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宣传”一词在我国古代典籍中为“传达宣布”之意,如《三国志》中有“宣传军事”“宣传明教”,《北齐书》中有“宣传文武号令”等语。日本用古汉语中这个词来意译英语中propaganda 一词(日文中写作“宣伝”,音为senden),所以“宣传”一词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外来词”,收入《汉语外来词词典》(刘正、高名凯等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同不少外来词一样,它一旦被吸收入民族语言之后,含义逐渐有所演变。在现代汉语中,“宣传”一词的释义是:“对群众说明讲解,使群众相信并跟着行动。”(《现代汉语词典》,商务,1978年。)  相似文献   

2.
徐忠友 《文化交流》2009,(10):21-23
冯小刚因拍摄“贺岁片”而闻名,被许多观众称为“贺岁导演”。在冯小刚导演的“贺岁片”中,无论是前些年拍摄的《没完没了》《大腕》,还是近年来拍摄的《天下无贼》《手机》等,都有一种独特的“冯氏幽默”,让人看后有惊叹,有笑声,也有思考。  相似文献   

3.
《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庄王叙及周武王克商之事,引用了部分诗句,有“其卒章”“其三”和“其六”。荆州王家嘴楚简《诗经》中有“其二”“其三”等分章的标注,据此,《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庄王引诗中的“其三”和“其六”亦应是《武》篇的分章标示。类似王家嘴楚简《诗经》中有分章标示的抄本,至迟在春秋中期楚庄王时就已在楚地开始流传。  相似文献   

4.
"游必有方"和"粪土之墙"正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里仁》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句中“方”,《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保存了汉代郑玄的解释:“方,犹常也。”宋代邢昺进一步解释为“常所”,目前的《论语》注本大多把“有方”解释成“有固定的地方”,联系先秦时期其他典籍中“有方”的用例,“有方”义为“有道理”或“有原因”。《论语.公冶长》有“粪土之墙不可杇也”,现存《论语》的各种传世古注中,没有关于“粪土之墙”的解释,近年出版的《论语》注本,则多把“粪土之墙”解释为“污秽肮脏之墙”;《说文解字》:“粪,弃除也。”可见先秦时期“粪”是动词,是“弃除”的意思,那么,“粪土之墙”应以解释为“剥落泥土之墙”为宜,这样的墙,才真正“不可杇”。  相似文献   

5.
《谷梁传〈春秋〉》 :襄公二十有一年“冬 ,十月 ,庚辰朔 ,日有食之……庚子 ,孔子生。”《公羊传〈春秋〉》 :襄公二十有一年“冬 ,十月 ,庚辰朔 ,日有食之……十有一月 ,庚子 ,孔子生。”《左氏传〈春秋〉》 :襄公二十有一年“冬 ,十月 ,庚辰朔 ,日有食之”(按 :无“庚子 ,孔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学术典籍中,《易经》可算是最古老、最深奥、最富有影响力的一本书了。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所谓的“易道广大,无所不包……皆可引以为说”,到今天不绝如缕的“《易经》热”,都说明在我们这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之中深深地埋藏着一个难以化解的“《易经》情结”。这一情结的影响力甚至已经超越了我们国家的政治疆界,在东北亚和东南亚地区都有其不同程度的表现。例如,在韩国的国旗上就可以看到“太  相似文献   

7.
由于《周易》本是一本讲占筮的书,《易传》又试图给它作一种系统的解释说明,所以,在古代乃至到了现代,一提起《周易》就难以拂去由于其保留有由巫术而来的神秘观念和迷信色彩。在刘纲纪先生看来,千百年来对于《周易》的研究,总的而论却正是发展了它的神秘主义、甚至迷信色彩的一面(包括大陆八十年代“周易热”中出现的所谓“预测学”、“相面术”、“算命术”、“风水学”等一类伪科学书籍),而掩盖了它的自然唯物主义的光辉。比如对被西方视为“东方神秘主义”的“图象语言”(黑格尔说是“图画式的概念”)——“卦象”的  相似文献   

8.
清人有《乾嘉诗坛点将录》,以《水浒》108将分拟诗苑名家,意在“借说部狡狯之笔,为记室评品之文”;民国汪辟疆有《光宣诗坛点将录》,流布甚广,而今网上有一篇《“五四”以来词坛点将录》,为词学家刘梦芙所作,点将录中将长年在浙江安吉县执教和生活的郑德涵先生列在其中。郑德涵  相似文献   

9.
“田畯”一词,《诗》凡三见,曰《七月》、《甫田》、《大田》。三诗皆述农事,有套语“馌彼南亩,田畯至喜。”《七月》毛传:“田畯,田大夫也。”郑笺:“……耕者之妇子,俱以晻来,至于南亩之中,其见田大夫,又为设酒食焉。”朱熹《诗集传》:“田畯,田大夫,劝农之官也。”清儒说《诗》者如姚际恒《诗经通论》、陈启源《毛诗稽古篇》、崔述《读风偶识》、胡承珙《毛诗后笺》、马瑞良《毛诗传笺通释》、陈奂《毛诗传疏》等,皆祖述毛传郑笺,大同小异。  相似文献   

10.
“您这照片都是抓拍的?”“这张片子是拍的吗?怎么象是画的呢?”在“李兰英舞台摄影展”上总会有不只一人在看过她所拍摄的《旋律》、《流浪者》、《吉赛尔》等作品后发出这样的疑问。透过众人惊叹之余的疑问,不难看出,在照片的构图、色调、  相似文献   

11.
《老子》三十七章的“镇”字在较早的文献中,多训为“安”或“安定”,并非强制性的。“镇压”之类的意思只见于战国以下较晚文献,将此章的“镇”字理解为《老子》要对不合道的行为采取强制性的“镇压”措施,并不符合《老子》原义。因此,把《老子》“无为而无不为”之“无不为”理解为强制性的无所不用其极也是有问题的。“无为而无不为”是典型的“以退为进”思维方式,《老子》中有很多与之类似的表述,主流意见一般将其理解为以“无为”为手段,达到“无不为”的目标,并无不妥。《老子》思想世界中“绝对性”表述与“相对性”表述是并存的:“绝对性”代表其最高理想的同时,“相对性”同样也是为《老子》所接受的,不能由其“绝对性”否定其“相对性”。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的地域文化观——读《货殖列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迁的《货殖列传》,历来为品评《史记》者视为足以奠定这部伟大史著的“瑰玮奇变”的大文章,近现代论者,多认为《货殖列传》可作为一篇“经济史概论读”(周容语),谓其功“开《汉书》以下《食货志》之先河”(杨启高语)。其实,《货殖列传》亦开《汉书》以下《地理志》之先河,还可以将其作为一篇“文化地理学概论”来读,盖其所写地理,不仅如潘吟阁先生所说,是“北至燕、代,南至儋耳。……各地有各地的环境”,而更在于形而上地思考了地理与人文的相互生发及其沿革关系,其  相似文献   

13.
《春秋》经文庄公十三年冬所书写的“公会齐侯盟于柯”,出场的人物只有“鲁公”与“齐侯”。但在作为一个事件指称的“柯之盟”,则在《公羊》、《谷梁》、《左传》之三《传》的释义传文中,鲁庄公、齐桓公、管仲、曹沫(刿、子)皆已出现。传文释义的主轴环绕在“齐桓伯(霸)业”上,但对于“伯”之为“伯”抑或“霸”上,则出现了观点上与褒贬上的分歧。其次,“曹沫(子、刿)”从经文的未书写,到传文中的出场,再到战国时诸典籍的被世人称颂,或与管仲并提,或被鲁仲连、荆轲视为人物的典型,“曹沫(刿)”在历史流传中正被后世塑其型,进而成为一篇传文中的“传主”,在书写文中有其自身的生命形态与叙事情节,已完全脱离了三《传》传文中的释义性格,这也正是《太史公书》中《刺客列传》之首篇《曹沫传》的书写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公元1126年,女真军队攻克开封,北宋灭亡。宋高宗带领一班文武南渡长江,并于1127年在临安(今杭州)再建政权,史称南宋。南宋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对外,朝廷继续实行投降政策;对内,在血腥镇压农民起义和太学生运动的同时,又崇褒理学以控制人民思想。政见的分歧,导致了思想领域的复杂斗争:既有理学内部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的论争,又有事功学派反对理学唯心主义的斗争。在这一斗争中,他们从不同的动机出发,程度不同地阐述了民本思想。 南宋时期民本思想的集大成者是朱熹,他凝一生心血注释《四书》,在注释中反复引用“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古训,指出“天下者,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私有故也。”(《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9)系统地阐发了自己的民本思想。在注释《大学》“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时,朱熹说:“有天下者,能存此心而不失,则所以砠矩而与民同欲者,自不能已矣”(同上)。《大学章句》提出了“有天下者”必须“与民同欲”的思想。特别是在注释《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时,他明确指出:“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社稷虽重于君而轻于民也。”(同上,《孟子集注》卷14)基此,他提出统治者要努力争“得民心”。在注释《孟子》“得乎丘民而为天子”时,他说  相似文献   

15.
一、“大成”、“成家”、“成”公孙述据蜀而自建之国号 ,史中所记早有歧异 :《后汉书·隗嚣公孙述列传》 :“建武元年四月 ,遂自立为天子 ,号‘成家’”。《华阳国志·公孙述刘二牧志》 :“会夏四月 ,龙出府殿前 ,以为瑞应 ,述遂称皇帝 ,号‘大成’”。《三国志注·魏志》 :“孙盛曰 :‘昔公孙述自以起成都 ,号曰成。’”①后人未加分辨 ,或择一而述 ,或兼而有之 :《秦汉史》 :“建武元年 ,四月 ,遂自立为天子 ,号‘成家’” ;②《稿本后汉书疏证》 :“《华阳国志》 :‘号大成’ ;又曰 :‘公孙述僭号’” ;③《天府蜀都》 :“公孙述在成都…  相似文献   

16.
杂技表演分多种类型。有高空的,有地面的,有用头顶的,有用脚蹬的,但是最普遍而又最能体现技巧的是手上技艺。《绳技》节目就是手上技巧的一种,在杂技表演中独具风格。安徽省杂技团的《绳技》节目在为中外观众的表演中突出一个“活”字,强调一个“快”字,使人看后顿时有一种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感觉,赋予了《绳技》节目以新的活力。 自从中国杂技团秦斌、秦良两兄弟五十年代在中国首先演出《绳技》以来,这个节目不断地取得发展和进步,六  相似文献   

17.
《太平经》是我国道教的早期经典。关于《太平经》的作者问题,由于年代久远、资料匮乏,难以找到有力的证明材料,学界较少言及。对于《太平经》作者,历代典籍中虽较少明言,但并非全无线索。概而言之,有三种看法:一种认为是干吉和宫崇,一种认为是帛和,一种认为它“是一部集体编写的道书”。通过考证两个“帛和”与干吉的关系,可以肯定两“帛和”均不可能是《太平经》的作者。“集体编写”之说也不能成立。可以认为干吉就是《太平经》的真正作者。  相似文献   

18.
1961年夏,我在杭州一家古旧书店购得一部雍正年间木版《西湖志》,归来后突然发现书中夹有一幅旧画,打开一看不禁喜出望外:呵,原来是沈铨的一幅《松鹤图》!后请沙孟海先生鉴定,确认《松鹤图》为沈铨真迹。 我研究沈铨多年,得沈铨真迹,即成心爱之物。“文革”中经过“火” 的洗礼而将它保存下来,甚为不易。  相似文献   

19.
《诗纬》是形成于我国汉代的纬书的一种。《诗纬》中有关《诗经》的评论,其思想观点主要来自于《齐诗》翼奉一派,因而《诗纬》与《齐诗》在理论上有着渊源的关系。《诗纬》所提出的“四始”、“五际”,及“六情”说,以阴阳律历附会解释《诗经》的诗篇,其真实用意在于,揭示周王朝兴盛衰亡的历史发展过程,以此对当时的现实政治发生作用。《诗纬》中的诗论,如“诗者,天地之心”、“诗者持也”、“诗含五际六情”等论说,对汉魏六朝时期的诗论有着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庄子·齐物论》中有一段关于“梦”与“觉”之层层推阐的精采辩说,而后紧接着便指出:“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所谓“吊诡”者,异常之思辩,其竟暖昧玄奥,非具特殊智慧者不能索解,而如此之智慧,《庄子》显然承自《老子》,在这个意义上,《老子》实可谓“吊诡”之本源了。现在的问题是,这种向来被视为玄妙无穷的哲学思维,在未经后人再阐的《老子》那里,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换言之,当人们习惯于用来自兵家的诡道诡术来分析《老子》之特殊的辩证思维时,或者,当人们习惯于用道家无为之旨去界定《老子》之特殊的观念体系时,能否真正把握其固有的哲学真谛呢?我看,未必。于是,就有一个重新认识《老子》哲学的课题。尽管对《老子》的研究已在世人的思想认识中形成了厚厚的积淀层,但重新开始的工作依然十分必要,甚至不妨这样说,正因为积淀层太厚,所以更需要穿透学术史而直探《老子》之本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