家的地位。在黑白文化冲突中 ,黑人 ,尤其是黑人女性遇到了身份危机。《宠儿》的发展史就是黑人族群 ,尤其是黑人女性的艰辛的身份求证之旅 ,最终 ,《宠儿》通过塞丝的自我求证和冤魂“宠儿”的讣证使黑人女性得以逃脱身份危机  相似文献   

15.
Now most criticisms focus on the factors outside the literary text.In comparison with the criticisms above,this thesis will offer a reading on Toni Morrison's Nobel Lecture from a structuralist perspective.It might provide a different visual angle for understanding the lecture.Structuralism is an approach to analyze the narrative material by examining the underlying invariant structure.In studying literary text,strueturalists concem themselves with the abstract and internal structure rather On the surface phenomena.They emphasize the unity of literary text.By applying the theory of sttucturalism in the analysis of Toni Morrison'Nobel Lecture,this thesis will explore the deep structure and to reveal the deep meaning beneath the Nobel Lecture.  相似文献   

16.
托尼·莫里森创作中非裔美国黑人的文化身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托尼·莫里森是当代芙国文坛上的一位重要女作家。她的创作试图从非洲主体自身的身份言说以及在诸如欧洲白人与美洲新世界的客体影响下的他者身份言说两个方面入手,揭示非裔芙因黑人独特的双重意识,从而在发展变化的历史背景中重新建构非裔美国黑人特有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7.
托尼.莫里森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位美国黑人女作家。她从自身种族和性别出发,用特有的视角诠释并探寻了美国黑人的历史、命运和精神世界。本文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解读她的名篇《所罗门之歌》,深入挖掘黑人文化传统,探究黑人民族以及种族身份,从而找到美国黑人真正理想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8.
托尼.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籍非裔作家,发表于1987年的小说《宠儿》是莫里森最震撼人心、最成熟的代表作,一直被评论家视为"黑人文学历史的里程碑"。本文以二元对立为视角对《宠儿》进行文本解析,通过对《宠儿》中四组二元对立的分析:人与鬼、反抗与压抑、黑人婚礼与白人婚礼、塞丝母爱的缺失与对子女的宠爱,分析出是奴隶制社会以及塞丝本人性格中的对自由和平等的追逐导致了塞丝弑女的非偶然性。  相似文献   

19.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199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处女作。小说通过一个黑人小女孩佩科拉的悲惨遭遇,控诉了占霸权统治地位的白人文化对黑人心灵上的戕害。本文选了小说中的两例会话,运用格赖斯的合作原则与会话含义理论进行会话含义分析,旨在探究人物会话行为背后所蕴合的深刻社会原因,同时也为该小说的文本批评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里森的小说具有浓厚的美国非裔族群风格,这种风格在其小说中通过内容、语言、描写手法和结构充分表现出来。使得小说在真切地反映美国非裔族群的生活内容的同时,也生动地描写了美国非裔族群的心路历程与灵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