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学苑教育》2012,(23):96-96
柳宗元任柳州刺史,刘禹锡任播州刺史。柳宗元听到刘禹锡被贬播州,凄然泪下,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刘禹锡,他说:播州不是人住的地方,梦得还有白发老母相随,“吾不忍梦得之穷”,于是“请于朝”,愿将自己所去的较近的柳州与刘禹锡交换,“虽重得罪,死不恨。”刘禹锡随后改任连州刺史。  相似文献   

2.
刘禹锡字梦得,是唐朝著名诗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等名句,就出自他的笔下。长期以来,从教材、选本到工具书,“刘禹锡”的“锡”,都一律被注音为“xī”。其实“锡”为通假字,通“赐”,是“赐予”的意思。《尔雅·释诂》:“锡,赐也。”南开大学徐朝华教授注曰:“锡(cì),通‘赐’。”可见“禹锡”就是“禹赐”。据说,刘禹锡的母亲在怀孕时梦见禹王,后生下刘禹锡。父母认为:新生儿是“禹”王所“锡(赐)”,又是其母“梦”中所“得”,故为之取名禹锡(赐)”而表字为“梦得”。此名与《尚书·…  相似文献   

3.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刘禹锡与白居易同岁,他们交谊深厚,晚年在洛阳经常唱酬应和,并称“刘白”。[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夜泊湘川逐客心,月明猿苦血沾襟。湘妃旧竹痕犹浅,从此因君染更深。刘禹锡《夜泊湘川》刘禹锡,字梦得,是我国中唐时期的诗人,顺宗永贞年间,王叔文“引禹锡及柳宗元入禁中,与之图议,育无不从”。怀有“报国松筠心”的刘禹锡是王叔文革新集团的主要成员。革新失败后,“二王八司  相似文献   

5.
<正>01人物简介刘禹锡(公元772年—842年),唐代中期著名诗人,字梦得,河南洛阳人,有“诗豪”之称。德宗贞元九年(公元793年)中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秘书监。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02人物生平青少年时期:1.刘禹锡生于大历七年(公元772年),其父、祖均为小官僚,父刘绪曾在江南为官,刘禹锡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期。2.刘禹锡很小就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和吟诗作赋,既聪明又勤奋。3.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十九岁前后,刘禹锡游学洛阳、长安,在士林中获得很高声誉。  相似文献   

6.
宋刊本《刘梦得文集》,现在残存第一至第四,共四巷,藏北京图书馆。这是所知刘禹锡诗文集现存三个宋刻本中的一个。写完《谈刘禹锡诗文集的两个影宋本》一文(见本刊第三期)后,读到这个残宋本,用以与“董影”“徐影”诸本比校一过,初步了解它的一些基本情况。 残宋本每半叶十二行,行二十一字。版式为白口,单鱼尾,左右边双线。鱼尾下标“得一”、“得二”等简明书称及其卷次。中缝无刻工姓名。卷一第一行标“刘梦得文集卷第一”,次行无刘禹锡衔名,与“董影”同(“徐影”有之)。书首无总目(“董影”有之)。每卷前有目,与“董影”、“徐影”略似。它的书名同于“董影”,而卷  相似文献   

7.
一、刘禹锡的少年时代刘禹锡,字梦得。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死于唐武亲会昌二年(公元842年)。他是我国唐代以努力学习民歌著称和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优秀诗人;又是一位积极参加中唐“古文运动”,以隽永畅达的语言,宣传朴素唯物主义和其他进步思想的杰出散文作家,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谈到刘禹锡的籍贯,一般人都沿《旧唐书·刘禹锡传》之误,而称他为“彭城人”。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2011,(5):39-39
刘禹锡字梦得,是唐朝著名诗人,“沉舟侧畔干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等名旬,就出自他的笔下。长期以来,从教材、选本到工具书,“刘禹锡”的“锡”,  相似文献   

9.
元和十年(815年)柳宗元《重别梦得》云:“二十年来万事同”,这句诗最能表达出柳宗元与刘禹锡的关系,列举事实以证明之: (一)“弱冠同怀长者忧”柳宗元二十一岁登进士科,刘禹锡二十二岁登进士科。从刘禹锡《重答柳柳州》中“弱冠同怀长者忧”这句诗,看出他与柳宗元在登进士科之前已都具行“忧国不谋身”的胸怀。(二) 同登进士科贞元九年(793年),刘禹锡与柳宗元同登进士科。顾少连知  相似文献   

10.
刘禹锡(公元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省) 人,唐代大诗人、文学家。刘禹锡于唐贞元年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授监察御史。后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他和柳宗元交谊颇深,人称“刘柳’;后与白居易唱和甚多,亦并称“刘白”。据史  相似文献   

11.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因为他的诗立意新颖,格调高昂,他又被大诗人白居易尊为“诗豪”。刘禹锡抱负远大,参加了王叔文集团以图革新政治,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  相似文献   

12.
大和七年,太子宾客分司自居易将《微之、敦诗、晦叔相次长逝,岿然自伤,因成二绝》寄给苏州刘史刘禹锡看,刘禹锡回答了一首七言律诗,题为:《乐天见示防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皆有深分”这句话,意思很清楚,本不应产生误解,可是有些选注本却说,元稹(微之)、崔群(敦诗)、崔玄亮(晦叔)三人,是自居易(乐天)的好友,与刘禹锡(梦得)并无深交。这是为了抬高刘禹锡,不惜对刘禹锡的诗进行歪曲。为了尊重历史的真实,特撰此文对刘禹锡与元稹、崔群、崔玄亮的“深分”,试予论证。  相似文献   

13.
《竹枝词》是川鄂之交的民歌,唐代大诗人刘禹锡被谪贬到建平(秭归)时,见乡里联歌“竹枝”,因仿屈原《九歌》作《竹枝词》九首,于是人仿其体,作者渐多.可见《竹枝词》是川鄂之交的乡土文学,经过刘禹锡的培植加工,因而在唐诗中异军突起,成为唐诗园地中的一枝奇花.后来它便风行全国,尤其在四川创作的人更多,因为它发源于四川,所以特别为四川人所喜爱.但是对于这种诗体的特征和作用,很多人都未能把它与绝句划出明确的界限,有人甚至把它和绝句弄混淆了.我们反复学习了刘禹锡的《竹枝词》和林孔翼、沙铭璞所辑的《四川竹枝词》,又参考了一些专家的著作,企图对《竹枝词》的特征、格律、作法及社会价值,作一点探索.一、竹枝词的由来《全唐诗话》云:“宪宗立,禹锡贬连州,未至、斥朗州司马,作《竹枝词》”.《珊瑚钩诗话》卷三云:“古有采诗之官,命曰风人,以见风俗喜怒好恶.……刘禹锡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此皆风言.”又《韵语阳秋》说:“刘梦得《竹枝词》九篇,乃梦得为兄夔州刺史时所作.而史称梦得为武陵司马作《竹枝词》,误矣.”以上各种诗话都指出《竹枝词》是刘禹锡取民歌加工而成,但说得不详,有的还有错.  相似文献   

14.
《学苑教育》2012,(22):96-96
(四)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生于浙江嘉兴,祖先为匈奴族,七世祖刘亮随魏孝文帝迁洛阳,始改汉姓。其父刘绪为避“安史之乱”,寓居嘉兴。刘禹锡在嘉兴度过了青少年时期,19岁来到京城长安,22岁与柳宗元一起同科进士及第,  相似文献   

15.
刘禹锡,字梦得,是中唐很有才华的杰出诗人,白居易“尝推为诗豪”①,称誉他的诗“其锋森然,少敢当者”,“文之神妙,莫先于诗”②。连在品行上贬抑他的刘昀也说:“贞元、大和之间,以文学动耸(扌晋)  相似文献   

16.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晚年自称“庐山人”,是“古文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是一位有着独特成就的出色诗人。存诗800余首,其风格“含蓄宛转,朴素优美,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  相似文献   

17.
前人论七绝,盛唐推王昌龄、李白,中唐称李益、刘禹锡,晚唐则举杜牧、李商隐。管世名在《读雪山房唐诗序例》中说:“杜紫微天才横逸,有太白遗风,而时出入于梦得。七言绝句一体,殆尤专长。”吴乔在《围炉诗话》中亦云:“杜牧诗,唯绝句最多风调……”也许正  相似文献   

18.
刘禹锡,字梦得,公元 772年生,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进步的改革家和有独特成就的诗人。   公元 793年,年仅 21岁的刘禹锡中了进士,以后又考中学宏词科,官至监察御史。这时的他年轻气盛,朝气蓬勃,准备在政治上大展宏图。永贞元年 (公元 805年 )正月,忧国忧民的刘禹锡参加了以“内抑宦官,外制藩镇”为口号的代表中小地主利益的被称为“永贞革新”的政治革新活动,八月,革新失败,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又改贬为朗州司马。这一去就是 10年,直到元和十年 (公元 815年 )刘禹锡才被从边远的朗州召回长安。 10年的贬谪,并没有消磨刘…  相似文献   

19.
诗豪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二十二岁中进士,二十九岁入仕途。当时,唐王朝由盛转衰,国家政治腐败,宦官擅权于内,藩镇割据于外,政权陷入严重危机。刘禹锡参与了王叔文领导  相似文献   

20.
石头城(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曾任主客郎中,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世称刘宾客。他是中唐诗坛一位重要诗人,曾被称为“诗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