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改”教材     
李莉 《四川教育》2003,(12):40-40
教材上《太阳》一课有这样的问题:你喜欢太阳吗,为什么?我感到这一设计太笼统,不能完全打开学生的思维。为此,我对问题进行了修改,设计了这样的练习:(1)你知道太阳公公从哪里出来吗?请画一画,说一说。(2)学完儿歌,你想对太阳公公说什么?这么一改,学生可喜欢啦!修改后的第一问,其实是想让学生学着儿歌的韵律编写儿歌。先画后说,让学生有了说的对象,降低了儿歌编写的难度。同时“画一画”也符合儿童愿意动手操作的特点,激发了说的愿望。来看看学生编的儿歌:沙漠里,太阳从海市蜃楼里走出来;田野里,太阳从泥土里拱出来;操场上,太阳从运动员哥哥…  相似文献   

2.
我教儿歌《吹泡泡》时,为了指导幼儿画好熊猫,我自己必须先画好圆圈。王老师还特别提醒我,在画圆时,自己必须侧过身子贴近黑板画,才能使幼儿都看清我画圈的过程。为此,我不知练了多少次。后来,我自作“聪明”,事先在小黑板上淡淡地画上虚线的圆,这样上课时只要一描就行了。可这一招被王老师看出来了,她不声不响地走过来,把黑板上的虚线擦得干干净净,然后对我说:“你要相信自己,认真画是可以画好的。”果然,在王老师的激励下,我顺利地上好了这节课,画的圆也比较好。  相似文献   

3.
教儿歌两法     
为了让幼儿理解儿歌内容,在短时间内能熟练地记住所教儿歌,我采用这样两种教学方法。一、画画法在课前我对拟教的儿歌进行认真分析,根据儿歌内容,画出相应的一幅或几幅画。如在教《我们爱祖国》这首儿歌时,我就画了这样四幅画:  相似文献   

4.
根据小班幼儿品德教育的要求,我们编写了26首儿歌,包括友爱同伴、爱长辈、爱劳动、有礼貌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并为每首儿歌配上一幅插图,每幅插图下面画一朵花、一颗五角星、一个三角形。然后,把26首儿歌及插图装订成册,每个幼儿一本。在运用“儿歌画册”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时,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的几种形式: 1.运用集体教学活动的形式。如在语言课上教幼儿学儿歌《幼儿园里真快乐》。教师首先用提问的方法,问幼儿画面上有谁?他们在干什么?引导幼儿看画面,初步感知儿歌内容,然后教师再教幼儿朗诵儿歌,幼儿边看画册边朗诵,容易记忆,学得也快。有时学完了一首儿歌,我们还让幼儿给画面上小朋友穿的  相似文献   

5.
一天,我教了小朋友一首儿歌:红旗飘,树枝摇,草低头,花弯腰……我知道,风来了。幼儿熟悉这首儿歌后,我说:“你们看这小女孩多聪明,她看到这些现象,就知道风来了。请问你们怎么知道风来了?”按我的思路,幼儿能回答儿歌中的某一句就行了。没想到,李扬小朋友冒出一句:“我不看就知道风来了。”对她这句话,我没加考虑就直接否定了,然后继续按我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对复习儿歌,幼儿往往觉得索然无味。我想出了一个保持幼儿学习兴趣的方法。在复习《张小花》这首儿歌时,我先请小朋友仔细听我念,念着念着,我突然停住,装着思考的样子问:“下面一句是什么呢?”这一句幼儿早就记住了,一双双小手举起来抢着要教我,我也就虚心地“学”。就这样,一首儿歌我一会儿念错了这句,一会儿念乱了那句,一会儿又念漏了儿句,但都被竖着耳朵听的小朋友你  相似文献   

7.
实践告诉我,运用各种生动有趣的形式教儿歌,让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学习,能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效果。在教《粗心的小画家》时,我按儿歌内容,画了这样几幅画:(见下图。)课上,我请小朋友认一认这是些什么动物?观察了一会儿,小朋友都嚷起来了:“老师,画错了!画错了!”小朋友一一指正后,我就告诉他们:“这都是丁丁小朋友画的。他对别人把口夸,说他什么东西都会画。可是,八条腿的螃蟹他  相似文献   

8.
我在实习时,发现小班的不少幼儿每当鞋带散掉了,就把脚往老师跟前一伸,让老师给系上;有的干脆置之不顾,让鞋带拖着、踩着。这样游戏、活动时,既不安全,也不方便。我把这事告诉了指导老师,指导老师说:“这事很麻烦,教幼儿系鞋带的内容要到中班才进行。”能不能想想办法,把这个内容提到小班阶段来教呢?现在的孩子各方面发展都较以前有所提高,肌肉力量的发展也比较好。手的动作已开始发展,有学会系鞋带的可能。我想不妨对此作一点尝试。我先教了儿歌《系鞋带》,让幼儿能具体形象地了解系鞋带的动作顺序,然后由我示范,让幼儿边念儿歌边动手系鞋带。当时就有一名幼儿学会了,我便让她当场表演。这一下,许多幼儿都很感兴趣,常常在午睡前后练习系鞋带。见到这种情况,我又带来一双干净的鞋子,放在活动角,让幼儿在课间活动时自  相似文献   

9.
目的:训练幼儿动作的协调性;愉悦幼儿身心。玩法:两幼儿面对面拉好手,然后念儿歌:炸,炸,炸油条,你一个,我一个,咕噜咕噜翻过来。随儿歌节奏双手做上下摆动的动作、待念至最后一句“咕噜咕噜翻过来”时,两人抬起一边的手,头从下面钻过,翻成背对背状。手仍相牵,继续念儿歌,做动作。念到最后一句时,翻回面对面。游戏反复进行。每次念儿歌时,可将第2句中的“你、我”政成“爸、妈”或“弟、妹”等。  相似文献   

10.
我教小班幼儿画画,根据孩子年龄特点,教学形式注意游戏性。如教幼儿画斜线,我选择下雨天,让孩子观察下雨的情景后,和幼儿共同作画。我画撑伞穿雨披的小朋友上幼儿园,让孩子添画斜线,孩子画斜线时我念儿歌:大雨下,哗啦啦,嘀嘀嗒……当儿歌念完时,图画也画好了。孩子表现得  相似文献   

11.
在教幼儿系鞋带时,我发现单纯教系的方法,幼儿往往不易学会。于是,我根据系鞋带的动作顺序编了一首儿歌,让幼儿一边念儿歌,一边系鞋带,幼儿很感兴趣。之后,我又给儿歌谱了曲,幼儿可以边唱歌边系鞋带,学得更欢了,很快就掌握了系鞋带的正确方法。现将这首歌介绍给大家。  相似文献   

12.
幼儿由于年龄小,理解事物的感知能力差,故而思维能力及其他各方面能力都受到制约。因此儿歌教学中直观教具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经费有限,又缺乏教具的农村幼儿园,在这个时候该怎样进行儿歌教学呢?这时不妨采用动作模拟的方法,将儿歌的意思表示出来,让幼儿学习,例如在教授中班统编语言教材《啄木鸟》时,教师可以先出示一张自画的啄木鸟,让幼儿仔细观察其外形特征,看清啄木鸟嘴巴的形状,然后引导幼儿用“长长的”这一形容词来描绘啄木鸟的嘴巴,并请全班小朋友把左右手的食指伸直,靠在一起放在嘴的下面学啄木鸟取食的动作。这样就让幼儿在记忆中留下一个啄木鸟有长嘴巴的印象。当解释到“东听听,西瞧瞧”这一句时,右手指右耳朵,左手自然下垂,念完“东听听”,放下右手,抬起左手指向前斜方,表示西瞧瞧,教师在做动作时应同时配以表情、眼神。在整个儿歌教  相似文献   

13.
先说一个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故事:美国教师教学生画苹果时,自己带来一袋苹果,给学生一人发一个,先让学生看、摸、闻,甚至咬上几口,然后就开始画苹果。结果大多数学生第一次画出来的像西瓜,第二次画出来的像梨,然后画出来的才逐渐像苹果。而中国的教师教学生画苹果,只带一支粉笔,先讲苹果的画法,然后在黑板上一笔_画地示范。结果学生第一次画出来的都像苹果。有人说这是两国教学方法的不同,也有人说是两国教学理念的不同。而华东师大吴刚平博士则从课程资源的角度作了分析,认为后一种做法课程资源意识比较淡薄。  相似文献   

14.
在摸索如何提高儿歌教学效果的过程中,我感到,巧妙地再现儿歌的语言形象是提高儿歌教学效果的关键。因为幼儿思维的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只有在幼儿面前展现鲜明的形象,才能给幼儿思维提供依据,鼓起幼儿想象的风帆,激发幼儿内心情感。也只有这样,幼儿才能真正理解儿歌,记住儿歌,有感情地朗诵以至表演儿歌。先谈谈通过情境表演教幼儿学习儿歌的方法。有些儿歌是叙事性的,如《原来是你》、《小兔过桥》、《客人来了》等。这些儿歌不仅有情节,而且有人物对话、心理活动。在教学时,我们就采用情境表演的形式再现儿歌的语言形象。对一些对话较多的儿歌,我先告诉幼儿儿歌的内容梗概,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如把儿歌《客人来了》编成小故事讲给幼儿听,让他们对儿歌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再表演小话剧。客人问:“你妈妈呢?”我回答:“妈妈不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我们针对幼儿的特点,在教学儿歌时运用“三先三后”的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儿歌教学的质量。一、先讲故事后教儿歌由于受字数和句式的局限,叙事的跳跃是儿歌的特点之一,这也给幼儿学习儿歌造成困难。叙事跳跃的儿歌,如果老师按传统的教法,先示范朗读几遍,再让幼儿一遍又一遍地跟读,幼儿就难以理解儿歌的内容。为了解决儿歌教学中的这一难点,我们先根据儿歌的内容编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讲  相似文献   

16.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心理学实验:要求幼儿从许多红三角形和绿圆形中,选出那些与分开陈列着的一个红圆形和一个绿三角形相似的图形。结果发现3~6岁的幼儿会毫不犹豫地不以图形而是根据颜色来挑拣图样。这说明,学前儿童对色彩是特别敏感的,大多数学前儿童已被对色彩的强烈的知觉要求所支配。因此,在幼儿园教(?)中应该重视色彩的作用。我们先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太阳是什么颜色的?”红色的?白色的?金黄色的?玫瑰色的?谁也说不清楚。奇怪的是,许多教师在教幼儿画太阳时,总是要求他们用红色,如果幼儿用别的颜色画了,老师会告诉他们:“你画错了。”其实,太阳光是由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综合而成的。在不同时间、环境中人们对它的色彩感受是不同的,是无法用某一种固定色彩来表示的。那么,当幼儿画太阳时,教师能不能考虑在色彩上给他一个较为宽松的余地呢?从色彩的情感性来讲,太阳给人以热的感受,因而很容易使人想起红色等这一类暖色。然而,有一次我却发现一个幼儿用黑色画了一轮太阳,我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太阳里面有黑子,我看起来它就是黑的。”孩子这  相似文献   

17.
我是用教儿歌的方法来训练幼儿节奏感的。比如:象这样的附点节奏,幼儿大都唱不准。于是我让幼儿边念儿歌,边随儿歌的节奏拍手:小脸盆呀端出采,端呀端呀端出来;清清水呀装满来,装呀装呀装满来;小毛巾呀荡起来,荡呀荡呀荡起来;手儿脸儿洗起来,洗呀洗呀洗起来。这样反复进行几遍后,幼儿就熟练地掌握了此种节奏型。开始时速度放慢,让幼儿感受节奏的变化,然后再加快速度。  相似文献   

18.
记得有一次,我教幼儿画《金色的房子》,我先出示范例,然后示范,最后幼儿学画,绘画结束时,我发现一个小朋友画得惟妙惟肖,和老师的范画很相像。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拿着范画和这个小朋友的画向一位富有绘画经验的赵老师请教。我暗想:他看后准吃惊。没想到,他叹了一口气说:“这个小朋友眼睛里有画,而心里没有画。”我着实吃了一惊,忙让赵老师接着讲下去:“其实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想像力和创造力是很独特的,绘画时教师不宜示范,也不宜出示范例,应放手让幼儿自己画,孩子眼里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在欣赏孩子的作品时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眼光…  相似文献   

19.
构图教儿歌     
我教小班幼儿学习“小蜻蜒”这首儿歌时,贴出一张背景图,上面画有开阔的天空,一片绿草地,旁边有一个池塘。我边范读“蜻蜓飞得高,天气多么好,白云飘呀飘,太阳眯眯笑。”边在开阔的天空中贴上蜻蜒、白云、太阳。接着我读“蜻蜓飞得低,天气变化了,乌云遮太阳,大雨快来了。”同时在草地上贴蜻蜒,将乌云盖在太阳上,用手势  相似文献   

20.
某副教授为了使他的孙子对学英语发生兴趣,采用了这样的方法:他先教“桔子”一词,然后开始教“一瓣”、“二瓣”等数量词,孩子会说“一瓣桔子”,他马上就给孩子一瓣;会说“二瓣桔子”,给二瓣;会说“五瓣桔子”,给五瓣……这位副教授觉得这样的方法很管用,并美其名曰:“精神鼓励与物质刺激相结合。”这件事并非我杜撰。对还不懂事的幼儿,能采用这样的方法进行刺激吗? 我想:答案当然应该是否定的。要孩子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