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诗经艺术成就主要体现于“风”,“风”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于现实主义创作、赋、比、兴手法运用,以及艺术语言的精湛.本文采众家研究之长,以引发笔者诸多联想与思考、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以俟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今诗词中,有不少写“泪”的名句。它们表达了思乡、惜别、相思、感时、怀旧等等多种复杂感慨,常能调动起丰富的联想以及用典、幻化、比喻等多种艺术手法,写出“泪”的动人风采,显示出无穷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作为西安市民和教育工作者,当我漫步在以汉文化为主题的汉城湖公园,欣赏“封禅天下…‘霸城溢彩”“汉桥水镇”“角楼叠翠”“御景覆盎”“流光伴湾…‘安门盛世”等景物,心旷神怡遐想感慨的同时,既感受到西汉的强大与繁荣,又享受到汉文化的熏陶,促使我思考历史的变迁,因而联想到渐被遗忘的秦汉政治中心——云阳、甘泉官。  相似文献   

4.
艺术(包括音乐)教育在青少年教育过程中所具备的地位与应具备的地位相比,应当说是非常不相称的。且不说艺术类课程长期以来一直被当作是可有可无的“副科”,甚至连一些艺术师范院校也将使学生今后既能教“副科”又能胜任一门“主科”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这实在只能感慨我们对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仍欠深刻。在这种情况下,了解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对艺术教育的态度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5.
古代诗歌中的人生感慨和李商隐诗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抒写人生感慨,是李商隐诗的一个基本特征。它既纵贯诗人的整个创作历程,又弥漫渗透在各种题材、体裁的诗作之中。何焯说“义山佳处在议论感慨”(《义门读书记》),义山自己也以“生多感”的庾信自况(见《送千牛李将军赴阙五十韵》)。这都反映出他对人生颇多感慨的生活个性与创作特征。他的诗“秾丽之中,时带沉郁”,“意多沉至,语不纤佻”(施补华《岘佣说诗》)的艺术风貌,“诗外有诗,寓意深而托兴远”(林昌彝《射鹰楼诗话》)的艺术境界,以及虽咏个人身世却能引起广泛共鸣的艺术效应,都与其深寓人生感慨密切相关。本文拟结合古代诗歌抒写人生感慨的发展轨迹,对义山诗的这一特征作初步考察。  相似文献   

6.
《齐风·南山》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风.南山》一诗,后人大都认为是一首讽刺齐襄公淫乱无耻的诗。然此说是对“雄狐绥绥”兴义的误解。本文对“齐子”的身份进行了探讨,又从挖掘“南山”、“雄狐绥绥”、“葛屦五两,冠纟委双止”、“艺麻和析薪”的深层含义入手,从而证明这首诗与婚姻有关,是一位齐国诸侯亲自到鲁国定亲回家后,听说别人仍在追求自己的未婚妻而发感慨所作的诗。  相似文献   

7.
凯钦自杀了,然而,事发之后老师和校长的反应竟然是不知道管教学生是该严还是该宽。尤其是k老师,居然到现在还自欺欺人地说凯钦承认自己撒了4次墨水并矢口否认自己骂过凯钦“人渣”,这让我不能不生出许多联想与感慨。  相似文献   

8.
一提到“语文”,我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语文课”,这当然是作为学生的我们的“自然联想”。其实,“语文”包含的何止“语文课”?我认为,“语文”的“语”是“语言”,“文”就是“文字”“文学”等。“语”用嘴,“文”用笔。今天人类之所以有高度发达的文  相似文献   

9.
鲁迅小说的艺术魅力之所以永恒,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来自涡融于艺术画面之中的意境美。动势美,主要是指他能描绘出生活的动势,把读者带进极为深远的艺术意境:空白美,是大胆地运用空白艺术,诱发读者联想,造成美的意境:含蓄美,是指表现在他蕴含于作品整体形象和艺术画面中的深意,即“言有尽而意无穷”。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上海艺术教育的一线教师,我为《上海艺术教育交出优异“成绩单”》而感到自豪和喜悦,间时,结合自己任教的高中艺术课程的状况,我把因报道而激发的“成绩单”背后的感慨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11.
(七)分辨见闻和联想要求知道什么是联想,弄清见闻和联想的区别;在阅读文章时,我们能够找出其中的联想部分。帮你提升我们阅读的文章中写的人、事或物,有的是作者直接看到、听到的,有的是作者由这些人、事或物想到的,这些由眼前的人、事或物所想到的不在眼前的内容,就是文章中的联想部分。我们只要仔细阅读文章,是不难分别出来的。因为两者在时间、空间等方面都不一样。把见闻和联想联系起来,通常需要有个过渡,常见的是用“他想”、“好像”、“仿佛”、“似乎”一类词引出来的。注意这些词,也能帮我们区别见闻和联想。实例讲解望着雪片纷飞…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联想?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是进行艺术再创造的有效途径。联想主要有以下六种类型:一因事物形成的相似而产生联想如岑参的《白雪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二句,由漫天的大雪联想到春日雪白的梨花,严寒的苦景顿时变得春意盎然;又如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由翻滚的浪花联想到冬天的雪花,展现了风云变幻的历  相似文献   

13.
人类认识事物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手段。由于宇宙万物千差万别,人不能事事亲身实践,要了解一些自己实践范围以外的东西就必然离不开问接手段。况且,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人们的思想、认识又需要交流,——自己认识了的东西或需要言之于他人,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或需要向他人了解。言之于人,学之于人都少不了凭已了解的东西去启发联想,从而间接了解未知的东西。这就是让不知道某种事物的人通过形象思维,间接地认识某种事物。《说苑》上有一个故事是对这个问题较好的说明。有一个门客对梁王说:“惠施说话,就是善于打比方。大王如果叫他不打比方,那他就无法把一件事情说清楚了。”梁王说:“行。”第二天,梁王遇见了惠施,对他说:“希望先生今后讲什么事情就直接了当地说,不要打比  相似文献   

14.
“经师易得,人师难觅。”魏书生教书育人的艺术是人师的艺术而不是经师的艺术。“经师”和“人师”的区别,简单地说:人师既教书,又育人;经师只教书,不育人。在中国,人师有着深厚的传统,一部教育史主要是由他们写下的;孔子是人师,颜之推是人师,蔡元培是人师,陶行知是人师,叶圣陶也  相似文献   

15.
“自学·联想·评价”教学模式的运行结构是“设疑——联想——点拨——归纳”,它以课前自学为基础,以课堂联想为核心,以课后评价为保障,“自学·联想·评价”作为该模式运行的三步曲,循环往复,螺旋上升。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艺术理论中有自己的艺术意象理论,它是在汉民族独特的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充分体现了《易》所代表的“一气运化”的生生大意。并且,由于历代理论家、艺术家的深切感悟,充实了艺术意象这一范畴的内涵,既有哲学的深遽,又有艺术的诗性,表现了哲学与诗学的综合,体现了华夏美学鲜明的民族个性  相似文献   

17.
朱向明 《江苏教育》2011,(12):49-50
最近读到的一则故事引起了我的感慨——“扬短避长”有时也是一种管理.  相似文献   

18.
钱钟书先生走了。这位大师的离去,又一次勾起了对于大师的回味,惆怅中生出无限感慨:我们的前辈们,曾经历过多么令人艳羡的大师辈出的时代啊。而现在,我们却又不断感慨于如过江之鲫般来去匆匆的各色“大腕”了。大师,《现代汉语词典》作“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为大家所尊崇的人”解;“大腕”确切定义不知,听说得多了,揣摩好像是指各行当里特别拔尖的一类人,单从字面上看,又有点匠人的味  相似文献   

19.
文学形象的间接性,可以说是文学区别于其他一切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它需要读者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以语言符号为中介,凭借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文化修养,通过积极活跃的联想和想象,在自己的头脑中呈现出活生生的形象画面来,这就构成了语言艺术形象的间接性,因而人们又把语言艺术称作“想象的艺术”。  相似文献   

20.
在一个句子中,能使全句皆奇的画龙点睛的字就是句眼。例如宋祁的《玉楼春》写春景:“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一“闹”字写出了春意盎然的景象,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不仅使读者获得视觉的感受,而且还使读者得听觉的感受,“闹”字便是这句的句眼。又如宋朝王安石的一句名诗:“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绿”字,不仅写出了春风的行踪,而且还写出了江南的神韵,“绿”字便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