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讨了集成产品开发(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简称IPD)的核心思想及框架体系,在此基础上,研究了IPD在汽车企业的应用,最后得出IPD模式的应用必然会给汽车工业的长足发展带来很大的收益.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集成产品开发(IPD)的基本思想,并根据BRP的思路讨论了在此模式下的新产品开发流程和实施步骤。  相似文献   

3.
集成产品开发(IPD)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介绍了集成产品开发(IPD)的管理理念和核心思想,分析了企业引入IPD体系的必要性,提出了实施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和初步对策,为企业研发管理体系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新产品开发中引入IPD(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管理模式,对于提高企业新产品开发的成功率和项目绩效有重要作用。在分析IPD的发展与应用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文献研究,对实施IPD管理模式影响因素进行梳理和初步分析,设计并发放影响IPD实施关键因素的调查问卷收集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方法找出实施IPD的关键因素,并根据这些关键因素初步探讨在实际中如何应用IPD管理模式来指导新产品开发。  相似文献   

5.
叙述集成产品开发(IPD)流程与集成能力成熟度模型(CMMI)2级各自的特点和耦合性,给出适合雷达类嵌入式集成系统的IPD和CMMI2整合方案,并描述基于IPD的产品开发与基于CMMI2的工程过程结合在嵌入式集成系统中实施产品开发流程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集成产品创新开发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罗桦摈  逄涛 《中国软科学》2002,(12):104-108
集成产品开发(IntegratedProductDevelopment,以下简称IPD)是一种关于产品开发的理念、思想和方法论,其核心思想是“市场导向,组织创新”,通过策略、组织、资源配置、流程、IT工具等管理要素的整合,建立面向市场和客户需求的、跨部门参与的集成产品开发流程,从而进行系统的、平衡的、高效的、有价值的组织创新,以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和客户价值。本文结合我国企业产品开发的特点和典型问题,从产品开发战略、产品开发组织、产品开发流程和IT工具四个方面简要介绍了思捷达IPD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7.
在介绍IPD模式的基础上,分析IPD模式下BIM和精益建造实施的关系,构建基于BIM的精益建造实施模式“IPD屋”,对IPD模式下基于BIM的精益设计、精益采购和施工建造的实施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研发企业面临如何有效地降低研发成本、提高研发效率、提升研发质量,从而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等问题。集成产品研发(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IPD)由IBM首先成功实践,可帮助企业快速、低成本、准确地开发出满足市场的产品,快速从以项目为核心、解决产品有无问题的阶段,向以平台和共享为核心的产业化发展阶段跨越。从研发企业科研面临的问题出发,研究了研发企业如何借鉴IPD思想,本地化建立符合业务特点的研发模式,提出了基于IPD的研发模式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和实施步骤等,并详细介绍了IPD建设最核心的产品梳理和技术梳理阶段工作要点。  相似文献   

9.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产品开发能力已成为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可或缺的重要指标,而提高产品开发能力的有效途径就是集成创新。本文在汲取国内外有关集成创新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面向产品开发的集成创新体系,并从要素维、保障维和工具维三个维度对其作了全方位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企业产品开发断点学习策略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资源 ,对产品开发过程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是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在分析了知识管理框架的基础上 ,结合产品开发工作的实际 ,提出了面向知识管理的企业产品开发断点学习策略 ,并就其理论和实际意义及实施进行了评论  相似文献   

11.
集成产品开发过程及其概念模型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翟丽 《科研管理》1999,20(1):100-107
改进新产品开发过程的目的在于:缩短产品开发时间,降低产品开发成本,改善各职能部门间的协调,提高组织的学习能力,并保证产品开发过程能全面反映顾客的要求。本文以对新产品开发过程进行再造(reengineering)为出发点,采用系统化的方法对新产品开发过程进行分析,建立了集成产品开发过程(IPDP,integratedproductdevelopmentproces)及其概念模型。全文首先在现有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说明新产品开发过程对新产品开发项目的成功具有深远的影响。其次,对现有的产品开发过程模型,如结构化过程模型(包括部门阶段模型、活动阶段模型、决策阶段模型)、权变模型和信息模型进行比较分析。第三,具体分析集成产品开发过程。第四,建立集成产品开发过程的概念模型。最后,论述了如何在集成产品开发过程中实现技术与市场的集成。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新产品研发效率、加强项目沟通,产品开发项目中各职能部门井行工作模式导致项目集成风险管理的产生和发展;而产品开发项目风险管理本身是一个知识管理系统,风险管理过程实质上是各种知识综合运用、交互作用的过程.在对知识和风险的内在关系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知识和过程的产品开发项目风险集成管理模型.  相似文献   

13.
产品开发集成创新的过程与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产品开发集成创新是在了解顾客需求的基础上,设法把这些市场信息集成化并转化为产品概念,根据这种产品概念来在众多技术选择中挑选出最适合的技术,再通过研究、开发和制造等人员的共同努力,最后转变为满足顾客需求的有形商品。探讨了产品开发的集成创新过程,提出了产品开发集成创新的四阶段模型,并对产品开发集成创新过程中的沟通机制和信息演化机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技术集成:应对技术变化的产品开发管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技术集成”是企业产品开发过程中应对技术变化的一整套策略、措施。本文简要介绍了“技术集成”概念的涵义、体系与理论背景。  相似文献   

15.
基于技术集成的企业技术能力成长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在技术体系膨胀和需求变化加速的背景下,技术集成为企业技术能力成长提供了新途径。分析了基于技术集成的技术能力成长过程;对技术集成过程中企业的建构能力、技术监测能力和快速响应能力的成长机制进行了研究,表明技术集成有助于企业在利用外部技术源的同时,掌握产品开发主动权,促进自主技术能力的成长;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技术集成的技术能力成长模型。  相似文献   

16.
集成创新的要素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慕玲  路风 《中国软科学》2003,(11):105-111
目前许多学者对集成创新的理解和讨论都过多地集中在"集成"上,即技术知识的供给方面,而忽略了技术知识的需求方面。通过对产生集成创新概念的理论背景和一个中国企业集成创新实践的分析,本文说明,集成创新的关键并非是各种供给要素的集成或融合,而是以把握需求环节为起点,通过开放的产品建构和企业互动模式来集成各种各样的技术资源,以获得更好的产品开发绩效和更快的生产率提高。因此,对集成创新的分析重点应该是技术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匹配,而不是创新的各个供给要素之间的匹配。  相似文献   

17.
社会责任产品开发是企业社会创新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显著区别于一般新产品开发的特殊性。综合社会责任产品开发的内容域、层次域和阶段域等向度,可以构造一个社会责任产品开发的立方体模型。社会责任产品开发过程主要分为概念开发、产品设计、产品测试、社会和经济评估以及商业化及推广等5个阶段。企业应对社会责任产品开发实施有效的管理,应注意保持与企业社会战略的契合性;建立跨职能的社会责任产品开发团队;加强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合作;有效运用各种产品创新工具;注重消费者沟通与教育。  相似文献   

18.
社会责任产品开发是企业社会创新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显著区别于一般新产品开发的特殊性。综合社会责任产品开发的“内容域”、“层次域”和“阶段域”等向度,可以构造一个社会责任产品开发的立方体模型。社会责任产品开发过程主要分为概念开发、产品设计、产品测试、社会和经济评估以及商业化及推广等五个阶段。企业应对社会责任产品开发实施有效的管理,注意保持与企业社会战略的契合性;建立跨职能的社会责任产品开发团队;加强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合作;有效运用各种产品创新工具;注重消费者沟通与教育。  相似文献   

19.
基于BIM技术的信息共享平台支持下,提出激励池概念,确定激励池最优规模。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NA),熵值法对IPD项目各参与方的风险感知因素和贡献值进行定量分析,构建激励池分配模型,量化各参与方以何种比例来分配激励池中的共享收益,提供激励池分配的合理决策方案,以期推进IPD模式在我国的实施。  相似文献   

20.
产品开发能力是企业技术能力的重要体现,认清产品开发能力的发展阶段对于企业进行产品开发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参与者网络理论的分析框架,对企业产品开发能力的演化进行分析,提出了黑箱化、结构化、黑箱改进、配置动态化和进化五个阶段的演化模型,并研究了知识发展与产品开发能力演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