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学《语文》第五册《醉翁亭记》中对“射者中”的解释是:“射的射中了靶子,这里指宴饮时的一种游戏,射中的按规定的杯数喝酒。”这个注释是较简单的。“射”到底是种什么游戏,怎么玩法,都没有注明。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看看其它选本的注释。《中国历代文选》(朱东润主编)的注释是:射者中(读去声),古代饮宴时一种投壶的娱乐,以矢投壶中,投中者胜,酌酒给负者饮。见《礼记·投壶》。陆德明《音义》引郑玄注云:“投壶者,主人与客宴饮讲论才艺之礼也。”又作者《九射格》文:“九射之格,其物九,为一大侯,而寓  相似文献   

2.
酒该谁喝     
《醉翁亭记》的“射者中”课本注释为“射的射中了靶子。这里指宴饮时的一种游戏,射中的照规定的杯数喝酒。”关于“射”,有人说是用箭投向壶中,也有人说是比赛射箭。两种说法都有道理。课本只注  相似文献   

3.
欧阳修《醉翁亭记》:“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中,弈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众宾欢也。”人教版新初中《语》第五册对“射中”作了这样的注释:“射的射中了目标。这里指宴饮时的一种游戏,射中的照规定的杯数喝酒。”(见133页)配套使用的《教师教学用书》将此句译为“投壶的投中了”。(见150页)我认为注释、译均不妥,注释没有解释“射”的含义,而译误把“射覆”与“投壶”混为一谈了。  相似文献   

4.
欧阳修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中有一句话:“射者中,弈者胜”,课文对“射者中”的注解是:“射的射中了目标。这是指宴饮时的一种游戏,射中的照规定的杯数喝酒。”这里“射”究竟指的是什么游戏呢?很多师生望文生义,认为是射箭靶之类的活动。但是,只要稍加考虑便会想到:太守和宾客们游玩了一天,虽兴致高也难免疲累,于是酿酒制菜,团团围坐,间以轻松的游戏助兴;因此,不会是再进行活动量大的射箭之类的运动。事实上,“射”亦叫“射覆”,是我国古代伴随易经占卜而形成的一种游戏。“射”指“猜度”,“覆”指遮蔽之物。即预先将物件隐藏起来,让人…  相似文献   

5.
《醉翁亭记》“射者中”注释辨正湖南/陈瑞衡欧阳修《醉翁亭记》“射者中”一语的注释,常见有两种:一为“投壶”说,一为“射箭”说。“投壶”说如下:投壶的投中了。射,指投壶,古代一种游戏。把箭投入壶中,以投中多少决定胜负。(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  相似文献   

6.
《段太尉逸事状》“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中的“都虞候”,有的版本印作“都虞侯”。按:“侯”古时写作(厂矢)。从古字形看,它是由“厂“和“矢”组成的,其义与射箭有关。《小尔雅广器》曰:“射有张布谓之侯”。由于古时以射选贤,射中者获封爵,因而称之为诸侯。这里的“侯”字义已从“箭靶”引中为一种爵  相似文献   

7.
《论语·八佾篇》中的"主皮"指的是乡射礼"五物"中的"中质",即能射中箭靶,在乡射之礼中属于第二次射。"射穿箭靶"是指军礼中的"主皮",即"贯革",它是一种尚武尚力之举。将"射不主皮"译为"射礼不以射中箭靶为重"更为接近乡射之礼中借"射"来行礼乐以体现礼乐精神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师说》:“李氏子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课本注释为:“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张衡传》“衡少善属文……遂通五经,贯六艺”中的“六艺”,课本则注释为:“〔六艺〕见《周礼》,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相似文献   

9.
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有这么一段:“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这是描写欧阳修宴请宾客的场景的。“射”书下注释为“投壶”。但投壶是什么样的游戏,我查阅了些资料并整理下来。  相似文献   

10.
全国统编教材初中语文第五册里,对《捕蛇者说》中的“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作了如下注释:“(悍吏那种)喧闹叫嚷着惊扰(乡间)的气势,(不要说人),即使鸡狗也不得安宁呢。”我认为这样注释值得商榷。从注释的意思来看,把“骇者”注成“惊扰”是不准确的。这两句话里,“骇者”并不是指悍吏的“惊扰”,而是指被悍吏的叫嚣、骚扰吓得惊恐不安的  相似文献   

11.
杜甫《春夜喜雨》诗的头两句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课本把“发生”注释为“指‘发生’雨,就是下雨的意思”。笔者认为,这条注释是值得商榷的。(一)从释词的角度来看:这条注释最根本的错误就是对“发生”的误解。把“下雨”说成“‘发生’雨”,不要说古代,在现代汉语中也没有这样的说法。看样子,注者是把这个“发生”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第二部分开头写道:“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与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新旧课本都将这“造化”单单注释为“指自然界”,我们认为这是很不妥当的。我们为此翻查了一些辞书,发现对“造化”一词,都有大致相似的两个不同义项的注释。其中以《现代汉语词典》的注释更为具体、细致。现摘抄如下:“①造化:zao hua(书)自然界的创造者,也指自然界;②造化:zao·hua 福气;运气  相似文献   

13.
《梦游天姥呤留别》“身登青云梯”句,课本上原注对“青云梯”的解释是“指上入云霄的高峻山岭”,我认为这个注释值得商榷。第一,“梯”除了指“梯子”外,还有“形状象梯子的”这一意思。喻守真编注的《唐诗三百首详析》对“青云梯”的注释也认为这“是说山岭高峻,一级级上入青云,仿佛登梯一般”。  相似文献   

14.
释“社”     
《五人墓碑记》中言及“社”有两处:一为“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一为“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教材中对“社”的注释也有两处:“郡之贤士大夫”的注释为“郡,指苏州府,古为吴郡。贤士大夫,与复社有关系的上层人物”;“吾社之行为士先者”的注释为“我们社(指复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为读书人表率的人”.这里,首先应指出的是,教材的注释把《记》中所提及的“社”都认定为“复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第三册《采草药》(《梦溪笔谈》两则)一文中对“自从本说”的注释是:“意思是说,自然应当遵从这种说法,即指上文的古法。”笔者认为此注释欠妥,值得商榷。其理由如下:第一,从字义上看,“自从本说”中“本”字应解为“木本”,可指草木的根、茎、种等。《辞海》中“本”字的第一个义项就是:草木的根或茎干。《国语·晋语》中有“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庄子·逍遥游》中有“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校卷曲而不中规矩”。《辞源》中也有类似说法。另外,这里的“说”,也不应注释为“说法”而应…  相似文献   

16.
诸葛亮《出师表》有云:“官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其中有“宫中”“府中”两词。此为何意?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如此注释:“宫中府中:指皇宫和丞相府中。”对此,部享昌老师在《“官中”“府中”之辨》(《语文学习》2018年第12期)中认为“这个注释值得商榷。……‘宫中’指皇宫是没错的,实质上就是朝廷。那么,‘府中’又指什么呢?……‘府中’指丞相府中”。郭锡良先生在《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中也认为“宫中:指皇帝宫中;府中:指丞相府中”。  相似文献   

17.
“长烟一空”是《岳阳楼记》中的一句。对这句话的注释,历来颇有分歧。中学语文课本的注释是“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一,全。”沈啸寰对此说持有导议,他认为是“万缕炊烟,长长地布满了天空。”(见华东师大中文系《语文教学》1957年2月号:《对中学语文课本注释的一些意见》)。于在春在《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中,则认为应是“那一派烟雾完全消散了。”以上三种说法,熟是熟非?  相似文献   

18.
《陈涉起义》中有一句“苟富贵,无相忘”。苏教版《教学参考书》中是这样注释的:“假如有一天谁富贵了,彼此不要忘记。”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中注释为:“有朝一日有谁富贵了,可别忘记咱穷哥儿们。”我认为这两种注释均不妥。原文语境是:“陈胜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日:‘苟富贵,无相忘。’”“苟”,倘若;“无”,通毋,不;“相”在这里不能解释为互相,“相”有指代人称的作用,相当于“之”,可译为“你们”,“相忘”即“忘相”;这在古汉语中是一种特殊用法,指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译为“七嘴…  相似文献   

19.
1.初语一册《黔之驴》一课中注释(14):[阚(han)]作“虎怒吼”。查《新华字典》:“阚”作“虎叫声”、《现代汉语词典》:“阚”作“虎声”。“阚”应作虎声,指老虎的叫的声音。课文注释为“虎怒吼”,这是表示一种状态,不是指声音。课文注释似欠妥。 2.初语一册课文《狼》中注释(16):[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这里句后标点有待商榷。就语意来说,它属反问句,显然应用“?”,而不应用“。”。虽然注释中的引文后没有用标点符号,注文可看作是对没有标点符号的引文而言的,但作为注释,应忠实于原文。我们说忠实于原文,不仅仅只是句子或引文的意  相似文献   

20.
《孙膑》(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全国中等农业学校新编语文课本第一册第八十九页注释为:“[重射]很重的赌注。”我们认为这则注释和课文对此句的断句,都值得商榷。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