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杨树     
小时候,爷爷从市场上买来了一棵小白杨树苗,栽到了院子里,便每天照料着它。爷爷回到了乡下后,我继续照顾它,每天给它浇水、松土、剪枝……它就这样一天天健壮起来,如今已成为一棵坚硬挺拔的大树了。“程静静58.5分。”老师漫不经心地念着。啊!我眼前一片黑,脑子空白,这么差的成绩真令人不敢相信。我的心如刀绞一般难受,我猛地抬起头,呀!这么多双眼睛都在盯着我,有朋友的疑惑、同情、冷漠、快意……我不敢再看了,便低下头回到座位上。放学了,我早已收拾好了书包,蹒跚地移动着脚步,一个人来到这美丽的校园,背上的书包似千斤重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相似文献   

2.
我没有见过我的外公夏丏尊,他在我出生的前两年就得肺病去世了。那时候抗战刚刚胜利,他那离别了八年的女儿刚刚跟着我的爷爷爸爸一家老小,从遥远的四川历尽千辛万苦回到上海,妈妈的肚子里怀着二哥大奎。外公终于见到了他朝思暮想的女儿和女婿,见到了他的挚友和亲家———我的爷爷叶圣陶。此后仅仅过了三个月,外公就带着无尽的忧国忧家的惆怅,离开了那个他不喜欢可又割舍不下的人世。记不起是哪一年,我还小,一次在饭桌上吃饭,爷爷和爸爸照例喝着酒,不知怎么说起了外公,爷爷忽然泪流满面放声大哭,连声说:“好人好人。”爸爸的眼圈也红了,只是…  相似文献   

3.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与莫言私交甚好,他一直想到莫言的老家山东高密去看一看。今年春节,大江终于来到莫言小说《红高粱》中“我爷爷我奶奶”生活过的地方。旅日作家毛丹青陪同翻译,为本刊记叙了两位文学家在“高粱地”里的心灵交流  相似文献   

4.
炎炎夏季,参加市广播电台新闻工作会议。大家看到我手中拿了一本今年第一期的《新闻爱好者》杂志,纷纷要过去看。谁知,读着读着竟都上瘾了,先后有多人借阅。没办法,会议临结束时,只好把杂志借给了邻县宣传部的一位新闻干事。 10天后,下部队采访路过该县,特意找这位新闻干事讨要,他说:“杂志被组织部李部长借去看了。”4天后,这位新闻干事到市报社处理稿件,我听说后就打电话问他杂志是否要回。他抱歉地说:  相似文献   

5.
兵团往事     
多年以后,我爷爷回到阔别20多年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从脑血栓病发作后就腿脚不太灵便的他进到帐篷里,推开专门给他准备的椅子,把拐棍一甩,抬腿就上了炕,一盘腿坐了下来……就像当年他骑着马去拜访团场里的哈萨克牧民一样。那一刻,时光倒流,举座皆惊,兵团老兵,青春依旧  相似文献   

6.
《山西档案》2001,(2):40
三毛导语:小二爷爷去世了,小二显得很伤心,几天没上网.这天他来了,对我说,他爷爷是带着微笑去世的,他的死是幸福的.我不明白.小二说,因为爷爷自死都认为他是村上唯一见过电子信箱的人.我更糊涂了.  相似文献   

7.
正张乐平爱喝酒。到了晚年卧病医院,儿子张慰军去看他时,问父亲要什么。张乐平摆摆手说"给我带两只热水瓶来"。医院里自然不缺热水瓶,这是父子俩的暗语。是父亲要儿子夹带灌满酒的热水瓶进病房的意思。喝酒能让他快慰,也让他忘记烦恼。这个少年得志、青年成名、历经战乱和运动的老人累了。喝酒和绘画,这两件被他视若生命的事情,在被骤然剥夺十数年后,终于又回到他手里。但是,罹患帕金森病的他却已是进入指摇臂颤的暮年,不能举笔。唯有杜康,尚能解忧。  相似文献   

8.
今天,妈妈带我回老家去看望爷爷、奶奶。到了老家,我在我家的屋檐底下发现了一个鸟窝。于是,我便踩着木梯上去看了看,里面有三只小鸟,在叽叽喳喳地叫,可爱极了。它们的妈妈好像去给它们找吃的了,还没回来。于是我拿来一些小米,用吃冰糕留下的小勺,放上一些小米喂它们。一会儿,它们吃饱了,叽叽喳喳叫得更欢了,好像在感谢我喂它们似的。我抬头向远处望去,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过来,好像是它们的妈妈,我赶紧下来藏起来。看着它们母子团聚的样子,我高兴地笑了。临走的时候,我想捉一只小鸟带回城里,爷爷笑着说:“小鸟是属于它们妈…  相似文献   

9.
梅洁 《湖北档案》2016,(9):32-34
在人生的路上,不知要遇到多少人,然而,最终能留下记忆的并不太多,能够常常眷念的就更少了. 这次回鄂西老家,总想着找一找阿三.阿三是我小学高年级的同学.记得有一个学期,班主任分配阿三和我坐一位,让我帮助阿三学习.阿三很用功,但学习一般.他很守纪律,上课总是把胳膊背在身后,胸脯挺得高高的,坐得十分端正. 阿三年年冬天冻手.每当看到他肿得像馒头一样厚的手背、紫红的皮肤里不断流着黄色的冻疮水时,我就很难过.有时不敢看,一看,心里就酸酸地疼,好像冻疮长在我的手背上似的.  相似文献   

10.
1990年初夏,我回农村老家看望母亲。姐姐也来串门,她很健谈,东家长、西家短地说个没完。当说起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发生的变化时,姐姐说,如今我们种田不用愁,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落谷,小喇叭会喊会教呢。“小喇叭教你种地”!我陡地来了兴趣。一回到县城,我就到县广播电台采访,了解到县  相似文献   

11.
我的爷爷     
爸爸的老家在黑龙江,家里有爷爷、奶奶、大伯、叔叔和三个姑姑.爸爸和妈妈抗日战争期间就参加了革命,全国解放后他们从东北调进北京工作,那以后有了我和妹妹.1960年,近十年没有回过家的爸爸思乡之情益甚,无奈公务缠身,情急之下只好托人把爷爷、奶奶接到了北京.那年我6岁.  相似文献   

12.
伯父黄秀善离家近60年杳无音信,家里人都以为他老人家早不在人世了.没想到70多岁高龄的伯父于去年竟奇迹般地从台湾回到了老家.  相似文献   

13.
1988年1月23日上午,我无意之中得到了一份材料:《共青团萨噶县委1987年工作总结》。在这份材料中写明:该县由于地域辽阔和游牧式的生产方式,致使大部分团组织处于瘫痪状态,63.7%团员入团后不知道团徽是什么样子。看了这份材料后,我立即就写了一篇批评稿子。没想到当天下午,当我把写好的稿子送到萨噶县委审时,县委书记其美格桑对我说:“你发这篇稿我不反对,只是这种落后状态不只是我们县才有,在全西藏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说完,他签了字并让组宣干事拿去盖了发稿章。回到驻地,我回味书记对我讲的问题,经过  相似文献   

14.
我老家在舟山市普陀区勾山街道观碶头,以前叫芦花观碶头,那里有道碶门,既是交通要道,又是连接内河与外河海口的关口。我们岑氏木船作坊,是由岑家太爷爷岑明锡于1900年创建的。1915年,爷爷岑阿友接班后,开始建造  相似文献   

15.
要说我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小说连播》,算起来已有三十多年了。那是1973年的事:长我十六岁的大哥从新疆当兵退役回到老家,他不仅带回了葡萄干儿、野鹿角,让全家人最高兴的是,大哥带回了一  相似文献   

16.
背影     
上周难得空闲,我特地安排自己回华容老家一趟。家乡所在电信局的领导特关照我,说你难得回老家一趟,安排个车给你吧,我说我开车还不熟练,局长说给你安排个司机吧!我其实是很不习惯这种待遇的,但考虑到年迈的父母的感受,我还是答应了。快到老家所在的镇上时,我给母亲打了个电话,说我回来看您二老,现在已经快到镇上了,母亲有些激动地说,那你到镇上后叫个摩的吧。我说妈不用,我自己带车回来了,妈有些意外,说你真的开车回来了啊?我说真的——妈。妈说那好,你爸一大早就到镇上去了,现在可能正在镇上的菜市场卖黄  相似文献   

17.
贾樟柯 《出版参考》2004,(35):45-46
上初三的时候,我的一个结拜兄弟当兵要走.我去送他,他坐在大轿车里一言不发.我想安慰他,便说,这下好了,你自由了.说完此话,他还是一脸苦相,便有些烦他.在我的概念里,只要不上学,不做功课,不被老师烦,便是最大的幸福.而能离家远走,不被父母管教,那更是天大的喜事.我由衷地羡慕他,所以不太理解我那兄弟为何总是沉默不语,并且低着头不拿眼睛看我们.车快开的时候,我实在不想再看他一脸哭相,便说:"你是不是怕我们看你远走高飞,心里不平衡,假装不高兴来安慰我们?"  相似文献   

18.
父亲离开人世整整16个春秋了,可是没有一天不想念他老人家,他是我的慈父,也是我的严师. 父亲是个苦命人,1903年闰五月,父亲落生在北京安定门外一个穷旗人的家中.我家是满族镶黄旗人,祖姓毕鲁氏.满族人指名为姓,我爷爷叫凌保,是个门甲,父亲出世前一个月,爷爷就故去了.  相似文献   

19.
从医院里看范敬宜同志回来,第三天就收到他去世的消息.我们曾在同一个单位工作,又住在同一个大院里.但那天去看他时,却几乎是相对无言.过去常说的话题,如写作,如社会上的事,如新闻业务,都已无力再谈,而病情,相照不宣,又谁也不愿提及,不敢提及.我极难过,生离死别,竟是这个样子.又怕他累,说了一点不着边际的话,就赶快退了出来.  相似文献   

20.
8月14日,以“农民工司令”著称的张全收回到河南。这一次,他打算在老家四处周游,再次说服自己的老乡到南方去。回到驻马店的张全收几乎每天都要到农村作报告:“只要到我公司,管吃管住,无论有无工作,每月都能领到1300元至1800元工资。”从年初经济危机时的四处退工.到现在的大批量招工.张全收大胆放出豪言:“我的金融危机已经度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