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正>一、大课间活动方案宗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促进学生体质健康。要求: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班级不得留人(除行动不便者)。组织形式:以班级为单位,由体育组安排活动内容。学生到达指导地点后,进行有目的的练习。活动流程:集合点名——跑步进场——慢跑一圈——开始活动(规定内容)。检查人数方法:由值周班负责,数据每天上报。无故缺勤、迟到、早退者,  相似文献   

2.
姜军  李跃 《体育教学》2006,(5):42-42
伴随着“体育、艺术2+1”项目的深入开展,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模式也随之有了较大的转变。随处可见的是以友伴、小组、小集体的形式进行互帮互教,互学互练,认真投入地“玩”着自己喜欢的运动顷目。从学生的欢声笑语和汗流满面中,足可以透射出学生已不再是“身顺心违”,而是达到“身顺心亦顺”的效果。我校自开展课内课外结合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的活动以来,在活动课前,负责该年级、班级活动的体育教师,已将学生的活动计划、练习内容、方法、手段、形式下发给班级,并培训班主任和体育骨干。本文的主题是七年级一班、三班、五班部分学生毽球活动的练习安排,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 一、目的 1991年起,我们在高中年级设计并实施了体育教学普、选修课的改革,从体育课的结构、形式、内容等方面重新进行了调整、组织和安排 二、方法 1.形式改革 打破以班级为单位的常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一个年级同时安排在同一课时内这种相对集中的上课  相似文献   

4.
<正>一、准备活动要以主教材为依托准备活动是为主教材服务的,主教材安排什么内容,相应的准备活动要对后面教材的实施起到辐射作用。在教学中,应把一般性准备活动和专项性准备活动以及为主教材服务的辅助练习紧密地结合起来,但要有所侧重。如,快速跑教学要有针对性的高抬腿、小步跑、后蹬跑、加速跑等练习;滚翻类教材要充分活动头部、颈部、踝关节等,以提高与主教材相关的中枢神经的兴奋性。  相似文献   

5.
<正>自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以来,我校在活动安排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采用传统模式;第二个阶段为采用按学生喜好,自由活动的模式。主要由高年级学生组成"小小志愿者"队伍,由体育教师安排活动内容并  相似文献   

6.
<正>一、利用室内课讲授裁判知识每学期安排体育教学计划时就有意地安排几课时的室内教学课,进行有计划、分年级地讲解,内容主要以与小学生体育活动有关的基本裁判知识为主。同时,还可以利用雨天来讲解室内课,内容着重于裁判小知识。  相似文献   

7.
<正>一、教材、学情分析主教材行进间运球是发展学生基本活动能力的教材,是学生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是球类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江苏省《小学生体育学习》中首推的活动形式,所以学练该内容非常重要。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学生,他们中的大多数体能较好且活泼好动,但参与运动凭兴致,有时显得鲁莽;少数学生因肥胖或体质单薄,基本活动能力较差,灵活性、协调性也较差。而五年级学生毕竟有一定的原地运球技术基础,他们不会满足于简单的运球和活动形式。因此,本课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引出传统游戏与运球练习相结合的活动方式,促进学生达到一定的行进间运球的技能水平。  相似文献   

8.
<正> 要把课外体育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要保证课外体育活动的质量,也必须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得到体现。一、活动计划的制定和内容的选择体育教学大纲上没有课外体育活动的计划、内容。各地区也没有统一安排。关于内容的选择往往由体育教师和教研组商量确定。所以体育教师必须制定合理的、切实可行的年级学期课外体育活动计划及选择、安排好活动内容,计划的制定和内容的选择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有明确的目的,考虑物质条件的许可(学校的、社会的)、气候特点和所需时间等; 2.要认真考虑班级数、男女生人数、学生的兴趣爱好、活动基础及班级差异等; 3.要考虑到班主任的工作经验、小干部的工作能力及学生的体育意识等; 4.活动内容应该是课中练习过或学生易掌握、较安全的项目。 5.听取班主任对计划、内容的意见,并在年级会议上通过。做到人手一份,统一行动. 二、组织形式与活动方法的确定  相似文献   

9.
<正> 如何有效地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合理安排体育活动内容,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最近我们作了如下的尝试: 一、以教学班为单位,开展达标活动学生入学后,以教学班为单位,以达标项目为内容,在班干部的带领下,由任课体育教师承包辅导,每周利用三次课外活动时间,分组轮换练习,尽快使每一个学生达标。二、以年级为单位,男女生分开编班,开展专项活动达标活动开展一段时间以后,有相当大一部分学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如继续练下去,往往使他们感到乏味,失去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相似文献   

10.
《体育教学》2011,(9):6-6
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是国家对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基本保证,也是学生接受良好教育的基本权利,党和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为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特作出如下规定: 一、严格执行国家关于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规定。中小学校要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其中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集体体育锻炼;每天上午统一安排25—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要将上述学生校园体育活动时间和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列入学校课表,认真组织实施。  相似文献   

11.
1.训练任务的重点要明确1.1任务明确,重点突出。一堂课一般只宜安排1-2个训练重点,其它训练内容与项目都围绕这个重点来进行。要避免“大杂烩”式的训练,以保证收到良好效果。包括专门性的准备活动,也应为这个训练重点创造条件,加强相关肢体的热身,使队员尽快进入良性运动状态。  相似文献   

12.
一、固定区域法以活动场地内有限的树、墙、台阶等物为基点划分区域,根据两类课程的设置,安排不同的活动项目。如在活动类课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兴趣、专项以班级为单位安排跳绳、踢踺子、武术、游戏、舞蹈等项目。体育课时也可巧妙设计练习教学内容。如用区域的台阶做后蹬跑练习;也可在台阶上铺几层垫子让学生体会跳高中的空中转体与过杆顺序等。二、场地模拟法  相似文献   

13.
戴鹏 《体育教学》2011,(12):64-66
我校学生近3000人,60个班级,在尝试了多种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以趣味运动为主旨等活动的基础上确定了大课间活动的主要方案,即综合班级规模、德育教育、‘阳光一小时’(早锻炼、大课间、下午阳光体育活动)以及季节变化,最终确定了以广播操(青春的活力)、  相似文献   

14.
马录德 《体育师友》2011,34(5):40-41
1、课外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 课外活动的组织首先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制定好活动计划.同时将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融入活动之中。因此。教师首先要正确认识课外活动的价值,全面、认真地组织好课外活动;科学地安排和设计课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场地器材、设施在活动前准备齐全;教师要精选活动的内容、设计活动的步骤并负责指导中学生开展活动。同时.还要保证充分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提高课外活动的效果和质量。  相似文献   

15.
针对幼儿园开展武术教育活动的意义及优势进行分析探讨,认为幼儿园开展武术教育活动应从培养小朋友对武术的兴趣入手,强化习武动机,教育活动的内容安排要切合实际。教法要生动灵活多样,旨在为武术训练的科学化、少儿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王军 《体育科技》2013,(5):155-158
通过文献资料和观察、访谈的研究方法,对普通高校乒乓球教学中准备活动的安排状况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准备活动的安排上存在不合理现象,提出准备活动的科学化安排需要建立合理的内容体系,不断提高专项结合水平,同时要创新训练方法,还要提高师生对运动生物学理论的学习.  相似文献   

17.
作为学校的体育教师,在组织开展大课间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大课间活动的开展要具有科学性,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变化规律大课间活动内容的选择:第一,要符合少年儿童的性别、年龄、生理、心理特点,符合少年儿童的认知规律;第二要科学地安排好活动内容的顺序以及活动量;第三要符合人体运动的变化规律,不影响下一节课的正常学习。实践证明:活动时间最好安排在30-40分钟,学生每分钟的脉膊次数最好控制在145次以内,这样会有利于消除疲劳和体力恢复。随着季节的变化,活动内容和活动量也要进行科学地调整。二、大…  相似文献   

18.
<正>一、创设走班制活动形式为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活动量,学校每周为一、二年级安排了4节体育课和1次课外体育活动,四、五、六年级安排了3节体育课和2次课外体育活动。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需求,我们把传统的班级组织形式课外体育活动改为以2个年级为组织形式的俱乐部模式。全校共设置了3个层次的活动俱乐部:五、六年级8个班为高段俱乐部,三、四年级8个班为中段俱乐部,一、二年级8个班为低段俱乐部。经过师生的推荐整合,每个层次都成立了11个俱乐部。教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校全体师生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发展,立足改革,立足创新,不断反思改进,使大课间更好地适应了新课改的需要,让阳光少年在精彩大课间中健康的成长. 一、定时定物,保驾护航,提高实效性 为克服课间时间短,浪费多、锻炼时间与强度无法保障等现状,我校采取整合优化的措施,在上午第二和第三节课之间挤出30分钟作为大课间时间,开展有计划、有组织的体育活动,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了活动方案和安排表.明确了以年级分组、班级为单位的组织形式及体育组牵头、年段长负总责、全体教师齐抓共管的机制.制定了班班一特色项目,定点定人看管指导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20.
<正>望:"望而知之谓之神",评价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如何,重点看组织、内容和活动的落实情况。一是看活动时间。看每天20~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是否安排进课程表,看每个班级在规定的时间内是否到达规定的地点。二是看组织管理。看带队路线、活动队形是否合理,良好习惯是否养成,师生值日的督导作用是否发挥,政教处、班主任的组织管理是否到位,体育教师的辅导是否落实,齐抓共管、井然有序的局面是否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